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9節
另外一人也是附和道:“是啊,一旦在前線立下軍功,爵位唾手可得!” “東北一戰,公侯伯不說,但是子男怕是要多出來上百個??!” “而且我也聽說了,前線立功的話也會優先晉升,而軍銜越高等到日后轉業的時候,品級也會越高!” “內子娘家有個遠方表親,前幾年報考軍官學堂從軍,從軍數年頗有軍功左遷至準將,年中剛退役轉業,你們猜分到那里去了?” 不等其他人詢問,他就自問自答道:“直接分到金陵京畿去了,一分過去可就是正五品,而且還是實權位置!” “這可比走科舉的路子還要快得多!” 此時有人道:“走從軍專業的路子,的確是很不錯,但是現在這條路也不好走啊,不管是陸軍軍官學堂還是海軍軍官學堂,可都不好考,比科舉還要難得多!” “而且他們考試的內容還都是新學,前兩個月我弄了一套了陸軍軍官學堂去年的入學考試試題是試著做了一些,不怕你們笑話,其中半數我連題目都看不懂……” “唉,說到底我們還是晚了幾年,如果是早幾年的話去報考,以你我的才學考上輕而易舉,但是現在嘛,難??!” “去年陸軍軍官學堂入學考試,幾個分考場加起來足足有四萬多人報名參加,但是最終只錄取了八百多人,比進士科難多了?!?/br> “今年秋季軍官學堂招考,怕是更難考了?!?/br> “是啊,軍官學堂是別指望了,進士科也難,博學科也不好考,今年我打算試一試那數學科吧,那個錄取率高一些,說不準能考上呢?!?/br> “這倒是個辦法,數學課去年才開設,主考的是數學和賬務,孔兄你家學淵源,對賬務頗有了解,去考算經科倒是不錯,而且我聽說了,考中算經科后,會優先分配到稅務和財物這些衙門里,這可是極好的去處??!” “說起稅務官,那個不高看一眼??!” ———— 于此同時,隔了一道窗簾的隔壁座里,四個年輕人也是坐在一起,其中一個稍微年長一些的人道:“方老弟,你前些時候不是已經通過軍官學堂的預考了嗎,你這一次參加正式考試有多少把握?” 方姓年輕人面露苦笑道:“哪有什么把握啊,去年的時候都沒考上了,今年怕是更難了,你們也都知道,我們江南考場的難度比其他考場都要更大,不管是進士科還是博士科又或者是軍官學堂都是如此。想要考中,難??!” 年紀稍微大一些的年輕人卻道:“難也得考,這一入軍官學堂就是魚躍龍門,不管是以后在軍中一路扶搖直上,還是中途轉業從政都是極好的?!? “不說別的,考上了,后頭哪怕是熬資歷,也能熬一個上尉軍銜再轉業,轉業后起碼也是一個八品??!” “不像我們這樣直接從院試里直接入仕,這分配去了只是個最低等的從九品,熬了一年多連正九品科員的影子都摸不著呢!” “方老弟,你要抓住機會啊,拼一波考上去,我們這幾個月里頭,也就你有這個機會了,我們……唉,差太遠了!” 說著這些,年長一些的年輕人彷佛借酒消愁一樣獨自舉杯喝酒! 而邊上的方北同,此時也是不說話,但是內心里則是早已經下定了決心,今年這陸軍軍官學堂一定要考上。 為了備考今年的陸軍軍官學堂入學考試,他過去一年里日夜苦讀,把眾多新學科,尤其是物理是翻來覆去的鉆研,絕對不會和去年那樣,其他科目都成績不錯,但是物理科目拉跨,最終以至于名落孫山。 今年,他絕對不會再允許自己失??! 否則,他還有什么面目面對這幾年來,一直支持他苦讀科舉的父母以及妻兒! 數天后,方北同辭別了家人,和幾個好友一起前往蘇州準備參加陸軍軍官學堂的江南區入學考試。 陸軍軍官學堂和海軍軍官學堂這兩所軍校的入學考試,和科舉不太一樣。 大楚帝國的科舉制度,其實和傳統科舉制度差不多,羅志學為了避免過分刺激,搞個烏煙瘴氣,科舉制度還是和以往差不多,分縣、府、院、省以及會試、殿試。 不同的就是重要考過院試后的所謂秀才,就已經有了做官的資格,不過分配的職務一般都不怎么樣,往往是分配到縣、鎮衙門里工作,級別也只是最低的從九品。 當然,你也可以拒絕工作分配,然后繼續參加更高級別的鄉試,但是拒絕后這個分配名額也就沒了,想要那么只能明年再來報考院試。 而通過省試后,那么待遇就會好一些,會授予正九品,并且有機會分配到各省直屬衙門、各府直屬衙門里工作。 至于會試和殿試,這個難度自然更高,通過殿試后,哪怕是最低等的三甲同進士,也能授予從七品,二甲授正七品、一甲授從六品,而且基本都會留任京畿直屬衙門或省級衙門工作。 起點極高,前途遠大。 羅志學目前只是在傳統科舉制度上,改變了科舉內容,在四書五經上增加了新學,所謂新學就是物理化學數學這些理科以及天文地理。 同時進士科外,增設了理工科、數學科,法務科。 進士科主考各種策論,算是文科方向,考究的是文章的水平。 理工科則是主考各種理工內容,物理,化學什么的,文章只要達標就行。 數學科,主要靠數學,財務知識,帝國需要大批相關從財務人員,畢竟帝國第一大部可是稅務部,而和稅收打交道不懂數學可不行。 法務科自然是各種法律之類的,主要去向就是督查,巡警,法務等部門。 學什么,考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當官……所以學科的變革其實影響并沒有羅志學預料的那么大,當學子們發現進士科競爭力度太大,其他學科競爭力度小,而且考中后當官也不差的時候,自然就學這些科目并報考了。 而通過院試后就可以分配工作當官,自然是因為帝國官吏合一,需要大量的底層官,有大把位置需要人手。 因此大楚帝國的科舉制度,其實核心東西還是沒怎么變,和傳統科舉差不多。 但是兩所軍校以及國子監學院、皇家理工學院目前這四所學校,卻是和傳統的科舉制度完全不一樣了。 學的東西不一樣,考試內容也有極大不同,甚至連學制和考試制度都完全不一樣。 這四所學校,都是羅志學按照后世學制建立起來的高等院校,一所培養陸軍軍官,一所培養海軍軍官,一所培養理工科人才,一所培養文官。 對此,羅志學是寄予厚望,從入學開始再到學習制度,再到學習內容,都是羅志學親自安排的。 羅志學可是想要以這四所學校為根基,然后推廣整個新式學制呢。 而且這個時間表也不會太慢,等到東北戰事打的差不多,第一個五年計劃也搞的差不多后,羅志學就打算對整個教育體系進行改革,設立完善的小學-中學-預科-大學的教育體系,并實行學歷制度。 至于原來的科舉……取消所謂的秀才進士之類的名頭,讓其回歸到為國選材的本質上來,徹底改革為官員選拔考試,也不用搞什么一級一級逐步考上去,只要學歷達標,你愛參加省考就參加省考,參加國考就國考。 不過那都是未來幾年要做的事,現在嘛,還只是先行嘗試,搞試點。 至于陸軍軍官學堂匯同海軍軍官學堂、皇家理工學院以及國子監學院的招生工作,同樣也是試點嘗試,尤其是這幾所學校的入學考試都是集中在一起的模式,其實就是羅志學嘗試的大楚版本的高考! 雖然只有四所學校招生……但這也是正兒八經的高考! 第552章 方北同高考 根據羅志學早年的要求,大楚帝國在還沒有正式建國的時候,就已經設立了陸軍軍官學堂,如果再往前追溯的話,那么還可以追溯到伏牛山時期的隨營學堂。 早期的隨營學堂,不僅僅是大楚帝國乃至整個華夏大地上的第一所培養軍官的學堂,同樣也是華夏大地里第一所采取新式學制,教授各類新式學科的學校。 早期的隨營學堂里設有步兵科,炮兵科,騎兵科以及輜重科,這所謂的科,其實可以看成是院系,并不是說單獨的某種科目。 實際上,上述每一科的正式班學生,都要學習基礎的理工知識,尤其是數學,同時還需要學習天文地理。 以炮兵科的正式班學生為例子,他們需要學習數學、幾何、物理、化學、地理,具備了這些基本理科知識后,才能夠學習進階的各項炮兵技能,尤其是至關重要的射擊諸元的計算。 一個炮兵軍官想要在戰場上,臨時計算射擊諸元,那么基本的數學以及幾何知識是不可或缺的,要不然,可沒辦法計算射擊諸元。 其他科的軍官們,同樣也需要學習基本的理科內容,后續因為制造槍炮的需求,隨營學堂也開始了軍械科,以培養設計、生產各類武器的研發生產技術人員。 這一系列的學科早期都是羅志學親自授課的,如此為大楚帝國培養出來了第一批軍事人才的同時,也是培養出來了少數基礎的理科人員。 后來隨營學堂改革為陸軍軍官學堂,其中的軍械科里被一分為二,留下了一部分老師和學生繼續留在軍械科,還有一部分部分老師以及學生獨立了出來,并加入了其他學科最終成立了皇家理工學院,并開始大范圍選撥各類天才進行理工科的學習。 同時這一時期,大楚帝國也開始大規模的征召、募集各類懂得理工科的人員,這一時期里,也是大楚帝國橫掃長江流域,占據泛江南地區的時期里,相當多一批接觸過西學的人才被征召到,并進入皇家理工學院,國子監學院或禮教部教育司里任職。 其中就包括了前明低級官員宋應星,此君所著的《天工開物》相當不錯,這兩年宋應星繼續對其著作進行編修,并采用了更加簡潔,更加詳細,更符合科學態度的文字進行重編。 目前已經編成了并出版,成為了大楚帝國里相當不錯的一本理工科科普讀物。 不過宋應星本人對天工開物并不滿意,因為天工開物的很多內容已經落后于時代,而且作為一部工藝類的百科全書,其實也太雜太亂,并且有不少的錯處,很多東西也沒有什么實際價值。 為此,宋星宇已經開始編寫一部新的科普類著作,他的野心非常大,想要向人們科普目前已知的世界以及一些現象,他把這部書命名為《格物自然》 對此,上頭也是極為支持,提供了不少資料以及人員協助他編寫。 這本書作為科普類書籍,最開頭就提出了一問題并進行了基礎的解答,那就是筷子伸入杯子當中,為什么所看到的筷子是折斷的? 這是一個很經典,也是很常見的光學問題,答案對于后世人來說也很簡單,那就是光的折射,光穿過不同介質的時候所發生的折射現象。 格物自然里也這么回答。 但是作為一本科普書籍,該書也不會多于深究,比如解釋光為什么會折射…… 想要詳細解釋這些問題并不容易,甚至說以目前的技術水準而言是不可能的事。 以目前的大楚帝國的光學研究水平,根本無法解釋光為什么會折射,畢竟大楚帝國的研究人員,連光譜是個啥都還不知道呢……早期羅志學親自授課的時候可沒講到過這些東西,羅志學早期親自授課的時候,只是簡單講了光的折射現象,就這,還是為了制造望遠鏡,顯微鏡這些光學器材而拿出來講的。 要不然身為皇帝的羅志學這么忙,哪有時間當老師講什么光學啊…… 再者,涉及到光子的東西都很難搞,別說正處于理工科起步階段的大楚帝國了,就算是二十一世紀里人們對光子的理解也趨向于表面,還有不少光學現象是科學家們無法解釋,但現實里卻是存在的。 宋應星也不是什么研究人員,頂多算是個愛好者,而且他愛好的東西極多……這涉及的范圍多了,自然也就沒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深究某一領域的東西。 這一點,也體現在他編寫的書籍上,前一套開工天物,作為工藝類百科全書很全面,但是其實也沒怎么解釋理論。 現在編寫的面向普通人的科普類書籍,同樣不會是技術性很強的書籍,那只是一本科普讀物,只不過涉及的范圍會非常廣,讓人們看了對自己所處的世界有一個基本的認知。 比如知道自己所處的大地是圓的;地球是繞著太陽飛的,太陽是繞著銀河中心飛的;空氣里并不是空蕩蕩的啥也沒有,而是有各種氣體以及微小顆粒;傷口感染是因為細菌的感染,生水里存在著諸多致病的微生物,要燒開了才能喝,要經常洗手,免的病菌通過手進入口腔或眼睛;水在高海拔的地方里可以用更低的溫度燒開等等。 說是科普,更不如說是向民眾們普及一些日常生活里所遇上,能用上的科學常識。 對這部開在編寫當中,預計還要很多年才能夠編寫完成的龐大科普書籍,連皇帝羅志學都聽聞并親自下旨各部門要給予支持、配合。 為此,禮教部那邊還為宋應星設立了一個專門的研究室,撥給專門的經費以及人員用來編寫這部重要的科普著作。 一部偏科普向的書籍,對帝國而言可以起到的用處將會是巨大的,可以有效的提升民眾對這個世界的基本認知,普及科學概念。 不過除了宋應星主編的這一部格物自然外,大楚帝國還有一項真正的《百科全書》工程。 這個工程就不是某個人所主持的了,而是由禮教部親自負責,意圖記錄人類所有已知的知識。 所有知識,不僅僅局限于理工科知識,還包括人文藝術、社會學科、哲學甚至民間風俗娛樂游戲等等。 原則就是:只要有的都記錄,并且是專業性記錄! 并且其收集的知識都是專業的,意圖給知識探索者提供所有已知的專業知識。 按照羅志學的想法,這種百科全書將會一直整編下去,隨著時代的進步,知識的增長而不斷的推出新的版本。 一直到帝國滅亡為止……嗯,對于這種百科全書類書籍來說,大概率大楚帝國滅亡了,后續的帝國或什么共和國還會把這套書籍繼續整編下去,一直到華夏乃至人類出現大災變為止。 當然,以什么形式存在,那就是個未知數了,早期是紙質存在,中期可能變成電子版,再后來變成啥樣,那只有未來人才知道了! 這一部百科全書,即是用來科普的,也是用來記錄的,更是作為工具書所使用的,對此羅志學很重視。 各類新式書籍的編寫,基本上也可以看的出來羅志學想要推廣全面新式教育的決心。 而什么是新式教育? 學制這些自然很重要,但是并不是決定性的,最重要的還是學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