第678節
但是這種最后通牒有點不倫不類,算不上很正式的宣戰國書。 至于之前好幾次打準格爾乃至俄羅斯人的時候,別說什么宣戰文書了,雙方連正式的外交聯系都沒有了,都是準備好了就直接開片……誰還管不管什么宣戰啊。 因此對外是否宣戰的情況下,大楚帝國其實沒什么經驗,頂多就是發出去過幾封最后通牒,這種最后通牒往往也是兵臨城下,殺到敵人城池下才會發。 但是,在對內上,大楚帝國卻是會通過大楚邸報刊發比較正式的討伐文書,這些討伐文書都是給自己人的,只要是美化自己的出兵動機,并暢享美好的未來,讓民眾支持軍方的對外擴張。 具體到科倫坡戰役里,大楚帝國在七月份的時候,國內就已經通過大楚邸報發布了相關消息,向民眾通告軍方將會在印度洋區域里掀起大規模的作戰云云。 至于這些通告荷蘭人有沒有看到,這就和楚國人無關了。 此外兵臨科倫坡城的時候,楚軍也是給科倫坡城里的荷蘭東印度公司高層送去了一封最后通牒的,要求荷蘭人立即全面無條件投降云云。 所以你荷蘭人說楚國人搞不宣而戰,玩無恥的偷襲,楚國人是不認的。 而且放開了說……大楚帝國的戰爭準備從來都沒有遮遮掩掩,龐大的艦隊從本土出發一路道印度半島。 那可是總數好幾百艘船只呢的……尤其是第三特遣艦隊過來的時候,整個艦隊規模達到了兩百多艘船只! 這么大一支艦隊就在海面上,也沒有隱瞞過,但凡是跑印度洋航線的船只基本都能知道楚國人要打仗。 后續第31分艦隊南下錫蘭島的時候,也是近百艘船只大搖大擺的直接南下,可從來沒有玩過什么偷襲。 因此對于荷蘭人的一些指責叫嚷,聽聞的楚國人也就是微微一笑,頂多說上一句:抱怨指責乃無能者所為! 真正的強者會直接上去干他! 楚國人就是這么干的,拿下科倫坡城后,在荷蘭人的指責、驚恐之中又連接登陸并拿下了荷蘭人在錫蘭島上的其他幾個沿海殖民地城市。 短短個把月的時間里,荷蘭人在錫蘭島上的地盤就都變成了楚國人的! 大楚帝國的龍旗取代了荷蘭人的紅白藍旗,飄揚在錫蘭島的各個沿海港口城市上。隨著龍旗的飄揚,楚軍也逐步完整對錫蘭島的大部分沿海港口城市的占領和控制,只剩下島嶼的內陸地區還歸屬康提王朝。 對于這個康提王朝,大楚帝國自然是不打算保留的……大楚帝國想要把錫蘭島直接變成直屬領地,并進行大規模的移民,確保對這個戰略地位極為重要的島嶼的全面控制。 因此島嶼上的土著也不能留。 實際上楚軍在肅清島嶼上荷蘭人的同時,也同步向島嶼上的土著發起了進攻,只不過錫蘭島上的島嶼戰斗力太差,之前他們連荷蘭人都打不過,更別說對上現在的楚國人了。 他們勉強組織了兩萬人對抗楚軍,但是甚至都沒能讓楚軍改變原有的作戰計劃,一直三千人左右的進攻部隊,干脆利索的把這支土著主力干脆利索的干掉了,由此也徹底打斷了康提王朝的脊梁! 僅僅是五天后,康提王朝求和,還試圖通過割讓領土來保住獨立自主的地位……但是大楚帝國對于這種小土著國家,一向來都沒什么耐心。 談都懶得談,直接大軍看過去把這個什么康提王朝徹底滅掉了。 方便后續進行移民! 滅掉康提王朝的官方勢力后,后續自然會有文官系統組織移民屯墾事務,不用軍方cao心。 軍方要做的就是把當地有組織的土著勢力提前干掉。 現在來看,效果還挺不錯的! 錫蘭島上的土著勢力,并沒有影響到楚軍在印度地區的一系列行動。 而楚軍的這一系列行動,讓荷蘭人恐慌之余,也是讓其他歐洲國家的殖民者恐慌無比。 因為他們很快就發現,楚國人不不僅僅打荷蘭人,也打丹麥人,瑞典人,法國人以及葡萄牙人。 整個印度半島東海岸的各國殖民地,甭管大小,全都陸續遭到了楚軍的進攻。 連荷蘭人都擋不住楚軍的進攻,其他國家的殖民者就更不用提了,一個接著一個歐洲殖民者控制的殖民地落入楚國之手。 等到了十月份的時候,整個印度東海岸地區,已經沒有任何歐洲殖民地殘留,取而代之的是大楚帝國的龍旗飄揚在諸多殖民地港口城市的上空。 這還不算,緊接著大楚帝國海軍強勢封鎖了??撕{,禁制所有他國船只通過。 并發布全新的西洋貿易條例,要求??撕{以西區域的船只和大楚帝國之間的貿易,只能在錫蘭島的科倫坡港進行。 科倫坡港取代了昔日的馬六甲港,成為了大楚帝國面向西方的唯一貿易港口。 當然,目前還處于戰爭期間,歐洲各國的東印度公司的船只可不會這個時候去錫蘭島科倫坡城貿易,但是吧……以后呢? 戰爭總會停止的,等戰爭結束后生意還得繼續做不是,所以那個時候科倫坡的作用就大了。 此外大楚帝國的貿易對象也不僅僅只有歐洲國家,實際上還有一些西亞地區國家以及印度土著們,這些土著們以前也會駕駛著原始而落后的船只航行到馬六甲和大楚帝國進行貿易。 只不過以后就只能到錫蘭島上的科倫坡進行貿易了。 封鎖??撕{,是大楚帝國印度戰略的既定政策,就是為了全面禁止并杜絕西方勢力的后續滲透入侵。 理由和當初封鎖馬六甲海峽,巽他海峽是一樣的。 只不顧??撕{要更寬闊一些,封鎖起來也更麻煩一些,需要更多的船只。 但是問題也不大,大楚帝國海軍的工程部隊已經在科倫坡港進行緊急施工,以增加更多的泊位,同時建設煤炭倉庫,補給倉庫,保養船塢等各類海軍基地設施。 支撐后續的封鎖作戰任務問題不大! 當封鎖??撕{的時候,楚軍的各項軍事行動依舊沒有停止! 拿下印度東海岸后,楚軍的陸海軍則是相互配合,以數十艘船只,地面兵力一千到三千人不等的中等規模的登陸艦隊,挨個登陸并攻占歐洲國家在印度西海岸的殖民地。 十月十七日,葡萄牙在印度半島的最后一片殖民地果阿被楚軍攻占,在果阿的葡萄牙東印度公司高層無一幸免,不是死在了戰爭當中就是當了俘虜。 最后這些被俘虜的葡萄牙人東印度公司高層,被迫簽署了楚葡果阿條約。 根據條約,葡萄牙東印度公司全面放棄印度半島,西亞地區的殖民活動,并把上述地區里所有的殖民地主權移交給大楚帝國。 同時支付一筆贖金,進而換取一千多名俘虜的安全回歸以及公司高層的撤離。 緊接著,丹麥,瑞丹,法國等幾個實力沒多少的東印度公司也相繼宣布放棄印度殖民,轉而和大楚帝國簽署了條約,以放棄殖民地的主權以及放棄后續繼續進入印度地區貿易的承諾,進而換取自己的小命。 如此,也就只剩下荷蘭人和英格蘭人還在死撐了! 然而他們也不可能支撐太久,因為楚軍在攻占果阿后,又繼續向北開進,艦隊一路殺到了孟買,中途還滅掉了好幾個荷蘭人以及英格蘭人的殖民地。 等到這個時候,其實荷蘭人在印度半島地區的殖民地,基本上已經全面丟掉了……這不得不說是一件很悲催的事。 在楚國人的進犯之下,荷蘭人丟掉了東印度群島后,又丟掉了印度以及錫蘭島上的殖民地……如今的荷蘭東印度公司,雖然還有人有船,在非洲也有不少的殖民地,但已經名不副實了。 因為他們在印度以及南洋等地,已經沒有了任何一片殖民地,甚至連船都過不去。 這樣的東印度公司自然也名不副實。 荷蘭人完蛋了,現在壓力就傳到了在孟買的英格蘭這邊! 第730章 孟買城外 承順二十六年十一月,印度孟買。 這片地方本是屬于葡萄牙人的實力范圍,葡萄牙人再在一百多年就在孟買建立了貿易據點,然后逐步擴張勢力。 但是就和葡萄牙人的其他殖民地一樣,受限于自身實力不足,主要是人口稀少無法實際控制殖民地,因此葡萄牙人在孟買的所謂殖民統治,其實還是和荷蘭人一樣,只占領沿海的據點,然后通過貿易獲利,而不是和西班牙人,英格蘭那樣會源源不斷的組織移民過來進行屯墾,并建立真正的殖民統治。 葡萄牙人在亞洲地區的殖民活動本來是非常廣泛而深入的,但是因為自身國力不足,面對諸多競爭者的時候后繼無力,根本無法保護自己的海外殖民地。 在十七世紀四十年代開始,他們和荷蘭人發生了劇烈的殖民地戰爭,同時又遭到了來自大楚帝國的強勢擠壓,先是丟掉了馬六甲,緊接著丟掉了錫蘭島以及印度東西海岸的大片殖民地。 最后就連英國人也是忍不住摻和了一腳,從英國人在印度半島上的基地,同時也是他們最早登陸印度的地方蘇拉特里抽調了大量的援兵,進駐到了英國人在孟買所設立的孟買城堡。 趁著葡萄牙人無暇他顧的時候,果然出兵攻占了葡萄牙人的城堡,把葡萄牙人驅逐出了孟買,從而實現了孟買地區的獨占。 這事其實也沒過去幾年,哪怕是到了現在葡萄牙人和英格蘭國內,還在為了孟買的歸屬而扯皮呢。 最后敲定下來,葡萄牙人把孟買的主權通過嫁妝的方式轉讓給英國人,而英國人則是從其他方向給予一定的補充。 只等明年雙方正式聯姻后,英國人就能夠合法合理的擁有孟買的主權。 但是……合法合理這東西有時候有用,有時候屁用也沒有。 荷蘭人奪取了葡萄牙人無數殖民地,也沒見他們什么時候追求過合法合理了,英國人那邊主要還是考慮到雙方即將進行的聯姻,愿意在其他方面做出一定的補充,從而讓孟買的轉讓變的合法合理一些,并且盡可能的不破壞兩國之間的關系。 英格蘭人占據了孟買后,很快就把孟買當成了他們在印度殖民的主要基地,搞了不少建設,也駐防了不少的兵力。 還組織了不少移民過來呢。 他們在孟買上干的事,其實和大楚帝國在戈河城干的事差不多,都是把這地方充當殖民印度的前進基地所用……甚至更直白一點說,人家英格蘭人就是學大楚帝國的殖民模式。 只是英格蘭人的國力有限,遠洋運輸能力也不咋地,最重要的是干這事的只是一個英格蘭東印度公司而已。 他們行事更多的時候考慮的是商業上的得失,因此就不可能說在短短幾年里把孟買建設為一個真正的大城池,也不可能把孟買的城防體系打造的跟鐵通一般。 在這一點上,他們遠遠無法和大楚帝國相提并論。 大楚帝國的國力,是大楚帝國所無法比擬的,同時從大楚帝國本土出發到印度,海上距離也遠沒有英格蘭那么遙遠。 英格蘭人千里迢迢從歐洲運來數百千把人的移民,同樣的時間段里,大楚帝國就能組織運輸好幾萬移民道印度。 過去的兩三年里,英格蘭人一共也就往印度方向組織了三千多人的移民而已! 但是大楚帝國呢,過去三年里往印度組織運輸了五萬多人的移民,光是戈河城一地如今就有一萬多移民。 光是移民數量上的巨大差距,就能夠看的出來雙方的實力差距。 雙方的巨大差距,更是體現在如今的孟買城內外! 孟買城內,有英軍約三千多人,這個兵力還是英格蘭方面得知了錫蘭島陷落,果阿完蛋,楚軍正沿著海岸線一路向北橫掃的時候,緊急從周邊地區抽調兵力增援后的結果。 這三千英軍也不是什么正規軍,其中一千多人是東印度公司的地面武裝雇員,還有一千多是臨時組織上岸作戰的水手、船員,甚至還要幾百人是新移民里的青壯被征召組建的民兵。 也別笑話人家的兵力組成,這年頭除了西班牙人的殖民活動,從頭到尾都是他們官方主導外,其他大部分歐洲殖民活動基本都是依靠商業公司,各種東印度公司所屬的軍隊基本都這樣。 葡萄牙人,荷蘭人都是如此。 這三千多人的兵力,已經是英格蘭在短短幾個月時間里,所能夠匯集起來的最大數量的兵力了。 畢竟時間太緊迫,英格蘭人只能就近從印度以及西亞等地抽調兵力,如果放寬松時間給他們,英格蘭人還能夠持續從非洲等地抽調幾千人過來。 除了英國人自身外,自然也少不了當地的土著軍隊……這個土著軍隊自然不是說當地土著的官方軍隊,也就是莫臥兒帝國大軍,而是英格蘭人就地招募土著青壯組織起來的土著軍隊,數量大約有兩千人左右。 這一點,也和其他的殖民者沒啥兩樣,荷蘭人以及葡萄牙人等歐洲殖民國家,都很喜歡招募土著組建仆從軍,以緩解在殖民地人力資源緊張的問題。 一千雇傭兵,一千多水手船員,數百民兵,再加上兩千多人的土著士兵。 這就構成了英格蘭東印度公司保護孟買的所有兵力,總數大約五千兩百人,孟買的城防體系擁有大小火炮三十多門。 人數雖然不多,但是火炮卻是不會少的,畢竟這年頭是艘商船都少不了火炮,需要的時候直接把中小口徑的艦炮搬上岸就能用。 至于機動性不咋地,反正是防守作戰,也用不著什么機動性。 這樣的英格蘭人,其實實力在一票歐洲殖民者里已經算很強悍了……從這也可以看出來為什么原時空里英格蘭人在印度爭奪戰里能夠獲勝,因為他們本土人口多,海外殖民政策以控制并通知殖民地為主,從而能夠組織起來的兵力也就更多,打仗自然更厲害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