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0節
埃及棉可是一種非常優秀的棉種,它的纖維不僅僅長,而且還強度非常好,非常適合進行機械化大量生產,大楚帝國大量進口的棉花,大部分都是進口這種棉花,主要進口地區也不是埃及,而是印度…… 這種棉花雖然稱之為埃及棉,但實際上原產于印度,并且在當代的印度里也廣泛種植,只是被阿拉伯人帶到埃及后種植,然后在歐洲世界里出了大名,進而被稱之為埃及棉。 但是實際上,如今的印度半島地區里,就很多地方種植這種長絨棉,以前他們生產的棉花普遍用來自用,手工織布后自用或出口,但是如今很多種植棉花的印度半島地區的地主權貴們,開始選擇把棉花直接賣給大楚帝國的商人了。 不是因為價格更高,甚至價格比以往還要更低一些…… 而是因為印度半島地區里的手工棉紡業已經快要徹底完蛋了……目前也就只有一些印度短絨棉手工紡織的廉價土布還有一些市場,而采用長絨棉紡織的中高端布匹,早就被大楚帝國的機制布打的落花流水了。 如此情況下,大量印度地區產出的埃及長絨棉,除了賣給大楚帝國商人外也別無選擇! 埃及長絨棉,也是目前大楚帝國里的第一大進口物資,每年都大批量進口。 而國內也是想要解決棉花自給問題,因此研究并推廣優良的長絨棉也就成為了理所當然。 除了一系列的經濟農作物外,大楚帝國的農畜牧業里的另外一大分類研究就是畜牧業,也就是優良牛馬羊騾驢,雞鴨豬等各種牲口的培育選種研究。 人們最為熟悉,也是目前大楚帝國實際上投入資金最多的,應該是屬于馬匹的培育了。 馬匹的培育,在大楚帝國初年就開始了,十多年前開始就在全國范圍內陸續建立了眾多的軍馬場。 而成果也是相當突出,至少比什么雜交水稻,優選高產小麥等一眼看過去,都看不到成功希望的研究靠譜多了。 其中最為突出的成果就是全新培育出來的新中亞馬,又因為其主要的培育基地位于大馬營軍馬場,而大馬營軍馬場位于河西走廊。 因此這種全新,純粹人工雜交培育出來的新馬種,也被稱之為河西馬。 是一種非常優秀的輕型挽馬、中長途乘騎用馬,優點是耐力上佳,耐寒,容易飼養,高原適應性好;缺點則是爆發力不足,負重能力也相對有限。 從軍事角度來說,這是一種比較優秀的輕騎兵用馬,也可以充當火炮或輜重挽馬使用。 目前大楚帝國里的各騎兵部隊都大規模配屬這種河西馬,這也是大楚帝國大規模培育河西馬的緣故。 大楚帝國大規模培育的馬種,除了河西馬這種主力輕騎兵戰馬外,還有其他眾多馬種,包括從各地搜刮來的各地優良馬種,包括多種著名的原始馬種:汗血寶馬阿克哈·塔克馬、阿拉伯馬、英國純血馬以及西歐地區的西班牙馬等。 所以,如今在大楚帝國國內的一些專門的軍馬場了,是有少量這些外來的馬種的,這些花費了不菲代價才得到的馬種,一邊繁殖培育維持純血馬群,另外一邊則是用公馬改良其他馬種,進行雜交培育研究。 嗯,其實就和之前的河西馬研究也差不多! 而且后果還相當不錯,大楚帝國就用一種產自西歐地區的重型挽馬,對河西馬進行了改良,培育出來了一種體型更大,挽力也更好,性格也比較溫順的馬匹,目前主要在益都馬場進行培育,主要用于炮兵、輜重部隊的役用馬。 這種益都馬是一種中型優秀挽馬,耐力很不錯,但是爆發力很差……基本上這玩意就是只能用來充當役用馬,拉炮或拉車所用。 乘騎的話其實也行,但是你別指望他能跑多快…… 此外還有一種馬匹算得上是河西馬的后代,大楚帝國在金陵郊外的金陵軍馬場里,把河西馬和純血馬,西班牙馬還有汗血寶馬等著名的優秀馬種進行了培育。 這么一培育,就讓這個新馬種同時具備了多種古老馬種的血脈,包括蒙古馬、阿拉伯馬、西班牙馬、汗血寶馬四種古老的馬種血脈,最后他們經過長期培育后,搞出來了一種頂級的戰馬:金陵馬。 這種馬匹,天生就是頂級的戰馬,擁有平均一米五五的肩高,優秀者可達一米六以上,體型優美,四肢有力,爆發力強悍,負重能力優秀,耐力中等。 哪怕是耐力略差一些,但是一系列的優點都足以讓他成為一種最頂級的騎兵戰馬! 唯一的問題就是,這種馬匹非常的嬌貴……不僅僅吃的嬌貴,而且對環境也挺有要求的,太冷不行,太悶熱潮濕也不行…… 哪怕是待在溫暖的江南,這飼養稍有不慎就會導致生病甚至死亡。 這也是為什么明明培育出來了頂級重騎兵戰馬金陵馬,但是大楚帝國的重騎兵們大規模使用外來馬種,比如西班牙馬或阿拉伯馬的緣故。 因為金陵馬這破玩意紙面性能爆表,實戰拉跨…… 屬于只能看不能用的類型! 所以不少陸軍高層就有這么一個看法,嗯,或者說是做法:既然雜交培育出來想要各方面都達到要求的戰馬太難了,還不如分開用西班牙馬或阿拉伯馬和本地的河西媽母馬進行簡單的培育就算了。 別搞太復雜的培育,啥都想要,最后是啥都得不到……還不如簡單一點,比如先把西班牙馬本地大規模培育化,先弄出幾萬匹西班牙馬滿足重騎兵需求再說。 這些外來馬種雖然還有一些缺點,但是作為公馬,和河西馬培育后作為重騎兵用馬肯定沒問題。 這也是遼西馬的來源! 西班牙公馬和河西母馬簡單培育繁殖的結果……一種盡管還有缺陷,但是依舊算得上是一種優秀的重騎兵戰馬! 第645章 顯微鏡和微觀世界 軍用馬匹的培育工作,可以算得上是大楚帝國在畜牧業里的最大規模的研發投資了,不僅僅農林部有參與,軍方尤其是陸軍也是重點參與。 他們培育各類型的優秀騎兵所用的戰馬,如河西馬、遼河馬,同時還會培育適合炮兵以及輜重部隊使用的挽馬以及適用于山地部隊使用的馱馬。 然后還有一些適應極端地形的后勤用馬,比如適用于南方熱帶雨林地區使用的馬匹,目前楚軍在南方區域,主要是南洋半島、云貴廣西等地區使用的馬匹,是以西南馬和河西馬進行培育后的結果,新的西南馬保留了在耐高海拔干寒和低海拔溫熱,耐力強悍,短小強悍,馱運能力上佳,容易飼養等特性,還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馬匹的體格。 新西南馬,公馬的平均肩高能夠達到一米一,馱運能力相當出色,不僅僅能夠滿足云貴高原山地叢林地區,而且也能夠滿足進入半島地區后的使用要求,是一種在南方地區里使用非常優秀的役用馬。 大楚帝國部署在西南地區里的陸軍部隊,一定程度上比較依賴這種西南馬……沒有西南馬,大楚帝國在西南地區,尤其是面向緬甸等地區的軍事部署會受到極大的影響。 因此別看西南馬個字小,肩高只有區區的一米一,對比遼河馬的一米五左右的平均肩高矮了很多,但是這種馬匹在大楚帝國陸軍里的戰術地位,絲毫不比河西馬、遼河馬差。 而大規模的軍用馬匹的培育,也是帶動了民間役用馬的質量提升,國內的馬匹培育在持續十多年后,國內的眾多馬場所培育的馬匹,已經從以往的清一色蒙古馬或舊西南馬等本地馬種,進化為培育以河西馬、益都馬為主;遼河馬、新西南馬為輔,眾多外來純血馬種為點綴的局面。 這也讓大楚帝國里民間的養馬業迅速發展,大量優秀馬種陸續出現在市場當中,并應用在生產運輸當中來,為大楚帝國的交通運輸、農產業耕種提供了充足的動力。 畜牧業里,馬匹的培育以為軍事需求以及運輸需求發展蓬勃,而其他牲口的培育工作也同樣保持著極高的發展。 比如牛! 牛,這種牲口在華夏大地里擁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因為華夏大地里人多地少的整體局面下,除了少數北方地區采用馬耕外,其他地方清一色的采用牛耕。 耕牛的多寡以及質量直接關系到了大楚帝國的農業生產,糧食安全。 這也是大楚帝國官方對耕牛的培育持續投入資金,并在不用氣候和地形的地方都設立相關的培育基地,以培育適應不同氣候的耕牛的緣故。 所以耕牛的培育工作看似不聲不響,但實際上規模很大,投資的資源也非常大,一點也不比馬匹的培育少。 除了牛馬這兩種重量級牲口的培育工作外,大楚帝國畜牧業的研究工作還重點對羊、豬、雞鴨以及蠶等經濟牲口進行研究培育。 其中的羊比較有意思,大楚帝國農林部對羊進行重點研究,倒不是說為了提升羊rou產量之類的,而是為了羊毛,是為了發展毛紡業。 大楚帝國的毛紡業發展的其實并不算快,暫時來說規模也比較有限,因為早期的時候大楚帝國缺乏羊毛的來源,中原地區里一直也沒有太大規模的傳統手工毛紡業。 因為缺乏毛紡業,自然也就沒有多少毛紡產品,這也是服飾發展里,很少能看見羊絨面料的緣故。 等到大楚帝國足部占領北方,尤其是控制了羊群保有量比較大,出產羊毛的陜甘地區,同時又占領了華北地區,甚至進一步控制了漠南蒙古后。 獲得了大量的羊毛來源后,再加上大楚帝國軍方里有使用羊絨制作軍官服裝、外套的需求,每年都大量訂購羊絨制作中高端軍服。 大楚帝國的官方資本,為了滿足軍方的需求羊絨面料需求,也相繼研發了一系列的機械設備用于毛紡業。 羊毛有了供應,設備有了革新,再加上市場有需求,大楚帝國的毛紡行業才迎來了真正的春天。 毛紡行業持續高速發展,發展到如今,除了軍隊里廣泛使用各類毛紡產品外,民間里也是開始廣泛使用各類的毛紡產品。 當然了,如今的毛紡業和棉紡業比起來,那是遠遠不如的。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毛紡業在出口上非常有優勢,甚至比大楚帝國的大量廉價機制布還有優勢,而且出口價格非常貴。 這是因為大楚帝國采用了一系列的新技術,生產出來的羊毛制品質量非常好,其細羊絨面料更是堪稱頂級,能夠直接吊打各國的傳統手工羊絨。 這樣的好東西,自然也就受到了國外市場上層人物的喜好,價格自然也就貴。 別說國外了,就算是在大楚帝國國內,這種上好的羊絨面料也是非常貴的,很多有錢人們在秋冬時節的時候都會穿羊絨制品,好吧,這其實是羅志學帶起來的風潮。 羅志學很早的時候,就很喜歡在秋冬時節里穿細羊絨呢料外套,主要是穿絲綢太冷、而棉襖,羽絨服,皮毛大衣之類他覺得太臃腫……丑不拉幾的! 所以除非是極端的寒冬時節,不然的話他在尋常秋冬時分的外套都會選擇呢料外套,有一定的保暖效果而且比較簡介流暢。 這純粹是羅志學的個人愛好,這個就和他喜歡那種軍閥款式的軍服一樣,他就喜歡這么穿……而他是皇帝,也沒人能夠管他。 一身雙排扣的修身上衣,直筒長褲特制軍裝,再加上一件長款呢料外套,手戴白色或黑色的皮手套,腳踏長筒皮靴,大光頭上還帶著一頂圓頂硬緣的氈帽,腰間佩刀,跨坐在高頭大馬上傲視前方! 這是羅志學被外界所熟悉的典型形象,從伏牛山時期開始到現在一直都這樣。 尤其是在軍事場合里,比如說閱兵,視察部隊的時候,只要天氣不是太熱或太冷他一般都這么穿,而且騎馬居多,幾乎不乘坐馬車或轎子,只騎馬進行視察或閱兵。 具體形象,你可以直接翻看后世軍閥的穿著……羅志學就是照著后世軍閥的穿著來搭配的。 非軍事場合里,他日常里一般也是穿修身,類似軍服的上衣下褲,同樣會搭配呢料外套和皮鞋。 不管是軍事場合還是非軍事場合里,呢料外套的出鏡率都非常高,你很少能看見羅志學穿著棉襖或者皮毛外套的情況。 當然,這也和羅志學一般都在金陵城里待著,而金陵城雖然冬天也下雪,但從地理意義上來說,金陵城依舊是屬于南方,這冬天雖然冷,但是和北方的冬天是兩碼事。 如果大楚帝國定都北方的話,估計羅志學就會在冬天里天天披著皮毛外套了……不然冷死他! 可惜,大楚帝國的首都在金陵城,而金陵城在南方……所以在不算冷的冬天里,羅志學可以穿比較單薄一些的呢料外套。 而羅志學的這種愛好,也是在短短十幾年里迅速影響了大楚帝國上層的穿著喜好…… 很多官員們外出的時候,也跟著學穿呢料外套……這說的只是文官。 至于軍方的將領……人家早在北伐之前就已經統一這么穿了,因為軍官的標準秋冬制服里,配發的大衣里就有呢料大衣。 當然,在北方的部隊里,軍官也會配發厚實的棉襖或羽絨外套。 日常穿和作戰的時候穿又不一樣。 但是整體來說,在正式場合里,軍方的將領們給公眾們的影響就是一水的大光頭加呢料長寬大衣以及長筒皮靴。 不管是文官也好,武將也好,這些大楚帝國的上流社會里的核心人員,他們的穿著風格都受到了羅志學的極大影響。 比如說夏天的時候,羅志學就喜歡穿著普通儒服……然后儒服就迅速成為了大楚帝國官員的標準著裝…… 比如說秋冬的時候,羅志學喜歡穿呢料外套,然后一大票人也喜歡穿個呢料外套。 這些都是直接促進了毛紡業的迅速發展,尤其是極大的刺激了高端呢料的需求。 這也是挺有意思的一個局面,毛紡業的迅速發展,是以高端面料需求為主要驅動力的,而不是和布匹一樣,是以大量中低端布匹的市場為驅動力的。 而高端呢料的龐大需求,也讓毛紡行業里對上好的羊毛需求量大增! 上好的羊毛也不是那么容易搞出來的,對長度、粗細、強度等都有著一定的要求,而這些要求,最終也轉移到了出產羊毛的羊身上! 農林部里的研究機構,對羊的研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搞出來一種能夠出產更好,更多上等羊毛的羊。羊,豬以及雞鴨等普通牲口的研究倒向,都是以純粹的經濟為主要導向,這也是除了官方直接下場外,還有大量民間資本投身其中進行研究的緣故。 比如蘇秦紡織公司的陜甘分公司,因為業務主要以毛紡業為主,他們為了爭奪市場,生產出更好的羊絨面料,自身就設立了羊毛研究所,專門培育新品種的羊以出產上等羊毛。 大楚帝國的毛紡業發展,已經成為了繼棉紡業后的輕工業行業里的主要增長點,相對比之下,絲紡業就要差許多了。 盡管絲綢一直都是華夏地區里的傳統優勢商品,出口的時候更是廣受歡迎,單價也非常高。 但是要注意的是,絲綢這東西的產量很有限的,有限的產量注定了絲綢只是一種奢飾品。 而奢飾品行業,對于整個工業體系的發展所起到的拉動作用,其實很有限,遠不如棉紡,毛紡這種能夠面向普通人消費市場的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