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節
第一騎兵旅以及臨時抽調的第一近衛騎兵團、第四騎兵團也會隨同作戰。 為了增加西進部隊抵抗騎兵襲擊的能力,楚軍把其他部隊里的眾多四輪馬車抽調了一部分用于配屬給第十師,讓第十師的輜重團等兵力配屬更多的四輪馬車。 四輪馬車不僅僅可以攜帶更多的物資,更重要的是很容易組成防御車陣,以抵抗騎兵的襲擾。 甚至都還加強了第十師里兩斤半野戰炮的配給數量。 之前楚軍和明軍騎兵的多次交戰里,發現兩斤半野戰炮因為重量輕,機動快速,而且展開容易,最重要的是楚軍里的兩斤半野戰炮,采取的是定裝發射藥包,甭管距離遠近,都是采用標準裝藥。 這些多方面結合起來,就導致了這種火炮雖然威力一般般,但是射速極快,熟練炮手cao控下,可以做到兩分鐘五發,基本上和火槍的射速相當。 而高射速在對抗騎兵的時候,效果很好。 一切準備完好之后,第十師的兩個步兵團以及其他師屬兵力開始沿著淮河西進,他們要先到舊縣匯合第十師的第三十八團,然后一起殺向鳳陽城。 而第一騎兵旅以及兩個騎兵團,則是隨同第十師一同進軍,提供外圍騎兵偵查、攔截等任務。 于是乎,很快就看到了一支灰色大軍徐徐向西前進,而他們不遠處的淮河里,還有大批船隊在海軍運河分艦隊的掩護下一起前往。第十師等部隊西進之后,羅志學又下令第三軍之第第一師、十一師北上徐州,以增援正在攻打徐州的第二十三混成旅。 隨同這兩個主力師北上的,還有兩千多補充兵員,這些補充兵員都是從金陵城那邊的新兵訓練營里出來的新兵。 之所以強調他們是新兵,那是因為他們都是從一開始都是以裝備燧發槍為標準進行訓練的新兵。 這些新兵抵達徐州后,將會被編入第二十三混成旅里,并和第二十三混成旅原有的兵力進行混編后,讓第二十三混成旅再擴充兩個步兵營。 第二十三混成旅,雖然掛著混成旅的名頭,一開始制定的額定編制是采取旅直轄營的方式,旅轄五個步兵營再加上一個炮兵營,輜重營,工兵營等部隊。 但為了執行跨海突襲海州,而海軍那邊在短時間內能保障的運力需求也有限,因此出發作戰的時候只轄有三個步兵營,一個炮兵營,一個輜重營,一個小編制的旅屬突擊營,總兵力也才四千多人而已。 這兵力,其實還沒有當初第十師副師長孟駿力準將率領第三十九加強團多呢。 如今該旅已經深入內陸作戰了,也不需要擔心什么運力問題了,所以軍政部那邊就按照預定計劃,給該混成旅再補充了兩個步兵營以及部分炮兵輜重等部隊,讓第二十三混成旅擴充到五個步兵營以及相關炮兵,騎兵,輜重和工兵的滿編制狀態。 滿編制下的第二十三混成旅,將會是一支擁有七千多人的大編制混成旅部隊。 而且還是擁有機動作戰能力的大編制混成旅,戰斗力比一個乙等師還要強的多。 這也是為什么第二十三混成旅的旅長白陽榮是陸軍少將的緣故。 第三軍的兩個師以及一批補充標,還有大批船隊北上后。 羅志學又發出了第三道戰略命令,命令第一軍之第一近衛師、第四師繼續北上,向山東挺進。 第一軍向山東挺進,這是為了配合河南方向的戰事。 大楚帝國的參謀部在制定北伐戰役的時候,其實很大程度上參考了多年前朱元璋的北伐,并且更多的考慮到了自身物資消耗龐大,對運河以及海運的依賴,因此整個北伐戰役,可以很清晰的看到,楚軍基本都是圍繞著河流,沿海而發動的。 比如揚州、高郵州、淮安、泗州、清河、宿遷、鳳陽等城池以及楚軍主要攻打并和明軍爆發大規模戰斗的城池,都是清一色的沿河城池。 還有一個看似不太起眼,但實際上在早期了發揮了不小的戰術作用,極大牽制了明軍早期兵力調動的海州登陸作戰,這是沿海城池。 哪怕是后續的作戰大概率也會遵循這個原則,楚軍會沿著黃河一路西進,攻打徐州、歸德、開封、洛陽等黃河沿岸城池。 同時又會沿著運河以及沿海北上攻打山東。 比如沿著運河攻打兗州府、東昌府,然后再沿著大清河東進濟南府以及青州府北部等地區。 比如沿著沿海,在海軍的掩護下從沿海方向向北發起進攻,攻占青州府中南部、萊州府、登州府等地。 這個過程里,海軍方面還準備登陸登州府長山八島,乃至直接登陸并攻占登州蓬萊,以便后續通過海運進行囤積并補給物資,以支持北伐陸軍的龐大消耗。 縱觀這些進攻方向,那么就不難發現,其實楚軍作戰對后勤的依賴非常嚴重,基本上脫離了沿河沿海后,如果陸運補給稍微遇到阻礙。 其戰斗力,尤其是炮兵火力就會瞬間下滑一大截,然后再面臨那些堅城要塞往往就無能為力了。 對此,羅志學也沒什么太好的辦法! 楚軍的一大優勢就是強悍的炮兵力量,楚軍不可能說為了減少后勤壓力就放棄手中的大批火炮啊。 這沒了大批火炮的楚軍,那還是楚軍嗎? 再者明軍喜歡玩防御作戰,楚軍和明軍作戰,那就是一個不斷撬明軍烏龜殼的過程……搞的他麾下的大軍不得不攜帶大量的臼炮和攻城重炮,這些重型火炮一多,各種彈藥、騾馬糧草消耗自然也就多了。 所以,后勤依賴這一點是沒辦法避免的。 并且隨著軍事技術的持續發展,軍隊對后勤的依賴也會越來越大的。 后勤消耗越來越大沒辦法避免,那么就只能盡可能的提高后勤運輸和保障能力了。 而這里頭的關鍵又是騎兵! 對于當代的戰爭而言,騎兵是不可或缺的,越是地形平坦,越是遠離河流沿海的地方,騎兵的重要性就越高。 在這些地方作戰如果沒有騎兵,連后勤線都無法保障! 所以,羅志學看向鳳陽府一帶的地圖時不由得沉思了起來。 如今鳳陽府一帶有著好幾千騎兵呢,還都是清一色的邊軍精銳騎兵,其戰斗力不弱,至少不比楚軍的第一騎兵旅差到那里去,沒少讓楚軍的師屬騎兵部隊吃苦頭! 如果能夠把這支騎兵弄到手的話…… 第428章 賣身投楚 羅志學看著鳳陽府那邊的地圖,然后忍不住想起來,能夠把這支騎兵給弄到手,以這些邊軍騎兵的戰馬以及騎術,再加上自己所提供的精良裝備和上好的薪餉以及伙食待遇。 這支騎兵的戰斗力應該還能再往上漲個幾成。 而一旦能掌控這支騎兵,再加上己方現有的第一騎兵旅以及各師屬騎兵團,那么后續殺到了北直隸一帶,面臨明軍大批邊軍,乃至面臨東擄蒙古大批騎兵的時候也就能放開手腳打一場啊。 想到這里,羅志學當即就是招來了麾下的幾個情報官員,重要是詢問江北地區的明軍騎兵情況。 結果發現還不太好搞。 這些明軍騎兵分成了好幾支,并且互不統屬不說,更關鍵的是這些騎兵并沒有受到強制性的約束。 哪怕之前的楊嗣昌也沒能全面掌控這幾支騎兵,進而讓他們聽從楊嗣昌的命令進行作戰。 江北地區活躍的明軍騎兵分別從宣府、大同、遼東三地抽調,名義上是增援江北,也歸屬之前的楊嗣昌統轄,但實際上楊嗣昌根本指揮不動他們…… 因為這些騎兵都是清一色的邊軍騎兵,那些將領們有一個算一個,全都是邊軍里的軍閥頭子。 楊嗣昌說的話,他們會聽,但是做不做就是很難說的了。 對自己有好處的也會去做,但是對自己沒好處的往往就當沒聽見了! 之前楚軍在運河一線發起規模龐大的包圍作戰,第十師繞道泗州北上奔襲桃源縣,第二十三混成旅登陸海州,進而奔襲宿遷的時候。 楊嗣昌其實給鳳陽府一帶的這三支明軍騎兵下達過命令,要求他們攔截楚賊北上。 一開始的確是有少量的明軍騎兵跑過來,但是他們一看對面好幾萬明軍,而且也有楚軍里的主力騎兵第一騎兵旅掩護的時候,他們一見沒啥好處,真上去打的話搞不好還要和楚軍里的第一騎兵旅以及第十騎兵團死磕。 于是乎就象征性的隨便搞了幾個小規模的伏擊,緊接著就跑路了。 至于楊嗣昌讓他們襲擊第十師乃至第二十三混成旅,確?;窗埠蠓桨踩拿?,他們直接當沒聽見了。 從這也就能夠看的出來這些邊軍騎兵的自主性非常高,而且這些騎兵將領們往往都是帶著私人利益在帶兵打仗。 有好處就上,沒好處就溜了。 就和之前的吳三桂一樣,朝廷讓他南下增援中原,他也的確帶著幾千兵力南下了,但是從頭到尾就沒和楚軍大規模交戰過,而是一路搶著來中原,然后又一路搶著回去。 仗沒打一場,錢糧卻是搶了不少,狠狠地給遼東關寧鐵騎回了一波血。 所以啊,當代這些邊軍,尤其是遼東那邊的邊軍,已經是發展為獨立的軍閥了。 當初崇禎下令他們南下的時候,人家吳三桂也好,其他幾個同行的邊軍將領也好,看似聽從了崇禎的命令,但實際上把崇禎的話當成放屁。 他們之所以南下,除了要維持聽從朝廷命令這么一個表象外,更多的還是借著這么一個借口來中原搜刮一圈錢糧而已。 而這些對于楚軍的軍事行動而言,其實很有好處。 如果楚軍處于劣勢,比如出擊部隊沒有強悍的騎兵隨行,那么這些邊軍騎兵們覺得遇上了軟柿子,就會跑上來捏一把,不說別的,就算是搶到楚軍的一批槍炮以及物資彈藥,那都是賺大了。 但是反過來,只要楚軍擺出足夠強勢的姿態,那么就不用擔心這些邊軍騎兵和自己死磕。 這也是第十師西進鳳陽的時候,楚軍派遣了第一騎兵旅和兩個師屬騎兵團,以加強第十師方面對抗騎兵的能力。 而明軍的騎兵們看到第十師方面不好惹,那么大概率也不會頭鐵非要來襲擊第十師。 這也是楚軍明明在騎兵上還處于一定劣勢的情況下,還敢西進鳳陽城的重要原因。 因為這些明軍邊軍騎兵,不會和楚軍死磕。 但是……對于羅志學想要把這些騎兵給收復那么就不太好搞了。 這些邊軍騎兵的獨立性太強,這意味著楚軍很難通過常規的牽制作戰等方式,迫使他們和楚軍進行交戰,或者對他們進行包圍……進而迫使他們投降。 因為哪怕楚軍圍攻鳳陽了,這些邊軍騎兵也不會冒險來求援,至于鳳陽城是否會被楚軍攻破,朱大典的死活,關他們屁事…… 一旦楚軍想要迂回包圍他們,而這些沒有必守之地,更沒什么顧忌的騎兵也不會傻乎乎的停留在原地,見機不妙往往就跑路了。 沒有上頭壓著的這三支邊軍騎兵,如同三條泥鰍一樣,楚軍要想把他們給抓住可不容易。 對此,羅志學反復考慮后,覺得想要在江北地區就收復這些騎兵,通過武力壓迫的方式不太靠譜。 因為人家根本不給你武力壓迫的機會! 倒是采用懷柔招撫的辦法可以用一用。不就是幾個軍閥頭子嘛,用高官厚祿爵位也好,直接給錢糧裝備也好,只要他們有這個心,敢開這個口,羅志學就有信心把他們給拉過來。 不怕你要價高,就怕你不開價! 于是乎,羅志學很快就吩咐了軍情司開始聯系那三支邊軍騎兵。 軍情司的工作效率非常高,接到命令后直接就瞄準了其中的一支邊軍騎兵。 這是一支來自于宣府的騎兵部隊,總兵力約一千騎,由副總兵沈元奎統帥,目前駐防在虹縣。 不是虹縣的縣城,這縣城早被楚軍給攻占了,而是虹縣西北部臨近靈璧的一座小鎮子。 軍情司之所以第一個找上沈元奎,這是因為沈元奎這人南下后,幾乎不和其他幾支騎兵,也不和朱大典所部進行配合作戰,一直都是獨來獨往。 所以軍情司那邊就判斷,這個沈元奎極有可能和朱大典他們不和,要么干脆就是性情孤僻不合群,而這樣的人拉攏起來要比較容易。 當然這也只是軍情司自身的判斷而已,具體情況如何,還得進一步深入了解后才知道。 而讓軍情司那邊的人欣喜的是,通過已經被軍情司收買的一個當地士紳去接觸的時候,對方并沒有表現出強烈的排斥態度。 當然了,也沒有表現出太大的熱情,而是不冷不熱的接見了中間人。 這讓軍情司方面決定加大接觸的力度。 三天后,一個軍情司的使者就進入了沈元奎所部騎兵駐防的小鎮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