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4節
畢竟在漫長的橫跨太平洋的航線里,數個月的航線時間里如果沿途沒有補給港口提供各種補給,這必然會造成極大的航行難度。 為了后續的大規模航線更加順利,他們需要先把航線沿途給補給點給先弄出來,尤其是土著不少,群島面積也大,有不少可耕地面積,而且還生產檀香木的群島,東洋貿易公司更是志在必得。 而當地的土著們還處于分散在各島嶼的部落時代,連文明都還沒有出現呢,對于東洋貿易公司而言是沒有什么威脅的。 再說了,這地方除了戰略地位重要外,而且還生產昂貴的木料檀香木啊……檀香木在大楚帝國里是屬于珍貴木料,價格昂貴,而檀香群島之所以被成為檀香群島,就是因為島嶼上的檀香木多??! 東洋貿易公司想要把這地方占下來,然后把島嶼上的檀香木運回國內銷售,進而賺取豐厚的利潤。 如此情況下,東洋貿易公司的龐大船隊,到時候將會有大量人員以及物資登陸檀香群島,并在上面建立大型的生活種植據點,順帶剿滅當地那些不長眼的未開化土著…… 擁有明確目的的東洋貿易公司的龐大船隊出發了,而大楚帝國國內不少人也關注著這事,期待他們明年他們返回的時候帶來更多的好消息以及更多的財富。 但是普通人對東洋貿易公司的龐大船只也只關心了一小段時間而已,很快他們就轉移了關注的目光,把自己的視線投向了帝國西北地區:準格爾。 因為經過數年的屯墾經營,大半年的兵力調動和物資儲備等戰略準備后,大楚帝國已經完成了新一輪西征的準備。 從物資再到兵力調配,都已經準備完畢。 這種時候,自然是不會拖延時間,金陵方面干脆利索的就批準了前線第一集團軍發動新一輪西進攻勢的作戰計劃。 這一輪西進攻勢,楚軍,即第一集團軍將會集結前所未有的龐大機動兵力,包括超過十二萬騎的各種騎兵,八萬步兵以及炮兵。 總兵力超過二十萬人,將會從哈密方向以及漠南蒙古西部地區同時對準格爾部發動進攻! 這種大規模的雙線進攻,也就意味著這一次的戰爭并不是什么普通戰爭,而是一場真正的滅國之戰。 大楚帝國高層已經下了決心,這一次要大干一場,哪怕為此付出巨大的軍費也在所不惜。 不管如何,這一次他們都要把準格爾徹底滅了,以徹底解決西線的邊境安全問題。 要不然有個準格爾在邊上待著,大楚帝國在陜甘地區想要干點啥都得顧慮一二,也很難完全的在漠南西部以及漠北蒙古地區實施有效的統治。 而且還要持續在上述地區,尤其是漠南以及漠北地區部署重兵,免的被準格爾繞道漠南蒙古襲擊華北地區。 正所謂長痛不如短痛,如其每年都花這么多錢用來和準格爾人玩你打我,我打你的過家家游戲,不如一次性花大筆錢把他們給徹底砸死。 不然的話,帝國方面擔心繼續這么拖下去,準格爾進一步和俄羅斯人聯合起來的話,最終會給大楚帝國的西部戰略安全造成不可挽回的風險。 大楚帝國在西線發動如此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國內的輿論自然是早早就引導起來,大楚邸報連續刊發討伐準格爾人的文章。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大楚帝國的官方口徑并不是說驅逐外敵什么的……搶占西域領土什么的,而是以準格爾叛變,收復西域的說法發動戰爭的。 根據大楚帝國的官方宣傳口徑,西域地區,乃至更西邊的中亞等地自古以來都是華夏的領土,準格爾的領地自然也是屬于華夏地區的一部分。 嗯,這個一部分包括了準格爾人之前侵占哈薩克斯坦的領地以及其他地帶。 這還是西域呢,畢竟好歹西域還是被華夏王朝統治過的地方,以往還有個安西都護府,西邊還有個碎葉城呢。 就連在其他地方,比如說在南洋的擴張……大楚帝國也幾乎從來不說什么這是和敵國之間的戰爭,雙方的領土爭端什么的,基本理由都是清一色的平叛以及收復自古以來的領土。 因為根據藩屬國的領土是我的領土,藩屬國的藩屬國是我的藩屬國,藩屬國的領土是我的領土,再加上幾乎無限的前朝追溯…… 這樣算下來,是個人都算得上是大楚帝國的臣民……是個地方都算得上是大楚帝國的領土。 所以臣民謀亂,大軍前去剿滅就是平叛! 攻占領土也不是侵吞敵國領土,而是收復自古以來的領土。 但是實際cao作中,這個自古以來的領土,具體包含什么地方,邊界在那里,這個要看楚軍的槍炮在那里…… 楚軍槍炮所指,皆為大楚領地! 沒辦法,大楚帝國的領土追溯起來能夠遍布全球……嗯,沒人的南極洲都不例外,現在的南極洲雖然沒人。 但是上頭不是還有企鵝嘛,回頭讓企鵝和華夏的鵝認個親,拉個親戚關系,這南極洲自然也是屬于大楚帝國的領土。 所以……光靠理論什么的,大楚帝國的領土無限大……都沒法說。 而實際控制的話,這就需要看大楚帝國陸海軍的戰斗力了。 這才是實際情況,也是周邊諸國所承認的。 根據這些理論什么的,楚軍出征西域和準格爾干架,就是一場平叛內亂的戰爭,可不是什么侵略戰爭。 從不打侵略之戰,這點臉大楚帝國還是要的! 第656章 漠北省 承順十九年六月,正值盛夏時節里,大楚帝國陸軍正式發動了針對準格爾的大規模攻勢。 最先發起行動的并不是哈密方向的楚軍,而是位于漠南蒙古西部地區的大楚帝國陸軍第二騎兵軍。 第二騎兵軍,這個騎兵軍嫡屬于第二集團軍,由早期歸順大楚帝國的漠南各部落的青壯騎兵組成,乃是東擄戰爭期間的主力騎兵部隊。 東擄戰爭結束之后,大楚帝國的騎兵部隊,包括歸順騎兵部隊被整編為三十個騎兵師,編成十個騎兵軍分別駐防。 第二騎兵軍駐防歸化一帶,后來又移防到漠北地區,而這個駐防過程里,第二騎兵軍的兵員也早已經從早年的歸順騎兵替換為了正常募兵而來的牧民子弟為主的騎兵。 兩年前,第二騎兵軍被調回漠南西部進行駐防,并在這個過程里進行裝備以及戰馬的換裝。 換裝后的第二騎兵軍,裝備的是各新式武器,包括最新型號的騎兵燧發槍,遂發手槍,65毫米以及90毫米騎兵野戰炮,115毫米騎兵榴彈炮等一批最新型號的新式火炮。 同時配屬了防御能力更好的騎兵用板甲,包括各種胸甲,輕型半身甲等專門為騎兵準備,以對抗弓箭為主的輕量化板甲。 而馬匹上,也大規模配屬河西馬以及遼河馬。 經過大規模換裝后的第二騎兵軍各方面都煥然一新,戰斗力大幅度提升,并且還擁有了比較難得的重騎兵部隊。 第二騎兵軍下設三個騎兵師,這三個騎兵師里都分別轄有一個重騎兵團,其中兩個為標準的胸甲騎兵團,但是還有一個則是很難得的半身甲槍騎兵團。 這個半身甲,實際上就是專門為了騎兵而準備的輕量化半身甲,其核心思路就是利用新型的鋼材料,打造防護面積更大,但是相對應盔甲厚度更薄一些的半身甲。 主要防御的也不是槍炮,而是防御游牧民族里依舊大量采用的弓箭。 這種情況其實在步兵里也很常見…… 大楚帝國陸軍的步兵,看似都用上燧發槍玩線列作戰了,但實際上依舊沒有放棄盔甲……除了擲彈兵部隊里配屬的那種重型全身甲外,燧發槍手們還會根據敵人的情況,選擇性配發輕型半身甲。 假如敵人是大量采用槍炮,尤其是火槍的軍隊,那么楚軍步兵就不配發盔甲,直接裸裝上場,和敵人玩線列作戰…… 如果敵人是大量采用冷兵器,步兵遠程火力還是以弓箭為主的軍隊,那么楚軍的燧發槍手們就會人手一件輕量化設計的半身甲。 之所以有這種選擇性的裝備,純粹是因為盔甲,哪怕是楚軍裝備的鋼制板甲對火槍的防御效果也非常差,如果敵人大量使用火槍的話,楚軍將領寧愿要機動能力也不要沒啥子用的防護能力。 但是楚軍的輕量化設計的盔甲再怎么輕量化,對弓以及冷兵器的防御效果也是相當不錯的,敵人大量使用弓箭的話,那么楚軍將領也不介意讓自己的燧發槍手們變成重裝燧發槍手……依靠盔甲硬扛著敵人的弓箭上前幾十米,然后給敵人來一排貼臉齊射,直接打爆他們。 而準格爾人的話則是非常的特殊,他們是即使用大量的槍炮,也繼續沿用使用弓箭。 這也導致了楚軍在西線上依舊廣泛裝備盔甲,以應對準格爾人的弓箭威脅。 但是有時候,穿上了盔甲后的楚軍騎兵對上準格爾的槍炮也沒啥卵用,反而會拖累機動性……因此經常會陷入一種很尷尬的情況,這盔甲要也不是,不要也不是。 面對這種情況下,楚軍的前線將領經過這幾年的反復試驗后,最后摸索出來一套辦法,那就是輕騎兵直接把盔甲給扔了,強調極致的機動能力。 只要跑的夠快,玩追擊作戰這些,對方的弓箭也就沒啥卵用了……你都追不上你能奈我何? 如果是雙方大規模作戰,面對面對打,楚軍騎兵表示你但凡敢和我玩騎射,老子就敢直接列出密集陣型沖上去,用馬刀教你做人。 嗯,這一招是早年明軍邊軍騎兵以及東擄騎兵們,經常用來對付楚軍手槍騎兵的辦法……但凡楚軍敢搞什么手槍騎兵的半回旋作戰,人家就敢直接揮著馬刀馬槍甚至三眼銃等各種亂七八糟的武器直接沖上來,打的楚軍手槍騎兵生活不能自理。 楚軍為什么現在幾乎完全放棄了手槍騎兵,哪怕是換用了更加新式的遂發手槍之后依舊沒有再繼續搞手槍騎兵啊,就是統一戰爭期間自家的手槍騎兵被敵人的馬刀馬槍什么的被欺負慘了…… 現在,楚軍騎兵也是把當初敵人的這一套拿來對付準格爾人。但凡對面敢擺出騎射的架勢,楚軍騎兵就會毫不猶豫的沖出去,直接用馬刀砍砍砍…… 并且還在早期敵人的馬刀沖鋒上進行了改進……因為楚軍的騎兵一般采用的是密集陣型沖鋒,被外界稱之為騎墻沖鋒的楚軍騎兵,沖鋒起來威力更大,戰斗力更加強悍。 這些都導致了,目前楚軍的輕騎兵部隊,基本上全面放棄了盔甲,連輕量化的胸甲都不要,直接光溜溜的騎馬作戰,大部分時候也更喜歡用馬刀作戰,有時候也會下馬用火槍列陣作戰,這一般是在防御作戰的時候。 至于遂發手槍什么的,這玩意就是個自衛武器以及裝飾品。 但是,楚軍騎兵并沒有完全的放棄盔甲,只是楚軍把盔甲轉移到了重騎兵部隊里。 在早年發展了胸甲重騎兵后,最近幾年楚軍騎兵又陸續出來了半身甲重騎兵。 這些重騎兵都擁有比較明確的作戰方式,那就是列陣沖鋒! 以高頭大馬,身披厚甲,冒著敵人的箭支,列陣沖上去和敵人廝殺,或者用來對抗敵人的輕騎兵部隊等等。 列陣沖鋒,是他們的唯一作戰方式。 而且列陣沖擊能力極為強悍,對方如果沒有完善的槍炮火力,根本就不可能阻擋這樣的重騎兵沖擊。 從后世的軍事角度而言,騎兵的盔甲覆蓋面積是越來越小的,但是楚軍的騎兵盔甲發展則是反反復復。 早些年玩傳統的全身甲,然后是半身甲,再到后來比較激進的無甲輕騎兵以及胸甲重騎兵。 但是玩了幾年后,現在又開始搞回半身甲。 這種明顯是倒退了。 但是,軍事發展有時候并不是看自己如何的,而是要看對手的……如果對手清一色槍炮,楚軍早就把盔甲扔了。 但問題是對手他們沒有大量的槍炮,還在大規模使用弓箭刀劍長矛這些冷兵器啊。 對付這些冷兵器,盔甲依舊能夠給士兵們帶來優越的防護能力。 具體到了第二騎兵軍這邊,第二騎兵軍里下屬的多個主力騎兵里,有一個半身甲重兵,兩個胸甲重騎兵,剩下的則是攜帶了輕量化胸甲的驃騎兵。 這些騎兵們到了戰場上穿不穿盔甲,還得看情況……看對面的準格爾騎兵裝備的是弓箭為主還是火槍為主。 但是不管如何,把盔甲先帶上總是沒錯的。 第二騎兵軍在六月份率先發動,全軍接近兩萬人攜帶了六萬多匹戰馬或役用馬。 還拉著好幾十門的騎兵火炮以及數量眾多的四輪、雙輪輜重馬車,浩浩蕩蕩的從漠南蒙古西部一路西進。 這人、馬加起來八萬多在草原上行動,這聲勢可大了去,對面的準格爾人哪怕都是瞎子,也能聽見草原上的大量馬匹奔騰的馬蹄聲。 幾乎第一時間里,對面的準格爾人就已經得到了消息,并且快速把消息往后方傳遞。 臨近前線,一邊放牧一邊監視對面的楚軍,作為準格爾第一道防線的幾個小部落,第一時間就撒開了腳丫子往后跑。 這些都是被派到前線來的小部落而已,哪怕老幼婦孺加起來也就那么幾千人,還沒對面的楚軍騎兵兵力多呢…… 他們的職責就是監視,發現楚軍進攻后第一時間通報,并不是說真的要在前線阻擋楚軍進攻。 沿途的幾個準格爾方面的小部落望風而逃,第二騎兵軍也沒有派兵追上去,而是不緊不慢的西進,甚至還稍微散開,擴大了覆蓋面。 這是為了進一步驅逐,擠壓準格爾的戰略空間,逼迫敵人主力出現并和己方交戰。 所以,前期的第二騎兵軍的行動,并不是和敵人交戰為主,而是擺開陣勢對沿途的敵人部落進行驅逐,擠壓他們的戰略空間,迫使他們交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