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5節
至于和敵軍的大規模作戰,短時間內大概率打不起來,樂觀估計的話,恐怕要等到楚軍深入準格爾腹地之后,對面的主力才會出現,然后在時機恰當的時候才會發動進攻或攔截。 在廣闊的草原上作戰就是這樣,沒有什么必守之地,戰略要地,甚至都沒有后方這種說法。 敵人如果不愿意你和打,一直躲著你,其實你也沒轍…… 所以,楚軍的方式就是逐步壓迫,通過兵力優勢占據更多的地盤,然后把敵人有生力量逼迫到某一片區域后,讓他們不得不應戰! 逐步壓縮空間,找到敵人的主力擊潰之,這是楚軍高層針對廣闊的草原地區作戰所執行的策略。 當然了,說是這么說,但是具體做起來就沒那么容易了。 還是那句話,草原那么大,楚軍第二騎兵軍兩萬人散開,也控制不了多大的區域,而且對方又都是游牧民族,把帳篷一手,牛羊馬匹一趕分分鐘就能走人。 以至于第二騎兵軍出動半個月了,竟然連任何敵人都沒遇上…… 當然了,少數前出的偵騎倒是能偶爾發現一些零散的準格爾騎兵,甚至是一些小部落,甚至偵騎之間還會爆發一些零星的戰斗。 但問題是,這些零星的戰斗影響不了戰局。 如果按照傳統觀念來說,楚軍這樣的作戰方式可能就是跑出去幾個月,但就是找不到可以交戰敵人,等到攜帶的補給消耗的差不多,后勤補給又上不來的時候就被迫退軍了。 但是……那是傳統軍隊。 而楚軍不一樣! 楚軍進軍之前就極度輜重后勤運輸問題,甚至可以說這一場滅準格爾之戰,楚軍高層最為關注的就是后勤問題。 包括提前好幾年在哈密等地區進行屯墾,本質上也是為了解決后勤問題。而在大草原上雖然沒有辦法進行屯墾,但是楚軍也是在前幾年時間里,陸續往前線地區運輸了大量的物資,并提前建立了若干的駐軍城市,并在這些駐軍城池里囤積了大量的糧草、彈藥等后勤物資。 光是前線囤積的這些作戰物資,就足夠前線大軍用上半年以上了。 更別說,后方還有持續不斷的馬車隊源源不斷的往前線運輸物資。 說到運輸車隊,就不得不提大楚帝國陸軍所裝備的一系列貨運馬車了。 楚軍擁有大量的雙輪以及四輪貨運馬車,這些馬車都是加裝了彈簧,支撐結構還是采用熟鐵結構的馬車。 其中四輪馬車都能載重一噸以上,雙輪馬車也能載重數百公斤,而且還采取了標準大小的箱子進行裝運物資,以便更好更快的進行裝卸,必要時候這些標準箱還可以堆疊起來充當防御胸墻什么的。 大量的馬車聚集在一起行動,又具備了優秀的防護能力,不用擔心被敵軍騎兵進行襲擊。 擁有大量的馬車輜重部隊,再加上前線建立的眾多物資中轉站,第二騎兵軍可不用太過擔心后勤運輸問題,別說幾個月了,就算是在前線晃悠一年以上都不會出席那什么補給問題。 而這一系列物資中轉站以及運輸車隊都是建立在大楚帝國的強大國力上的。 只有擁有了強悍的國力,才能夠能夠動員數十萬人在后方持續運輸物資,并且能夠承受得其如此漫長距離的物資運輸過程里的龐大損耗。 這也是為什么歷朝歷代里對北方草原或者西域地區的征戰,基本都出現在王朝統一,發展民生數十年之后的時期。 因為王朝初期的時候,經過穩定發展數十年后,國力有了極大的提升,這樣才能夠承受得起大損耗的對外征戰。 國力稍微差一些,都是不可能承受得了這種規模的損耗的。 嗯,哪怕是大楚帝國其實也是在統一關內地區十多年后,擊敗東擄十年后才發動對準格爾的滅國之戰。 在十幾年時間,就是大楚帝國發展民生,積蓄國力的時候。 你讓大楚帝國在十幾年前就殺出嘉峪關和準格爾玩決戰,倒也不是說不能打,而是得不償失,會極大的拖累國內民生的發展。 錢糧是有限的,你用來打仗了,那么國內發展自然也就被拖慢了。 而現在,大楚帝國的國力蒸蒸日上,工業生產力大幅度提升,工業又帶來了農具等提升,同時國內持續穩定局勢,人口逐步增長,勞動力增加,持續開發的荒地越來越多。 這些最終帶來的就是大楚帝國的國力對比統一初期,至少是翻了好幾倍。 這從大楚帝國的中央財政收入就能夠看的出來。 擊敗東擄的時候,大楚帝國的中央財政收入也就大幾千萬而已,但是后面逐年增加。 到現在已是達到了兩億楚元之巨,并且還在保持著高速增長的勢頭。 中央財政為什么能夠增加這么多?就是因為國內生產總值更高了,而且還是翻倍的提升所導致的。 擁有強悍國力的大楚帝國,才能夠支撐得起來二十萬大軍在前線作戰,才能夠支撐的起來第二騎兵軍這種騎兵主力部隊深入西北方向的草原作戰一年甚至更久以上的時間。 也正是因為這種底氣,大楚帝國才干發動針對準格爾的滅國之戰,以求收復西域地區啊。 一切的底氣都是建立在實力之上的。 ———— 進入七月后,第二騎兵軍還在漠南蒙古西部地區繼續晃悠,不緊不慢的持續壓迫敵人的活空間,并且掩護后方的工兵和步兵等部隊里在部分戰略要地修筑要塞堡壘作為物資中轉站。 既然準格爾人不跑過來,他們自然也是不忙著打,就這么逐步推進,然后掩護后方建立堡壘,完善后勤補給線。 于此同時,漠北方向也有兩萬多楚軍,即第六騎兵軍向西推進,這個第六騎兵軍的前身,其實就是漠北蒙古諸部聯軍。 不過現在稱之為漠北蒙古諸部已經不適合了,因為經過十幾年的同化,再加上大楚帝國的強大吸引力還有俄羅斯人的持續帶來的壓力,漠北蒙古諸部落的頭領們早已經認清楚的現實。 一個個都老老實實的接受了帝國冊封的爵位,然后攜帶一家老小在金陵城定局,還改姓易服認祖歸宗…… 這些穿起了漢服,留起了長發的人,已經看不出來是什么蒙古貴族了。 甚至現在你要說他們是什么蠻夷之類的,人家能跟你當場翻臉……老子可是正兒八經的炎黃子孫,可不是什么蠻夷。 部落里的領頭貴族們都跑路去金陵享受花花世界去了,剩下的普通牧民們自然也是順理成章的接受了帝國的行政統治。 如今漠北地區的各部落已經全面接受了帝國的行政化改造。 帝國在當地設立了漠北省,派遣了巡撫駐烏爾格(庫倫),并設立了大小五府,府之下還有縣、鎮各級行政機構。 并效仿漠南省、遼東省遼河套地區以及甘肅省漠南西部地區等地的游牧民族,采取定牧的方式進行統治。 大楚帝國的定牧,就是把游牧組織結構從部落直接更改為行政單位,通常來說,小部落改為鎮,大部落改為縣,同時改革之初會進行大規模的相互滲透分化。 然后以派遣的官員率領這些鎮、縣這些集體單位進行游牧。 游牧過程里,基層行政官員隨同牧民一起放牧游走,并隨時處理辦公。 然后到預定的定牧點進行放牧。 這個定牧點,一般選擇為適合屯墾,戰略地位比較重要,大多還是牧民們過冬的地方。 官方會在這里修建城池,派遣縣級官員乃至府級官員駐扎對周邊牧民進行管理,同時會駐軍。 同時還會依托駐軍以及外來的移民,商人什么的,建立屯墾、教育、醫療、工商業體系。 如此一來,原本連城池都很少見的草原上,就陸續出現了一批小城池,規模都不大,基本都是作為府城、縣城而存在的,周邊陸續出現屯墾種田。 如此一來,雖然草原上的牧民們還保持著游牧的傳統,但都是根據固定的路線進行游牧,并且在固定的地方過冬。 這樣既可以讓牧民們繼續游牧,大楚帝國又可以通過城池,定牧點實施一定程度上的統治。 這種統治模式,也算是徹底改變了草原上延續了幾千年之久的部落游牧模式,使得游牧民族這種游離在封傳統中原封建王朝之外的群體,被陸續納入行政通知之中。 而這對于大楚帝國徹底掌控草原地區,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作用。 大楚帝國可從來沒有想過收復若干部落,然后讓草原上繼續保持這種不穩定的部落模式。 建立行政統治,這是大楚帝國控制草原的重要一環。 逐步完善的草原行政統治,還帶動了當地的畜牧業發展呢……因為大楚帝國內的毛紡業正處于高速發展,對羊毛的需求可以說是無止境的,有多少要多少,這也催動了當地的牧民們大量養綿羊并出售羊毛賺錢。 更不要說大楚帝國國內對各種役用馬匹的大量需求,也讓當地的牧民們獲得了更多的收入了。 此外因為這些地方也屬于大楚帝國的本土了,自然也就不存在古代的那種所謂互市之類的,什么商人都可以帶著大量牧民所需要的貨物深入草原去販賣。 這必然也導致了當地牧民獲得棉布,茶葉,鐵器等生活物資的成本。 這增加了收入,降低了成活成本,生活質量自然也就提升起來了。 整體來說,草原地區里,不管是漠南還是漠北地區,當地的牧民們在納入帝國統治之后,收入都得到了一定的增加,生活比以往過的也更好了。 這也是大楚帝國能夠在當地順利展開行政統治,同時讓漠北諸部心甘情愿徹底歸化,為此甚至愿意放棄姓氏,以及其他所謂傳統習俗的緣故。 因為這些所謂的傳統,在吃飽飯面前不值一提。 大楚帝國讓這些牧民們能夠吃飽飯,那么他們就愿意成為大楚帝國的子民,并且愿意參軍為帝國而戰。 這也是為什么大楚帝國陸軍的騎兵部隊里,擁有大量牧民子弟的緣故。 這些牧民子弟可都是自愿參軍作戰的,而且戰斗熱情高著呢。 因為對于底層的牧民子弟而言,就和帝國底層貧寒農家子弟一樣,參軍已經成為了他們出人頭地的最佳選擇! 參軍能吃飽喝足,獲得在軍內夜校學習的機會,并且還會獲得一些專業技術的培訓。 不說退役后的各種轉業安排,哪怕是不要轉業安排,只拿著退役金去找工作,也會因為有學歷證書而更容易啊。 這樣,他們就能擺脫貧寒餓肚子的的生活,走向新的人生! 第657章 準格爾西逃吐魯番設省 大楚帝國陸軍從漠南西部,漠北地區同時出動大軍,兩支大軍加起來四萬騎兵向西持續橫掃。 這讓廣闊的草原上瞬間變得緊張了起來。 準格爾方面也是沒有盲目充當迎戰,而是選擇了把當地的部落逐步西撤,以求拉長楚軍的后勤補給線,以廣闊的草原地形,漫長的距離來疲困楚軍。 但是在這里他們還能這么搞,然而在吐魯番地區他們可就不能這么搞了。 因為吐魯番是個城池,而且還是周邊地區里最為重要的大型綠洲,其戰略地位比之前的哈密還要更加重要一些。 如果丟掉了吐魯番后,讓楚軍獲得了吐魯番地區,那么楚軍就能夠依托吐魯番這片大型綠洲為前進基地,直接殺向塔城地區,乃至殺向伊犁河谷地區。 而伊塔地區,可是準格爾人真正意義上的老巢,如果丟了這片地方他們可就真的只能向西邊的哈薩克斯坦地區退卻了。 所以在吐魯番地區里,準格爾人沒有絲毫的退卻打算,甚至在幾年前哈密地區失守后,他們就在這里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構筑了所謂的防線。 以吐魯番城為中心據點,并且重新構筑了城防體系,設立了大量的炮臺,部署了數十門不同口徑的火炮,長期駐防有超過三萬人以上的兵力。 聽聞楚軍發動大規模攻勢后,感受到危險的準格爾持續從西部地區調集兵力增援吐魯番。 按照他們的兵力調動規模,最后恐怕是能夠在吐魯番部署總數五萬人以上的兵力。 由此也看出了他們的決心: 不管如何,都是要把楚軍抵擋在吐魯番,堅決不能讓楚軍跨過吐魯番威脅到更后方的塔城或伊寧。 要不然的話,準格爾人可能不會滅亡,但是準格爾試圖建立一個真正國家的希望可就徹底沒了。 在準格爾修筑吐魯番防線的過程里,俄羅斯人也出了不少力氣,俄羅斯人不僅僅派人幫助準格爾打造槍炮,還直接賣了一批槍炮給準格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