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0節
新式教育學的東西除了的傳統的四書五經這些傳統文學外,還會學習數理化以及天文地理這些內容。 和新式教育進行對比的乃是傳統教育,什么是傳統教育? 小時候讀三字經各類啟蒙讀物,然后學四書五經……然后……沒了……撐死了學生們自行學個算術。 這是因為明王朝注重八股文的緣故,過去兩百多年里的學子一股腦的專研怎么寫八股文去了。 八股文這東西吧,其實也不都全都是壞處,至少很公平……這玩意因為有著嚴格的格式和要求,因此可以很客觀的進行評價文章水平,這對于科舉的公平性很重要。 此外能把八股文寫出花來,尤其是把截搭題這種八股文寫出話來,對考生的要求其實很高,不僅僅要有深厚的文學功底,而且還能胡扯,并且還要能自圓其說……腦漿子不行的人是寫不了。 因此,能考中進士的人其實都不傻……嗯,就是可能缺乏其他常識,應試教育嘛,都這樣,為了能考上,學生會忽略其他東西專注于考試內容。后世人考什么物理化學,照樣會出現缺乏常識的考上。 但是應試教育的最大好處就是公平! 不管考什么,都是比腦子、比勤奮,至于也有師資這些外部環境影響,但無傷大雅…… 總比連公平考試的機會都不給你來得強。 任何時候,都別指望絕對的公平! 你羨慕嫉妒恨有錢人家的同學有私教,能上好學區的時候,人家農村的孩子還羨慕你能在城市里上學呢;貧困家庭的孩子還羨慕嫉妒農村孩子能上學呢! 能有一個相對的公平就很不錯了,而古代的科舉,大楚帝國里的科舉以及四所新式學院的招生考試,就是盡可能地維持一種相當的公平。 去年開始,大楚帝國陸軍軍官學院的招生考試里,就率先進行了大規模的分區招生考試,這是因為想要報考該學校的學子越來越多。 所謂的分區考試,其實就是指在各省里組織一次考試,然后錄取一定名額,每個省都有一定的名額,各省考生內部競爭這些名額。 這是為了避免一些教育比較好的地方,其考生直接包攬了陸軍軍官學院的大部分入學名額。 相對于文官,軍方更加注重地方平衡,是不可能讓軍校生,出現少數幾個省份的生員扎堆的情況的。 所以,陸軍軍官學院采取了很簡單的原則,各省按照人口數量進行名額分配,然后各省考生內部競爭。 這和科舉制度里的南北分榜是類似的概念,只不過科舉只是南北分榜,陸軍軍官學院直接來了個省榜。 如此模式下,讀書風氣比較好的江南地區內部競爭自然也就更激烈了! 在內部競爭極力的江南省里,方北同去年就落榜了,但是他不甘心,落榜后繼續苦讀,今年是勢必要考上的。 抵達江南省省治蘇州后,方北同和幾個好友到了早已經約好的好友家中暫時落腳,一邊休息一邊繼續復習。 不僅僅是他們,此外還有部分之前在蘇州參加鄉試的讀書人也沒有走,而是準備繼續參加四所學院的入學考試。 今年的入學考試,是四校聯考,只要通過了院試初考都能參加,并且按照文理科成績進行排名,并按照考生自己的志愿按照排名進行錄取。 之所以聯考,就是為了避免資源重復,也避免考生來回折騰,畢竟很多考生也不是非要上某一所特定的學校,其他學校如果能考上就讀也會去上的,因此他們會參加多校的入學考試。 為此,帝國官方干脆來了四校聯考。 八月二十七日,江南省鄉試結束沒多久,四校聯考江南省考場正式開考。 方北同也是和其他諸多學生們一樣進入考場進行考試,因為規模龐大,為了方便管理也是為了防止作弊,考試制度還是和傳統科舉一樣,考生進去三天,然后每天考不同的科目內容。 考試科目有經書:經書考卷有眾多內容,不過核心的還是要寫一篇八股文,至于為啥新學考試還要寫八股文,連八股文你都不會寫,以后還怎么寫各種公文??? 除了經書外,還有物理、數學、化學、天文地理生物綜合卷四科,每科都是滿分一百,五科總分五百分,按照總分高低進行排名。 因為是第一次聯考,官方極為重視,調集了不少人進行批卷,而這些試卷除了八股文外,其他的都有標準答案,因此批卷也非???。 不用幾天功夫,四校聯考的分數就出來了,方北同第一時間就前往考院外獲知了自己的分數以及排名。 四百七十七分,排名全省七十二名! 看到這個分數,看到這個排名后方北同忍不住握住了拳頭! 這一次,有希望了! 這一次陸軍軍官學院在江南省招生的名額是五十二名! 自己的排名雖然只是七十二名,但這七十多個人里頭可不是每一個人都打算報考陸軍軍官學院的。 志在從軍的人雖然不少,但是想要去國子監學院的也多,想要去皇家理工學院的也有,還有零星的人向往大海去海軍軍官學院。 這四所學院的待遇其實都挺不錯的,只要一入學,那么就會授予官身。 陸軍軍官學院和海軍軍官學院的學生一入學,就會被授予準尉軍銜。 國子監學院一旦入讀,也會立即授予從九品的身份,畢業就能直接以正九品的品級任職。 皇家理工學院這個更好,早幾年的時候一入讀就是七品官身,直接發工資的那種…… 現在待遇降低下來了,但是入讀也有正九品,給予生活補貼,而且升學就能直接升品級,按照現在的制度,順利畢業的話就是正七品待遇了,這個待遇是指政治待遇,然后薪資直接對標翰林院,屬于官員里的絕對高標準薪資,然后還有各種補貼…… 如果研究能力強,做出點什么成績來的話,基本上這輩子都不用愁了,爵位什么的都是輕輕松松的。 各方面的待遇比直接考進士還強得多,但是,這所學校也是要求最高的。 皇家理工學院的錄取人數也是最少的,預計只在江南省里招收五個學生。 除了聯考招生外,他們還會自主招生,直接招募所謂的小天才。 結合四校情況,方北同的七十二名排名想要入讀陸軍軍官學院希望還是極大的。 果然,和他預料的一樣,按照個人意愿進行申請后,他很順利的就獲得了來自陸軍軍官學院的入學通知書。 當手中拿著這份入學通知書的時候,他忍不住握緊了拳頭朝著身前的空氣揮了揮! 兩年苦讀,沒有浪費! —— 進行了登記注冊后,方北同被告知需要在明年正月十五前抵達學校。 大楚帝國的幾所官方學校,新學年的開學時間都是在正月,不是什么秋季……也沒啥特殊原因,就是因為學校招生考試階段往往是秋天,而且是在鄉試之后,然后你還得給各省考生赴京入讀留出少則十天半個月,多則兩三個月的時間,還要給考生一些時間和家人團聚告別,畢竟這一去,保守估計也是好多年都沒辦法回家了…… 因此,在秋季錄取后會給考生半年左右的自由時間,自己愛干嘛干嘛,只要在明年正月開學的時候到學校報到就行了。 方北同也沒有在蘇州停留太久,和幾個好友告別后,就返回松江老家,他要在后續的幾個月里一邊溫習功課,鍛煉身體,一邊孝敬父母。 第553章 教育和鋼鐵 金陵城,羅志學看著剛結束不久的四校聯考的報告。 這一次四校聯考,乃是羅志學親自做出指示,由禮教部,陸軍軍政部、海軍軍政部聯合部署,由禮教部具體實施的一次教育改革的嘗試。 其他人并不知道,不過羅志學心里已經是把這一次的四校聯考當成了統一高考的嘗試。 四校聯考,考試范圍也只覆蓋到省一級,這樣工作量比較小,容易控制,出現什么問題也能夠及時的調整。 現在根據報告來看,這一次的聯考的效果還是不錯的,主要是初步摸索出來了一整套聯考的制度。 后續再試驗個幾年,等到更多高等院校建立起來后,那么也就能夠逐步擴大高考的范圍了。 放下報告后,羅志學自言自語道:“現在,也該把中小學體系建起來了!” 現在大楚帝國已經有了四所高等院校了,但是卻是依舊沒有相匹配的中小學,,目前招生只能是結合科舉,直接從各縣學里招生。 但是縣學這種機構,并不符合現代意義上的學校范圍,因為這玩意的學生,都是由通過院試的秀才們組成,里頭的老師說是老師,更不說是管理人員。 前明時代的縣學,以及大楚帝國接手過來后,并沒有進行太多改革的大楚帝國的縣學,說是學校,更不如說是秀才管理機構。 這并不符合新式教育體系的要求。 次日,羅志學召見了禮教部相關的官員,提出了要建立完善新式教育,在各地設立小學、中學的要求。 各省最少要有一所三年制高等中學,要求每一個府最少要有一所三年制初等中學,每一個縣最少要有一所三年制高等小學,每一個鎮最少要有一所三年制初等小學。 至于州,大楚帝國在承順五年的時候就已經推行了廢除不上不下,級別不一的州級機構,部分小州被改為縣,部分大州則是被改革為府。 由此,大楚帝國的地方行政體系變的更加簡單而統一,由省-府-縣-鎮-村組成。 為了降低推行新式教育的成本,也是為了順利過渡。 各縣學、府學的建筑一律改革為新式高等小學、初等中學的校舍,原屬人員或調入縣禮教科或改為官辦中小學教師或行政管理人員。 原則上不做裁撤辭退,這主要是為了降低改革的內部阻力。 要是縣學或府學改革為新式學校后,有縣學的官員們發現自己丟了飯碗,那肯定是要有意見的。 為了盡可能的降低內部,尤其是基層的阻力,更是為了保持地方穩定,避免太大的動蕩,羅志學親自指示要妥善安排原縣學以及府學里的工作人員。 各鎮里的官辦初等小學則是新辦為主,這種初等小學以啟蒙為主,對校舍以及師資要求都不高,耗費也不會很大,只要文件下去了,那么各鎮辦一個小規模的初等小學問題不會太大。 而高等中學的話,受限于師資不足的問題,暫時由省級禮教司主導辦,師資方面將會有四大院校提供一定的支持。 不過為了進一步增加師資力量,尤其是理工科的師資力量,羅志學指示禮教部適當辦若干所專門用于培養教育人才的師范院校。 此外,大力鼓勵民間自辦初等教育,對現有的私塾進行審查考核,進行登記注冊,并頒發相關的辦學牌照,并按照新式教育體系進行統一的學制、學籍管理,并給私辦學校的學生辦理官方承認的畢業證書。 同時對偏遠地區,貧困地區并且運營困難的鄉村私塾進行適當的資金補貼。 羅志學所提出的各項要求,其實不算高,一個縣才一所高等小學,一個府才一個初等中學而已。 對于官府而言,直接把原有的縣學以及府學進行改編就行了。 此外其實民間里本來也有極多的書院,學院……而且這些傳統的書院其實早幾年開始,就已經開始增設各類新學教育內容! 為啥?因為這些書院存在的唯一目標,就是培養學生參加科舉,而大楚帝國的科舉,哪怕是從縣試開始就已經開始涉及數學物理這些基本理科知識了。 這些書院們自然要研究科舉考題以及科目,然后針對性的對學生們進行教育的。 如今眾多私立的書院們,辦新學的積極性可高著呢。 而預料中的讀書人階層對新學的大量批判和不滿……其實并沒有出現,頂多只有些許老學究說什么世風日下而已,但基本也都是一邊罵,一邊到處找關系試圖讓自家兒子或孫子去那些新學辦的好的書院里讀書! 為什么?還是那句話,學什么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能當官。 清末時期取消科舉后,為什么會引起士林的大規模反對,學子們各種狂噴。 就是因為清末取消科舉,卻是沒有及時的補充完善的公務員考試制度……這不是搞什么新式教育,而是直接把讀書人上進當官的路子給堵死了! 人家讀了一輩子書,不就是為了當官嘛……現在好了,你把科舉都給取消了,那還玩個毛線,我不革命你還革命誰啊…… 而大楚帝國可沒有取消科舉,相反,大楚帝國還擴大了科舉的錄取規模,一大批所謂的讀書人都被納入了行政統治體系了,把他們變成了自己人…… 雖然絕大部分都是參加院試后去當了個從九品的科員……但這也是官身啊,而且還能沒有阻礙的繼續往上爬,大部分讀書人還是很滿意的。 畢竟大部分人也沒那么大的野心,只想要一個體面的工作養家糊口而已。 有野心的人,你也可以繼續參加鄉試,會試,考中狀元來個一步登天,直接就是從六品,而且還能直接進入翰林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