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節
當年第一次南下裕州和楚軍作戰的時候,也是見機不妙就跑路,駐防葉縣等河南駐地多年,雖然小戰和楚軍打了不少,但是真心沒和楚軍死磕過! 現在,他也不會有這種想法! 第434章 邊軍南下 楚賊的戰斗力之強,他可是深有體會的,己方之前的強勢是在騎兵方面,但是在步兵和炮兵等方面可是存在著全面的劣勢。 而一旦楚賊北上,那么也就是楚賊解決了騎兵困擾的時候,甭管是楚賊獲得了更多的騎兵,還是說找到了應對騎兵的辦法,都代表著楚賊已經有了應對己方騎兵的能力。 這種情況下,一旦楚賊大規模北上,自己要是硬著頭皮和他們死磕,下場恐怕會死的很慘。 這種時候,自己要怎么辦? 原地死守,依托葉縣或者洛陽等城池進行頑抗死守,那同樣是取死之道! 這幾年來,就沒哪怕一個城池真正擋住了楚軍的進攻的,甚至楚軍在攻堅作戰的時候,火力還要更加的兇猛,更不好對付。 長沙、九江,贛州,桂林,梧州,揚州,淮安,不管是哪一個都是被當地明軍打造的跟鐵桶,號稱數十萬大軍也不可能攻克的堅城要塞。 結果在楚軍的火炮之下,全都是跟紙糊的一樣。 所以,單純的依托城池而守是沒出路的。 楊嗣昌,朱大典就是前車之鑒。 在左良玉看來,面對楚賊的大規模北上,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逃! 撤離汝州乃至撤離河南,然后去其他地方繼續發展,比如山西。 這不僅僅可以暫避楚賊的鋒芒,而且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可以拉長楚賊的補給線。 左良玉和楚軍交手也有好幾年了,對楚軍的各種情況多少還算是了解,再說了他左良玉麾下也有新標軍,也擁有大批火炮的。 他很清楚自己的新標軍也好,楚軍也好,都有著一個即是優點,同樣也是缺點的地方。 那就是大量的火炮! 優點是大量的火炮可以帶來強悍的炮兵火力,只要炮彈管夠,那么就是一路炸過去兇猛的很。 缺點也是大量的火炮,需要大量的彈藥才能夠發揮出戰斗力來,沒有了炮彈的火炮就是一堆廢銅爛鐵而已。 而彈藥這東西不僅僅昂貴,而且還沉重的很,需要從后方的制造并運到前線來,這對運力的需求是非常龐大的。 火炮本身以及大量的彈藥的運輸,需要大量的騾馬,而這些騾馬又帶來了一個同樣嚴峻的問題,那就是糧草消耗極大,最終又反過來需求大量的糧草。 由此就導致了想要維持一支炮兵部隊的持續作戰,對后勤力量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而這個要求,隨著補給距離的增援將會翻倍增加。 左良玉自己手底下也是有好幾十火炮的,之前也試過調集炮兵部隊進行遠距離機動作戰,每一次這么干那糧草等各種物資的消耗,都會讓他心痛無比。 他哪怕是把大半個河南都掌控在手里,進行各種搜刮錢糧,但是也難以維持太大規模的炮兵部隊進行機動作戰,尤其是遠距離作戰。 而楚軍那邊呢,火炮更多,他們的補給線更長,這意味著他們的補給難度也更大。 當了解到這些后,兩年前左良玉心中就已經有了一個模糊的想法了。 和楚賊交戰,絕對不能讓楚賊安安心心的慢慢囤積物資,然后再給自己來一波狠的,必須時刻打擊他們后勤補給線,并且通過運動戰,主動放開一定的空間誘敵深入。 這個誘敵深入也不是為了伏擊楚軍,純粹是為了進一步拉長楚軍的補給線。 補給線一場,補給難度就會成倍增加,到時候前線的楚軍自然也就缺乏彈藥糧食了,再打起來可就容易多了。 沒有了大量彈藥作為支撐的楚軍,在左良玉看來也不過是一群紙老虎而已。 而這種想法在過去的幾年里逐步成型,最終開始提前規劃。 最終,左良玉選擇了山西! 山西位于黃河之北,而且山西南部、東部都有著大山,道路難行,自己依托群山而守,楚軍想要打進來的難度可是極大的。 而群山的背后的山西腹地,雖然不算富裕,但是多少也能讓左良玉湊集到一些錢糧養軍。 只要能把山西掌控在手中,未來不敢說和楚軍爭鋒,但是依托山西周邊的復雜地形把楚軍擋在山西之外還是勉強可以做到。 而山西的西邊則是陜西孫傳庭,孫傳庭這人他以前沒多少了解,但是最近兩年孫傳庭卻是兇猛的很,依托組建的新秦軍愣是把禍害了陜西多年的各路流賊打了個抱頭鼠竄,先斬殺高迎祥,然后又把李自成,張獻忠等人陸續擊敗,逼得這幾個大流賊頭子只能帶著少數骨干藏身大山之中茍延殘喘,絲毫沒有了數年前縱橫陜晉豫楚等地的豪氣。 對于孫傳庭,左良玉還是有一些信心的,覺得孫傳庭應該能夠守住潼關,進而把楚軍擋在潼關之外。 未來孫傳庭把守陜西,自己坐鎮山西,完全可以笑看天下風云,坐等局勢出現新的變化。 至于山東,北直隸乃至明廷以后會如何,那就不是他所關心的了。 關心也沒用,他可不認為山東和北直隸那邊能夠阻擋楚軍的北伐! 看看北伐的楚軍兵力吧,光是師就有十幾個之多,火炮數百上千,從江北一路往北打,幾乎沒有一合之敵。 楊嗣昌在江北,依托揚州和淮安都戰敗了,這后頭沒有多少生力軍的山東和北直隸大概率也是擋不住的。 至于邊軍…… 邊軍倒是有不少,但是也不能全部抽調出來啊,真全部抽調南下的話,薊遼防線分分鐘完蛋,東擄立馬就能長驅直入,到時候這一場戰爭估計就不是明軍和楚軍的事,而是東擄和楚軍再打了。 再說了,即便是把這些邊軍都抽調南下,左良玉依舊不認為他們能夠擋得住楚軍的進攻。可以說,對未來的局勢的判斷,左良玉是非常悲觀的。 所以當楚軍開始北伐的時候,他實際上就已經開始做實際性的北撤準備了。 要不然也不會在楚軍剛殺入汝州府等地的時候,直接就能帶著好幾萬的大軍迅速北撤,并且還目標明確,一路直奔山西而去。 —— 退守山西,這是左良玉在一年前就已經正式敲定下來的計劃,為此,過去的一年多來,他其實已經做了諸多準備。 比如提前派人勘察路線,制定北撤路線,甚至連北撤后的落腳點選在在那里,準備在那里駐防兵力抵抗楚賊進入山西這些他都已經準備好了相關的計劃。 就連進入山西后,如此掌控當地的官兵也是有了眾多的計劃。 如今山西南部駐防的一個參將,就是他昔日的部下,去年被他舉薦到山西任職參將,手底下有著好幾千兵力。 除了這人外,還有其他好幾個人也是他安插過去,或者是提前拉攏好了的。 退往山西的全盤計劃,左良玉已經是早就準備妥當,現在楚軍一殺到汝州,尤其是當左良玉發現北上的楚軍里騎兵不少的時候,他自然就毫不猶豫的率軍北撤了。 撤往洛陽之后休整了幾天,順帶把偌大的洛陽也劫掠一空,帶著大批錢糧鐵料銅料等物資以及足足好幾千人各種工匠,尤其是槍炮工匠,左良玉在五月中旬又一次撤出了洛陽,緊接著渡江前往黃河北岸。 此時,左良玉率領的麾下大軍以及工匠、民夫等總人數,已經超過了十萬之眾。 十萬人浩浩蕩蕩的繼續北上,翻山越嶺朝著山西而去。 這一cao作,直接讓楚軍這邊的將領目瞪口呆,而明廷那邊就更不用說了,崇禎都氣瘋了…… 據傳連續下了十幾道的圣旨,要求讓左良玉率軍停止撤退,南下抗擊楚賊。 結果這些傳旨的欽差們,連左良玉的面都沒見著…… 人家左良玉都已經認定,大明王朝這棟大夏即將傾覆了,那里還會搭理什么欽差??! 再說了,他不管這么說都算是擅自撤退,更不打算掉頭回河南和楚軍死磕,這個時候見什么欽差啊,純粹自找麻煩。 —— 左良玉不顧大局,直接跑路了,而接到了崇禎的圣旨,讓他們率軍入關勤王,抗擊楚賊的一票宣大、薊遼等地的邊軍將領們,同樣也是對此爭論不休。 五月下旬的時候,祖大壽、吳三桂等一票遼東的邊軍高級將領們就是聚集在一起,就是商討著要不要入關勤王。 不過不少人還是持反對意見的,比如吳襄父子就不愿意在這個時候入關。 朝廷想要調邊軍入關,但是一個銅板都不給……這沒好處也就算了,關鍵的是入關和楚賊干架,那風險可是大的很。 不過,雖然有人反對,但是最終薊遼那邊的邊軍,尤其是遼東那邊還是抽調了兵力入關勤王。 遼東那邊雖然說被將門世家所掌控了,但是明廷也一直很重視當地,派過去的巡撫等文官還是能夠穩定當地局勢的,而且洪承疇也是威望不錯。 洪承疇和其他幾個文官,自然是一力支持入關勤王的。 有洪承疇和幾個文官在上頭壓著,哪怕是祖大壽也不敢明面上抗旨不尊。 所以這入關的兵力最終還是派了,但是派遣入關的兵力也不多,只有大約三萬人而已,剩下的依舊窩在遼東各城防備東擄的襲擊。 祖大壽帶著一票將領,包括吳襄在內親自率軍入關,其他將領包括吳三桂等人留守遼東。 而洪承疇也是率領了兩萬多薊鎮一帶的邊軍,嗯,其實也就是之前洪承疇從陜西帶來的兩萬多主力秦軍。 兩部相加,兵力約六萬人左右,浩浩蕩蕩的一路南下…… 只是剛走到幽州城附近,他們就開始餓肚子了,因為隨軍攜帶來的糧食已經吃的差不多了,而朝廷卻是沒有給他們補充任何的糧食…… 祖大壽率部前往幽州城索要糧食,結果被關在城門外,進都進不去! 之前崇禎好幾次下旨召見祖大壽,現在祖大壽來了,崇禎以及一票內閣大佬們卻是沒勇氣放他入城…… 索要糧食不成的祖大壽氣不過,直接縱兵劫掠,引來一堆人彈劾祖大壽以及其他將領,隨即崇禎下旨訓斥了祖大壽等將領,順帶洪承疇都被扣上了一個督軍不嚴,縱兵劫掠的帽子。 薊遼六萬大軍一路爭吵扯皮,一路劫掠湊集糧食慢吞吞的南下。 于此同時,楚軍第三軍也已經殺到了山東東昌府聊城城下,并且只花了一天時間就拿下了這個嚴重空虛的城池,隨即分兵東進濟南城。 第435章 勢如破竹 和很多人預料的一樣,在楚軍拿下江北之后,接下來的北伐行動勢如破竹,根本就沒有遇到什么實際性的抵抗。 四月份的時候,楚軍已經控制了江北全部地區,并把戰線推進到了河南汝寧府一帶。 進入五月份后,大楚帝國第二軍、第四軍在河南一帶發動全面攻勢,左良玉不戰而逃,直接撤往山西。 于是乎,第二軍和第四軍一起,幾乎是不費吹成之力就拿下了汝寧府、汝州、河南府、開封府、歸德府各地、并奪取了汝州、洛陽、開封等重要城池。 這些大城池,基本上都沒有進行襄陽的抵抗,很多城池甚至在楚軍還沒有殺到城門下呢,當地官員以及士紳們就已經直接打開城門投降了。 也就洛陽那邊依托殘留的當地青壯衛所兵進行了一定的抵抗,但是這種抵抗毫無意義。 一天不到楚軍第四軍所屬的第二師就殺了進去。 攻占洛陽城后,大楚帝國還驚奇的發現在洛陽抄沒的錢糧,竟然遠超普通城池,也就僅次于揚州、蘇州、金陵城這種天下著名的富庶之地。 而究其原因,就是因為洛陽城內的福王。 福王的藩王府里,所儲藏的錢糧之多簡直能讓見多識廣的大楚稅務官都感覺到驚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