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9節
所以,熟悉稅務法律條文,能夠采用一些合法的方式避免過高稅收的稅務律師,就體現出來了他的價值。 負責企業稅務工作的稅務律師,其收入一般都是頂級。 哪怕是官辦企業也會雇傭稅務律師……官辦企業那都是官方的親兒子了,但是為了避免自己辛辛苦苦干一年,最后給稅務部打工的局面出現,也不得不雇傭稅務律師處理稅務問題。 由此可見大楚帝國里稅務部的強勢! 在大楚帝國里,你干點啥都繞不過稅務部! 納稅,將會從你出生一直持續到你死亡,哪怕你死了,所用到的棺材等后事用品,依舊在為大楚帝國的稅收做貢獻。 畢竟這棺材生產、銷售上商,他們也是不要交稅的,客戶看似不用交稅,但是購買價里已經包含了稅收成本。 除非你真的活在深山老林里,一輩子都不和外界有任何接觸,哪怕連鹽巴都不外購……所有東西都自給自足。 不然的話,你總是少不了要給大楚帝國的稅收做貢獻的,只是或多或少的問題而已。 因為你從外界購買或交換的任何一樣商品,不管是食鹽還是食物,又或者是衣服以及各種日常工具等等,這些東西都是含稅的! 大楚帝國的稅收,無處不在! 第644章 火車初試探 承順十七年,在皇家理工學院蒸汽機研究所搞出來實用性蒸汽機(早期瓦特蒸汽機)一年之后,經過一年時間的工業化量產研究和生產線建設,大楚帝國終于是推開了蒸汽機大規模實際應用的大門。 并朝著門后的蒸汽時代開始一路狂奔! 先是煤礦行業,再到其他礦務企業,然后是對動力有著極高需求,同時又有較大附加值的重型機械行業、國防工業為代表的一系列先進產業。 最后則是一些對動力有著迫切的需求,但是人蓄無法滿足,又無法利用水動力的地區里的少數產業也開始使用蒸汽機。 這些產業陸續在半年內的時間里開始實際應用蒸汽機,其裝機規模以及速度,遠遠超過了大楚帝國高層的預估。 當時工商部根據各行業以及地區的情況,預估的蒸汽機應用規模是五年內能夠達到五百臺左右的規模。 但實際情況卻是,僅僅是承順十七年的下半年里,就陸續有五十多臺蒸汽機交付用戶使用,并且交付速度越來越快。 這還是目前的交付數據,如果是看產能以及預估產能的話,那么就更大了。 三大廠商根據市場反饋而建立起來的生產線,預計年產能能夠達到了七百多臺,并且在明年年中的時候就能夠陸續全部完工并投產。 盡管其中絕大部分都是中小型蒸汽機的產能,但問題是當初工商部預估規模的時候,采納的數據也是以中小型蒸汽機為主啊…… 初作出預估的時候,還沒有大馬力的蒸汽機呢,皇家理工學院蒸汽機研究所搞出來的樣機是十六匹馬力的蒸汽機,當初進行數據預估的時候,也是以十六匹馬力的蒸汽機為標準進行預估的。 大楚帝國高層當初定下的扶持發展蒸汽機的五年目標,如今看來,恐怕只需要兩年時間就能夠做到。 因為按照如今的三大廠商的蒸汽機生產線建設情況以及下游廠商所提供的訂單來看,明年的產銷數據最少也能夠達到五百臺以上,甚至有可能會更高。 下游廠家對蒸汽機的熱情,比帝國工業界高層預估的還要更熱烈一些,尤其是各礦務企業里,如今最流行的話題就是蒸汽機了。 而且不僅僅是蒸汽抽水機,那些礦務企業們還琢磨著該如何把蒸汽機用在其他方面。 還是池州煤礦公司,他們先是采購并應用了一批蒸汽抽水機,然后他們就委托了當涂機械公司把后續采購的一臺蒸汽機為動力,通過纜繩拉拽的方式把煤炭快速便捷的從礦井里提升上來。 而不是和以往一樣,只能依靠人工手推車的方式進行運輸。 為此,就不得不提如今在各礦產又或者一些貨運碼頭里廣泛存在的軌道馬車了。 很早的時候,羅志學為了解決港口或物資中轉站里大量物資的快速運輸,親自提出來使用軌道馬車運輸貨物的辦法。 但是這種軌道并不是鐵軌,更不是鋼軌,而是木軌,上面運行的車輛也不是火車,而是馬匹拖拉的馬車。 這種木軌道馬車的運輸方式,在大宗貨物的運輸上具有很大的成本優勢,不過成本非常高。 因為木軌道在持續高強度使用,同時還風吹雨曬的情況下,哪怕是有各種維護保養措施,也不太耐用,需要經常進行更換。 高強度的保養維護以及軌道更換,導致了這種木制軌道的使用成本其實很高的……這也就注定了不可能大規模推廣鋪開,一般只會在港口、礦山等有大量物資需要運輸的地方才會搞這種木軌道馬車。 就連在城市里都無法鋪開搞木制軌道客運馬車……維護成本太高! 后來隨著大楚帝國的鐵產量逐步提升,大楚帝國的部分港口,陸續嘗試用直接鑄造的生鐵條開始搞軌道,這樣雖然一開始鑄造的軌道要更高一些,但是后續維護費用要更低。 而且在鐵軌道上的馬車行駛起來更加省力,還能運輸更多的貨物。 陸續的,大楚帝國里的諸多礦山以及港口等有著大量貨物運輸需求的地方,都陸續把木軌道換成了鑄造生鐵軌道。 所以說……在大楚帝國里的鐵軌,是比火車先出來的,而且提前了很早…… 近代歷史上也是如此,十六世紀下半業的時候,英國以及德國等地的礦山上就開始使用木軌道,嗯,基本上和大楚帝國的木軌道沒啥區別。 東西方在先后幾十年里,都陸續在礦山里使用木制軌道,以軌道馬車運輸大量貨物,這是歷史發展的一種必然性,是現實需求所催生的結果。 只不過原時空里的歐洲,大概要在十八世紀下半夜,才會因為鐵價格大跌,鐵廠老板才把賣不出去的鐵臨時澆鑄為鐵條取代木軌自用,還準備著等鐵價上來后再把鐵軌再賣掉呢,結果發現鐵軌道比木軌道更好用……而且因為鋼鐵產量持續大量增加,導致鐵價格持續保持低價,導致鐵軌道的全壽命費用,反而比木軌道的費用還要更加低廉,再加上運輸量還更大……多方面的結合綜合起來,也就拉開了大規模鋪設鐵軌道的浪潮。 在大楚帝國里,其實也是差不多,一開始為了運輸大量貨物搞木質軌道,然后隨著國內鐵產量持續增加,生鐵價格比較便宜的情況下,木質軌道陸續變成了生鐵軌道,并廣泛存在于各礦山以及港口當中。 池州煤礦公司雖然是一家中小型煤礦公司,但是人家的礦山里也是有鐵軌道的,最長的一條這鐵軌道從礦山里一直延續到內河港口,總廠兩千多米呢。 他們出產的煤礦,可以從礦山里通過軌道馬車,輕松便捷的運輸到他們自有的一個煤炭內河碼頭,然后直接裝船,通過小河再進入長江,最后抵達當涂工業區出售給當涂鋼鐵公司或其他客戶。 有了軌道交通后,他們也嘗試過用蒸汽機拉運輸貨物,但是直接做成火車的方式不靠譜,現在的蒸汽機自重太大,體積也太大了,把蒸汽機搬上去,根本就帶不動什么貨物。 池州煤礦公司的做法也不是搞火車,而是采取類似抽水機的方式,把蒸汽機當做動力來源,把礦井深處的煤炭通過礦井內部的小型軌道車輛拉出來而已。 也就是纜車! 當然了,也就只有煤礦公司能這么搞了……反正他們的煤炭幾乎不要錢,蒸汽機的日常使用成本也是煤炭成本居多,當煤炭不要錢之后,這蒸汽機用起來除了維護保養的成本外,幾乎沒有成本…… 所以這些煤礦公司才能琢磨著把蒸汽機用于更多方面,以取代礦山里大量的騾馬。 騾馬的飯量很大的,而且耐力有限,不能一直使用,因此在生產過程里,騾馬的實際使用成本很高的,并不是說你給騾馬套個繩子,然后它就能不吃不喝給你干活了。 隨便套個繩子不吃不喝就能干活的,那是二十一世紀的牲口,不是十七世紀的牲口! 十七世紀的牲口用起來可貴了。 這也是很多煤礦公司,拿到蒸汽機后就陸續想辦法把用蒸汽機來取代那些騾馬,以節省成本。 比如淮南煤礦公司,他們的設想比池州煤礦公司還要更激進一些……他們還試圖直接用蒸汽機帶動車輛,主要是他們煤礦的鐵軌道到碼頭比較長,同時他們的的兩個礦區之間也間隔比較遠,這軌道的總里程有七公里呢。 這個想法還引起了皇家理工學院蒸汽機研究所的注意,一票工程師很有興趣的進行了設計以及復雜的計算。 但是理想很美好,現實很感人……按照他們的計算,他們把現有的蒸汽機搬上鐵軌,然后帶動貨物的話,以如今火車的動力以及自重……效率會特別的感人……怎么說呢,還不如直接喊上一堆人著車走,便宜還好用還更快…… 最后的結果就是:不是不能搞……你非要現在就搞出來火車,其實也能走,但是速度以及載貨量以及還重要的成本上,還不如用人推著走…… 淮南煤礦公司雖然是官辦企業,同時也有一份積極上進的心,但是也不能干虧本的事啊。 因此根據數據結果火車方案不可行后,也只能老老實實繼續用軌道馬車了。 而這事,卻是也隨著一份蒸汽機的應用報告里送到羅志學的手中。 看著淮南煤礦公司以及皇家理工學院蒸汽機研究所的火車試驗研究,羅志學不由得感嘆,這個世界的聰明人比自己想想的還多。 現在都有人開始搞火車了,雖然這種低壓蒸汽機沒啥用,但是理論概念卻是非常不錯的,這繼續搞下去的話真正的火車也就不遠了。 此外羅志學也知道廣州機械公司那邊再搞高壓蒸汽機,而高壓蒸汽機的前期最佳客戶,也就是火車了。 稍微想了想后,羅志學就做出了批示,讓皇家理工學院蒸汽機研究所、鋼鐵研究所等機構抽調部分科研人員,展開一項全新的研究技術:火車! 并指示新成立的火車研究所和廣州機械公司那邊進行合作,因為廣州機械公司那邊正在搞的高壓蒸汽機,看上去決心也非常大。 雙方有進行戰略合作的基礎。 隨手批示下去,做好了布局,羅志學現在要做的就是等待火車的開花結果! 羅志學不知道什么時候能夠搞出來可堪實用的火車,但是他卻是知道,繼續朝著這個路子走下去,也許是十年,也許是二十年,但是火車總歸是能夠搞出來的。 哪怕這個過程里需要付出不小的時間以及金錢的代價! 其他人或許對火車的后續應用價值產生疑問,但是羅志學不會,因為他清楚的知道火車的龐大價值。 這一點,在很多重點工程里都能夠知道。 在大楚帝國的很多研究工程里,尤其是那些花費大量人力物力的舉國工程,大多都是在羅志學的支持下才得以展開的, 比如之前的蒸汽機研究工程,如今的火車研究工程。 再有就是連理論研究都還沒搞明白的電磁領域的相關研究,內燃機領域的研究。此外還有帝國持續十幾年都投入重金扶持的一系列農畜牧業里的研究! 農畜牧業在后世人看來,興許不夠高大上,遠遠沒有蒸汽機,火車,輪船的,電磁等工業領域里的研究那么吸引人注目。 但實際上,在目前大楚帝國的一系列科研資金撥給里,農畜牧業所獲得的研究資金,遠超工業項目所獲得的研究資金! 只不過農畜牧業的各項研究比較分散,項目太多,每個項目也不算太大,這才導致看起來不成規模。 但是算總額的話,農畜牧業,也就是第一產業的相關研究資金,是要超過第二產業的! 農畜業里的各種研究非常多,有些是后世人比較熟悉的,比如說雜交水稻的研究,大楚帝國在廣西、海南以及廣東一共設立了三所專業的雜交水稻研究基地,專門研究培育高產水稻。 而水稻,只是大楚帝國了一系列龐大農畜牧業研究的一部分而已,只能說規模比較大一些,名義也大一些。 但實際上,獲得更多資金,也獲得更多人力物力支持的小麥研究,因為小麥才是當代大楚帝國的主糧,哪怕是南方地區里,很多地方都會種植冬小麥。 因此小麥的相關研究就非常重要了,通過選種育種,通過觀察各品種對各地方的適應能力等等,為此,小麥研究所在全國范圍內,光是專業的試驗基地就建立了五所,比水稻基地還多了兩所。 除了雜交水稻、優良小麥研究外,其實大楚帝國還有不少非常重要,關乎國計民生的農業領域的研究,比如其他幾種可以充當主糧的糧食的研究。 即番薯、玉米、土豆這三種農作物,這三種農作物有好幾個共同點,那就是都屬于外來農作物,都對土地要求不高,而且都能充當主要輔糧,甚至特定情況下也能充當主糧。 之前這些農作物在華夏大地上已經有了少量種植的記載,但是并沒有形成規?;?,最重要的是這些外來農作物受到氣候環境等影響,其產量并不算高。 冷門常識,這些外來農作物剛進入華夏地區的時候,其實產量都不咋地,要等到經過長時間的繁殖選種后,才出現產量比較高的農作物,這也是為什么番薯在明朝就進入華夏地區,但是在清朝才開始大規模推廣種植的緣故。 當然了,這也和官府重視與否,有沒有進行了選種和推廣等因素有關。 大楚帝國顯然是重視農作物的選種以及對優良農作物的推廣研究的,因此農林部下屬就有專門的研究機構,對各種農作物,包括這些外來農作物進行培育選種等研究,以得出更加優良的農作物。 雜交水稻項目,也是一系列農作物研究里的一部分。 除了糧食外,還有各種蔬菜,水果,工業原料等各種亂七八糟的經濟作物、畜牧業等研究。 經濟作物里,比較典型的就是生絲產業里的桑樹、棉花、大豆、桐油,橡膠樹等等經濟農作物,其中以棉花為甚。 大楚帝國可是有專門的棉花研究機構,專門培育優秀棉種。 棉花這東西,對于大楚帝國而言可比什么生絲,羊毛之類的重要多了,棉紡才是支撐起來大楚帝國紡織業偌大江山,繼而帶動大楚帝國工業化迅速展開的拳頭利器。 相對比之下,絲紡業以及毛紡業要差了一些。 如此情況下,大楚帝國上下都非常重視棉花的選種以及種植問題,不僅僅選擇本土棉花進行培育,也通過各種途徑獲得海外地區的棉花進行研究,尤其是大名鼎鼎的埃及棉更是重點研究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