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節
要不然,你以為洪承疇是靠什么壓著下頭的一大幫子帶著私軍作戰的將領的。 不會真因為他是靠著總督這個官帽子和所謂的威望吧…… 沒有錢糧,那些帶著私兵作戰的將領能聽你的才見鬼了。 所以,祖大壽要自己解決這個糧草問題! 派兵到周邊甚至更遠的地方去征集糧草,這關乎他的退路,所以他做的很用心。 祖大壽可沒打算和楚賊死磕,這真遇上了大批楚賊攔截,實在饒過不去的話,祖大壽還是會掉頭北返的。 到時候,他甚至都不太可能回天津,而是打算直奔山海關。 至于北直隸安危,洪承疇死活,關他屁事。 只是一路返回山海關,得有糧食,所以他才派人去附近搜刮糧食。 至于說掉頭南下作戰,更多的還是做一個樣子給洪承疇看,而后續要不要繼續南下,還得看楚賊那邊的選擇。 明軍那邊祖大壽和洪承疇各有心思,而對面的楚軍可不知道,如今率軍朝著西北方向殺去,準備攔截祖大壽所部的朱興發陸軍中將,還在仔細琢磨對面的兵力部署和行軍路線,奔著打一場大規模遭遇戰甚至決戰去的。 朱興發陸軍中將,大楚帝國里最早的一批騎兵出身,資歷深厚,戰功顯赫,歷任騎兵哨長,團長,騎兵副總監等職務。江北戰役期間,他卸任騎兵副總監,被羅志學調往前線,以陸軍少將的軍銜擔任第一騎兵旅旅長職務,率領大楚帝國里僅有的一支精銳騎兵在江北作戰。 隨后在江北戰役期間,他還多次統籌第一騎兵旅和其他若干師屬騎兵團和江北敵軍騎兵作戰。 隨著江北戰役結束,江北地區明軍騎兵大規模投誠之后,朱興發因為戰功不小,隨即升任陸軍中將,升任第三軍副軍長。 以副軍長的頭銜,統管第三軍麾下的兩個騎兵旅繼續進行北伐作戰。 此人,就是北伐各部里的最高級別的騎兵將領,地位僅次于三個上將。 這也是這一次前往攔截祖大壽的行動里,最高指揮官并不是第十師師長孟駿力,而是他這朱興發的緣故。 從職務來說,他是第三軍副軍長,孟駿力只是第三軍下屬的師長。 從軍銜來說,朱興發是陸軍中將,放眼整個大楚帝國,也是僅次于王瞎子的騎兵將領,戰功顯赫。 而孟駿力嘛,這人的資歷和威望以及戰功都遠遠無法和朱興發相提并論,這人是在羅志稱帝建國,籌建軍官學堂正式班后,入讀第二期正式班后才逐步崛起。 雖然升的也非???,歷任主力師里的營長,副團長,團長,副旅長之位,去年調任第十師,擔任新成立里的第十師當副師長。 不過在第十師任職期間,因為第十師是新建部隊,雖然很重要,但是因為不上戰場,這戰功自然沒多少,他升遷的速度也就慢了些。 等到江北戰役后,第十師表現突出,師長張馬林也終于熬過了陸軍少將這個級別,一舉升為陸軍中將,并被陛下調回京畿,再一次擔任炮兵總監職務。 孟駿力這個第十師副師長,這才迎來了自己真正登上高位的時候,接替了張馬林成為了第十師師長,同時晉升為陸軍少將銜。 這剛晉升沒幾個月的陸軍少將,自然和朱興發差距甚大。 因此這一次作戰,看似騎兵只有幾千人,但是第十師卻是有一萬四五千人,然而總指揮官依舊是騎兵將領朱興發。 朱興發一路率軍西進,為了提高行軍速度,避免祖大壽所部穿過他們的攔截先,進而殺到后方去攪風攪雨。 因此朱興發中將是率領了三個騎兵旅提前一步行軍,第十師則是在后頭帶著輜重和炮兵部隊等跟著。 朱興發帶著四千多騎兵一路狂飆,終于是在七月十六日當天包抄到了祖大壽所部的正前方。 擋住了祖大壽南下的通道! 祖大壽聽到前方出現了數千的楚賊騎兵后,都不用細問就知道這肯定是從運河那邊跑過來攔截自己的敵軍騎兵。 甚至連番號都能直接猜得出來,必然是賊軍第一騎兵旅等三個騎兵旅,據傳這些騎兵的統帥,乃是楚賊里的騎兵悍將朱興發。 發現了楚賊騎兵跑到己方的前頭后,那么該這么辦? 還能怎么辦,下令止步,然后再打探一二,看看有沒有機會繞過去…… 如果沒有,只能是止步不前了。 至于跑路,他也想,奈何派出去搜集糧草的士卒所獲有限,眼下還得繼續依靠洪承疇那邊的糧草過日子。 而洪承疇可不準讓他隨便就撤退了。 所以,當祖大壽那邊通過偵騎得知對面的賊軍騎兵準備極為充分,甚至都已經開始下馬,沿著一個必經之路的小山谷構筑炮兵陣地的時候。 他干脆就下令部隊也是找了個易守難攻,還方便跑路的一條小山脈扎營了。 繼續南下和楚賊死磕,他不愿意! 甚至連西南方向大約二十多里路外的文安縣城他都沒去,這進了城想要再跑路,可就沒那么容易了,很容易就變成困守孤城。 這又是遼東,文安又不是他的地盤,他可不打算守城,也沒必要守城,還是野外待著好,跑路方便! 只是直接跑路也不好向洪承疇交代,所以他只能原地擺爛了…… 他就等著楚賊殺過去,然后稍微接觸后再裝作不敵跑路。 回頭他也就能夠給洪承疇一個交代:不是我不愿意南下,也不是我不愿意和楚賊打仗,而是楚賊實在是槍炮犀利,我這缺兵少糧的實在打不過啊。 怎么說呢,多少要給洪承疇一個面子。 祖大壽率領止步,然后就地構筑防御陣地的時候,把對面的朱興發都看的一愣一愣…… 這場面,怎么好像是反過來了…… 第441章 一個模子里刻出來的楚軍 難道不是對面的明軍要南下襲擊己方的后勤線,然后自己才匆匆忙忙一路狂奔跑過來,就為了攔住他們嗎? 為了抵御明軍的南下,朱興發甚至都讓手底下的一票騎兵下馬構筑防御陣地,火炮陣地了,就為了擋住敵軍的步伐,然后等待第十師抵達。 對面,才是進攻的一方??! 但是現在搞得,似乎己方才是進攻的一方,對面是防守的一方! 朱興發被祖大壽的cao作給搞迷糊,但是并不妨礙他趁著這個機會下令第十師開始開始分兵,派遣一加強團急行軍繞行敵軍后方,打援以及堵敵軍退路。 其余主力迅速殺過來和己方配合,對當面敵軍實施正面壓迫。 他不管對面的明軍為什么不前進也不跑路,他現在只知道,對面如果再給自己一天時間,自己說不準就能來一個前后夾擊,乃至重創敵軍! —————— 朱興發下令第十師派遣一加強團急行軍繞路后,又讓第十師主力加速行軍,盡快抵達和己方會和。 不過第十師動起來后,朱興發自己卻是帶著三個騎兵旅按兵不動,就待在祖大壽所部正南方大約十七八里外。 朱興發之所以讓騎兵按兵不動,主要還是怕對面的明軍提前跑路。 三十八團那邊還沒有機動到位呢,自己大大咧咧帶著幾千騎兵殺過去,萬一把對面明軍嚇跑怎么辦。 所以在七月十六日傍晚時分,文安城東北方向,就出現了很詭異的一幕。 祖大壽率軍萬人駐防于荒野……但是精通營寨駐防的人都能看的出來,這些明軍的駐扎的營寨易守難攻的同時,其實更加方便向北邊跑路。 祖大壽所部正南約十多里外,則是朱興發中將率領的四千多楚軍騎兵。 朱興發所部的正東方向二十多里外,是孟駿力陸軍少將率領的第十師主力大約九千多人。 同時,朱興發所部東北方向二十多里外,也就是孟駿力所部九千多人的西北方向,還有一支四千多人的楚軍正在疾馳,而他們的行軍路線直插祖大壽所部的背后。 朱興發的戰術構想很簡單,他不管對面的明軍想干什么,也不管他們為什么突然停下來,甚至連邊上的文安城都不去。 但是他只知道,如果第三十八團那邊迂回成功的話,就極有可能給對面來一個前后夾擊。 至于說包圍敵軍,這個可能性不大! 畢竟朱興發所部也才兩萬人,其中大部分還是步兵,騎兵不過四千余,并且這四千騎兵吸引住了敵軍的注意,一舉一動都被敵人盯著。 迂回包抄的主力,只能是步兵部隊,而步兵部隊想要包抄敵軍步兵還好,但是包抄騎兵……這純粹就是想多了。 人家哪怕騎兵打不過你的步兵方陣,難道人家還不會騎馬走人啊…… 所以,想要在野戰中,動用步兵包圍殲滅敵軍騎兵這種事,想想就好了,成功的可能性幾乎接近于零,除非對方非要自己往自家的包圍圈里轉…… ——— 當天晚上,文安城東邊的這幾支大軍陸續停下了行動,各自扎營過夜。 不過大軍雖然停下了,但是各自的高級將領們卻是沒閑著。 祖大壽那邊召集了麾下的一票將領,商討著如何面對局勢。 什么局勢? 自然是洪承疇用很強硬的態度讓他們繼續南下,不得避戰怯戰,讓他們利用騎兵優勢沖破楚軍的攔截,進而襲擊楚軍的大后方,破壞楚軍的后勤線,甚至從側后方向沖擊楚軍的側翼位置,把即將到來的天津會戰創造更加有利的機會。 而祖大壽他們又不想要和楚軍他們死磕,進而導致麾下兵力損失慘重。 所以他們連夜商討著該如何應對局勢,要怎么做才能夠避免洪承疇的壓迫,同時又不會讓麾下兵力遭到不必要的損失。 結果討論了大半夜后,眾人最終敲定了辦法,那就是拖! 一邊拖一邊看情況發展。 如果有機會的話,他們也不介意繼續率軍南下,但是如果沒有機會的話,那么就繼續拖下去。 至于說直接南下十多里和對面楚軍的好幾千騎兵死磕,這么傻的想法沒人說。 至于說他們會不會遭到楚軍的主動進攻,他們自然也考慮過,要不然他們也不會就地購置防線,而且構筑防線的地方還是一個便于撤退的地方了,可不就是防著楚軍大舉殺過來嘛。 但是他們怎么也想不到,楚軍前腳還在想著怎么攔截他們,但是當發現明軍自己停下了南下的步伐后,就瞬間改變了想法,把攔截變成了包抄…… 之所以雙方的將領們出現如此大的認知差距。 因為祖大壽他們想的是如何應付洪承疇,如何保存實力,然后以己度人,也不覺得對面的楚賊會做一些吃力不討好的事。 打誰不好,非要來打他們關寧鐵騎,這不吃飽了撐著嘛…… 靜海和天津衛那邊一堆的弱雞可以欺負,你楚賊干嘛非要和兵強馬壯的關寧鐵騎過不去啊,這沒道理吧! 但是朱興發和孟駿力這兩個楚軍里的高級將領可不是這么想的。 當天傍晚時分,朱興發和孟駿力還在利用傳令兵的飛馬傳遞,迅速交換了彼此的信息和意見。同時朱興發還給第十師方面下達了更新的消息,他要求第十師的迂回部隊,在明天中午十二點前要抵達預定地點,以配合正面各部的推進。、 是的,朱興發也好,孟駿力也好,他們現在想的是如何擊潰甚至殲滅眼前的這支敵軍。 進而掩護沿運河北上大軍的側翼安全以及后勤安全。 人家才不管來襲敵軍是祖大壽的關寧軍,還是洪承疇的嫡系秦軍又或者是宣大那邊的邊軍呢。 這些都是他們的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