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4節
董明杰雖然也是陸軍上將,一軍之長,不過他資歷更淺,是在江北戰役之后才因為戰功而晉升的陸軍上將,而李成通,則是去年東進戰役后因功晉升的陸軍上將,同樣也是大楚帝國里地第一批陸軍上將。 因此雙方雖然都是上將,但是資歷還是差了不少。 更何況北伐之前,他們在淮安開戰略會議的時候,天子羅志學就已經提前任命李成通為北直隸守備司令,統管北直隸區域的戰事,并且吩咐了如果前線發生了多軍配合作戰的情況下,以李成通為主,第二軍軍長董明杰上將以及第一軍軍長李東紹上將為輔。 所以這一場天津會戰,最高統帥乃是李成通,董明杰自然是需要詢問李成通,讓他拿主意的。 李成通道:“出來的是遼東那邊的兵力,有上萬人,自然不能讓他們輕松繞行南下,這要是讓他們跑到我們的后頭去,海軍那邊的內河艦隊雖然火力兇猛,但是也架不住對方提前埋伏甚至直接堵塞運河,一旦運河被堵住,后勤堪憂!” “既然對方一出手就是大招,直接把他們的關寧鐵騎都派了出來,那么我們這邊也不能太小家子氣了,讓三個騎兵旅集結出擊吧,再讓第十師配合他們作戰?!?/br> “正好,可以讓第十師試一試他們編練多時空心方陣實戰效果如何!” 聽到李成通說空心方陣,董明杰道:“空心方陣?可是陛下親自提出的抵御騎兵的陣法?” “去年年底的時候,我在金陵城也看過第十師演練空心方陣,說實話,總覺得這種陣型過于單薄了?!?/br> “只依靠火槍手,那么這些火槍手的火槍有了套筒槍刺,勉強可以充當短矛手一用,但是畢竟不是身披重甲的長矛手,恐怕難以抵抗騎兵沖擊??!” 董明杰對此還是有些擔心,在他看來,要對抗敵軍的騎兵精銳,最好的還是得是傳統步兵師的那種火槍手和長矛手一起組成的巨大方陣。 四面正中間由重甲長矛手進行保護,四角則是部署火槍手進行射擊,既有防御能力也有殺傷力,尋常騎兵,哪怕是身披重甲的騎兵也很難沖破這種陣型。 李成通卻是道:“問題應該不大,之前我們已經進行過多次的演練了,之前在江北戰役的時候,第十師那邊的一個步兵營,也遭到過敵軍騎兵襲擊,就是靠著結成了一大兩小三個空心方陣,這才擋住了敵軍的騎兵襲擊,迫使他們知難而退!” 李成通說這話的時候,其實底氣也是有些不足。 盡管這種空心方陣的戰術是陛下親自提出來并實施的,在多次演練甚至幾次小規模的實戰中表現都非常不錯。 但是還是讓人難以徹底放心。 比如說演練,更多的是進行模擬,你不可能真的讓一群騎兵直接沖向步兵的,這樣就不是演習,而是實戰了。 而演習的情況下,步兵也很難感受到敵軍大批騎兵沖鋒而來的那種壓迫感,而這種壓迫感是非??简炇勘囊庵镜?,意志差的是士兵面對大批騎兵沖過來,很有可能放棄堅守陣線甚至掉頭就跑。 而一旦有士兵逃跑了,很容易就會出現連鎖反應,最終導致整個陣型崩潰,后續敵軍騎兵就會和殺豬一樣挨個殺逃散的士兵。 除了沒有直接沖鋒外,還很難模式敵軍騎兵冒死沖上來,然后在近距離里大量密集拋射騎弓箭支的情況,而己方的火槍手雖然說都披甲,但是半身輕甲的防護面積優先,性能也有限,面對一些專門破甲的重箭還是力有不逮的。 但是,李成通依舊把他們派了出去。 因為李成通知道,第十師這種新式部隊的火力密度,不是第八師等舊式部隊所能相提并論的。 哪怕是面對敵軍騎兵沖擊之下,采用燧發槍,可以列出更緊密隊形的第十師,也足以發射更多的子彈。 興許,敵軍騎兵在沖鋒的時候,就會因為死傷過于慘重而崩潰了。 李成通下了命令,讓三個騎兵旅和第十師一起出擊,并向西文安一線行軍。 那里,是祖大壽所部迂回的方向。 如果不出什么意外的話,這兩支大軍將會在靜海以西大約五十公里的方向遭遇。 而這,也不可能出現什么意外。 在雙方眾多偵騎的監控之下,雙方主力部隊的動向基本都是半透明的,楚軍知道明軍上萬遼東兵迂回,而不用多久,祖大壽那邊也是知道了楚軍派遣了將近兩萬人的大軍前來攔截。是的! 楚軍可沒和明軍玩什么兵力對等的把戲,而是一口氣派遣了三個騎兵旅和一個第十師,總兵力將近兩萬人。 這兵力瞬間就達到了兩倍優勢! 這讓對面的祖大壽看了想吐血……咋地,還想依靠數量欺負人啊。 吐槽完畢后,祖大壽很從心的選擇了撤退! 但是他這邊剛撤退,后頭的洪承疇得知消息后,就派人把他罵了個狗血淋頭。 遇到楚賊攔截就撤退? 你祖大壽還打個屁的仗,楚賊既然攔截,你就他媽給本官繞過去啊,繞不過去就沖過去啊。 甭管你想什么辦法,都要給本官給繞過去,襲擊他們的后勤線,甚至襲擊青縣。 現在走到半路上就想要灰溜溜跑回來,難道后頭要坐視楚賊穩扎穩扎一路北上,然后說到天津城下? 那樣的話,本官要你們這些關寧鐵騎有屁用,還不如多帶幾萬個炮灰上戰場呢 是的! 洪承疇之所以動用各種手段,甚至不惜強行命令壓迫祖大壽他們從遼東出兵,而且是帶上了至少四千精銳的騎兵。 為的就是讓他們在楚賊來襲的時候,利用騎兵的機動優勢迂回襲擊,以階段楚賊的后勤線。 以減輕后續正面戰場的壓力。 最好是能夠一舉干掉楚賊的騎兵,進而掌握整個戰場的機動優勢,這樣一來,那么后面的仗就好打了。 然而,祖大壽前頭一遇上楚賊,這距離還幾十里路呢,面都沒碰上就想要跑路了。 對此,洪承疇都被氣瘋了。 對此,洪承疇派來的使者帶來了洪承疇很不客氣的口信。 說什么可以找路繞過去,也不想著找機會直接沖過去,,就想要退兵! 就算沒信心沒底氣,怕打不過,但是你總歸可以繞路吧,可以找機會趁著夜色或者其他什么機會溜過去吧。 這地方那么大,周邊幾十里都是空蕩蕩的地方……你哪怕不想和楚賊硬拼,你也可以找機會溜過去啊。 只要過去了,只要在楚賊后方有這么一支大軍存在,那么就足以減輕天津正面戰場的龐大壓力。 總之,別指望著跑路,再繼續帶兵撤退,本官就要發飆了,到時候少不得要借爾頭顱一樣以振奮軍心士氣…… 還別說,這年頭的洪承疇的威脅還是很管用的,比崇禎的威脅還管用…… 崇禎以及那些內閣大佬們都不敢威脅祖大壽,因為他們手頭上沒直屬的兵力,而且也不是一線領兵,又得顧忌眾多的大局影響,所以往往都順著祖大壽來。 但是洪承疇不一樣,人家當初上任薊遼總督,那可是帶著好幾萬秦軍來上任的,手底下又有著幾十門的長管火炮。 而且此人長期在陜西、薊遼帶兵,對付下頭的那些總兵,副將之類的老兵油子很有一套,也懂得用錢糧盔甲火炮這些東西去拉攏人心,乃至用糧草挾制麾下的眾多將領。 當初就連跋扈無比的左良玉,在河南的時候也得乖乖聽洪承疇的話。 祖大壽雖然平日里比左良玉更囂張,但是那是在遼東…… 當入了關后,祖大壽發現自己處處受制于人! 尤其是從遼東帶的錢糧在路上吃光了后就更是如此了。 因為那個時候開始,他們上萬大軍所需的糧草都掌控在洪承疇手中,惹毛了洪承疇直接給你來個斷糧,祖大壽哪怕可以帶兵逃回遼東,恐怕都要餓死在逃回遼東的路上。 至于說一路搶著回去…… 你以為洪承疇手中的糧食是怎么來的,朝廷可沒給洪承疇糧食…… 洪承疇早派兵把北直隸大片地方的糧食都給搶光了,就沒給祖大壽留下多少可搶的糧食。 面對洪承疇的命令,祖大壽深深感受到了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的屈辱。 于是乎一邊派人偷偷摸摸去周邊地區搜刮準備糧食,一邊心不甘情不愿的掉頭南下。 第440章 團戰可以輸自己不能死 盡管祖大壽已經率軍掉頭南下了,但是他也同時派人到周邊,甚至更遠的地方去湊集糧食。 尼瑪,他可是受夠了在糧草上受制于人的情況了。 南下和楚賊作戰,其實他是不排斥的,之前洪承疇讓他率軍南下的時候,他可是沒半點猶豫,直接就率領麾下上萬大軍南下了。 但是什么時候打,在那里打,怎么打得經過慎重考慮,充分考慮了得失后再打??! 現在這種情況在祖大壽看來,就不是一個很好的作戰時機。 己方迂回南下的作戰意圖已經被楚賊洞悉,人家楚賊都針鋒相對直接派出來了大軍攔截。 而這種攔截用腳趾頭想都知道肯定是做好了充分準備的。 根據前方偵騎的回報,楚賊一口氣派出來了將近五千騎兵,還有一萬多的步兵和炮兵部隊。 總兵力兩萬人呢。 這兵力都是祖大壽麾下萬人兵力的兩倍了。 并且對面楚賊的騎兵數量也不少,己方的騎兵在數量上甚至都占據不到數量上的優勢。 至于說質量優勢,雖然強一些,但是也是有限的。 畢竟祖大壽也是聽說了,如今楚賊里的大批騎兵,不少都是邊軍出身能沖陣能騎射的精騎,尤其是楚賊里的三支騎兵旅,大部分都是之前南調到江北作戰的邊軍騎兵。 雖然祖大壽對自家的關寧鐵騎很有自信,但是也不認為自家騎兵對上楚賊里的和這些邊軍騎兵出身的精銳騎兵,還能做到一打十。 別說一打十了,一打二都夠嗆。 數千騎兵交戰起來,沒有絕對數量優勢的話,那么很容易就打成混戰,到時候就算他手底下的關寧鐵騎能打贏,恐怕也是死傷慘重。 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嗯,哪怕是自損五六百,這種事在祖大壽看來也是虧大了。 因為,關寧鐵騎是他祖大壽的騎兵啊,他積攢這好幾千具甲騎兵可不容易,別說大幾百幾千的死傷了,就算是死傷幾十個他都心痛好幾天。 更關鍵的是,他手底下的騎兵死大量,人家洪承疇可不會給他補充一兵一卒! 所以仗要打,但是也要控制損失,絕對不能出現把部隊拼光的情況。 哪怕是這一場戰爭里,全殲了對面的十萬楚賊,獲得了史無前例的大勝,但是如果自己手底下的關寧大軍損失慘重,同樣是得不償失的事。 到時候極有可能出現,明明打贏了,但是他祖大壽卻是沒多久就會落得一個被問罪下獄的結果。 這年頭,手頭上沒有嫡系兵力的明軍將領,隨便是個文官都能踩他一腳,崇禎更是想殺就殺。 對此,祖大壽是有些非常清晰的認知。 這一場天津會戰,能夠在不受太大損失的情況下大獲全勝,自然是你好我好大家好。 如果情況不對勁,那么祖大壽會毫不猶豫的扔下洪承疇,扔下天津,頭也不回的帶兵撤往山海關。 這個過程里,關寧鐵騎是絕對不能受到太大損失的。 只是后續想要撤退,想要行動自由的話,這糧草問題就必須解決了。 找洪承疇是沒用的,人家洪承疇督軍多年,早就知道糧草的重要性,把糧草看的死死的,并且早有準備把沿途的民間糧草都一股腦搜集了起來。 以往的時候洪承疇就多次用糧草逼迫前線將領按照他的意志進行作戰,不聽話?分分鐘給你斷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