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5節
但天災打破了一切溫情脈脈的面紗,將無數人喚醒,很多人茫然著不知道世道為什么突然就變成了這樣。 洛氏那群研究人員則從數字的世界中被喚醒,在過去的那些年,洛星云從來都不干涉這方面的事務,因為作為家主,他一定是在政治或者軍事方面比較擅長的那個人。 但現在,他向所有人下令,“要將聰明的才智,轉移到解決現實中的問題?!?/br> 而后許多在這次天災中所暴露的問題,就被列成了一個清單,比如怎么再次提高糧食產量,怎么解決沒有水的問題,怎么解決氣候越來越干旱和冷的問題。 這種問題有很多,洛星云并不知道能不能解決,但他別無選擇。 四時之神的耗費太大了。 當初昭圣王用神器損耗那么小,僅僅在河套使用,就抽干了洛氏四分之一的積累,后來為了發動四時之神,更是死了不知道多少人。 可惜時間實在是太短了。 科學技術的發展,如果沒有一個明確的發展方向,尤其是在早期,基本上就是靠運氣發展出來的。 更可怕的是,如果在某一條道路上,取得了一點發展,然后將精力全部放在這條道路上,反而會停滯不前。 比如黑火藥。 從黑火藥中誕生了許多武器,但如果執著于黑火藥的發展,一直鉆研黑火藥,那反而會被時代所拋棄,可能大量的人力物力就浪費掉,而且沒有任何的效果。 因為黑火藥和現代火藥,不能說毫無關系,但也關系不大。 在開始著手解決現實問題的時候,首先就是解決糧食問題,怎么才能夠更高效的利用北方有限的水資源,水車在這個時候出現在所有人面前。 然后。 洛氏的研究人員從數學的世界中出來之后,又一頭扎進了物理的大坑中,開始研究力學,在這方面,古羅馬的阿基米德早就研究出來的浮力定律給了洛氏一些靈感,擁有更高階的數學工具,洛氏的研究很順利,計算出了許多公式,提出了不少原理,解釋了很多以前解決不了的現象,所有人都很是欣喜,人類對于世界本質的解析,又進步了很大一步。 科學技術的發展,力學的發展,在短短幾年之內就有了很大的進步,如果再給洛氏二十年的時間,完全能建立經典力學的大廈。 但大唐已經頂不住了。 戰爭爆發了。 大批在研究方面沒有天賦的洛氏子弟踏上了戰場。 而有研究天賦的子弟,則依舊留在凜冬城中。 凜冬城。 洛氏的研究基地。 當大批敢戰士離開了家族,所有人都感覺到了窒息的感覺,帝國真的到了危急存亡的時刻。 如果不能解決那些帝國所不能解決的問題,他們所將要承受的,將是生命無法承受之痛。 凜冬城外。 一個年輕人靜靜坐在一條小河邊上,他望著水磨在運轉,突然低頭嘟囔了一句,“它為什么不能自己轉呢?” …… 在帝國的軍隊中,火藥已經頗為普及,但早期的黑火藥,威力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大,它既不能徹底代替弓弩的作用,更沒有摧毀一座城池城墻的強大作用。 但它的確對戰爭形勢造成了重要的影響,比如本該蓬勃發展的重騎兵,很快就在戰場上失去了蹤跡。 關中的戰爭兇險而激烈。 宋國的戰斗力,并不如何強悍,尤其是在陸地上,常年生活在熱帶,已經讓他們失去了悍勇,僅僅憑借著海軍和帝國的海軍在作戰。 帝國的強大展現在所有人的面前,即便是燕國和宋國一起造反,也不能對帝國造成什么軍事上的壓力。 在過去的兩百年中,藩屬國服從帝國的統治,這就是根本的原因,帝國擁有最強大的拳頭。 支撐帝國拳頭的,則是每一個在田地中耕作的農民。 一把稻米,一把麥穗。 組建了帝國宏偉的大廈。 而現在這個大廈的基礎崩塌了。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帝國的大廈也將因此而傾塌。 …… 帝國的腹心終于出現了造反的百姓。 在過去的每一個王朝末期,都會有百姓反抗王朝的暴政,他們痛罵著皇帝,唱著樸素的歌曲,進行反抗。 但這次不一樣。 這一次的造反更像是一場為了求生的反抗。 這一次的造反是因為中央朝廷已經不能履行讓百姓活下去的重任,于是百姓自發組織起來。 這種組織力,也是帝國在過去的那些年中賦予和培養出來的,現在成為了推倒帝國的推手。 帝國缺少糧食,但也不是所有人都缺乏,帝國的官吏不可能完全將糧食分發下去,那不可能做的到。 帝國的百姓從來都不甘心以奴隸的身份生存下去。 現在也不甘心在別人的施舍下存活,亦或者在絕望中等死。 淮河以北的大片地域都掀起了攻擊官府的行動。 他們將這種行為稱之為“舉義旗,清jian佞”。 沒錯。 大部分的義軍,并不想推翻大唐的統治,他們只是單純的將那些貪官污吏殺掉,然后將府庫中的糧食放出來。 所有人都認為是那些官吏故意不放出糧食,他們不認為皇室會故意餓死他們。 但即便是一開始如此,有些事情一旦開始就難以停下,尤其是他們發現就算是將府庫中的糧食全部釋放出來之后,也只不過是多撐一段時日后。 造反的性質就徹底變了。還存活的每一個人,都變成了敵人,義軍的領袖很快就官僚化,當初官府的官吏想要保存糧食,優先保證朝廷官吏和兵卒們吃,現在義軍領袖如法炮制,同樣選擇了將糧食優先提供給自己的親信吃。 到了這個時候。 一個赤裸裸血淋淋的現實,已經擺在了所有人面前。 人多糧少的現實,是客觀而存在的。 最正確的方法就是大家都餓一餓,起碼死不了,還能硬撐著。 但現在秩序一崩,正確的方法就不可能再用。 現在是黑暗森林法則的時代,要優先保證自己的實力,保證自己能夠在這樣的世道中活著,然后才能做出更多的事來。 暴亂最先掀起的河北以及齊地,已經出現了大量餓死的百姓,局面慘不忍睹。 各地的官府都開始據地自守,招募鄉勇,幾乎每一個有力量的核心,都在收攏糧食,糧食已經到了有價無市的程度,這更加劇了外圍的糧荒,糧荒導致更多的人死去,見到這一幕的存活者,再次加大糧食的搜尋和把持,一個可怕的惡性循環,就在這種局面下出現。 在這其中一定有人在故意上下其手作亂,但在幾乎所有人都這么做的時候,根本就難以短時間內分辨,這是一場幾乎每個人都參與的恐慌。 飛鴿傳書的便捷,在這個時候,反而成為了一種累贅,本來還沒有發生禍亂的地方,提前收到了消息,也開始這么做。 本來應該由百姓掀起了禍亂,在極多的地區,卻由官府掀起,在廣大的農村地區,出現了極多攻擊鄉鎮的義軍,他們揮舞著鋤頭和鐮刀,然后相互匯聚,然后在匯聚了足夠力量之后,開始攻擊城池。 誰能夠制止這場風起云涌的起義? …… 洛陽的天子諸王和公卿大臣都在問這個問題。 李慎再次吐血昏厥,這一次醒來之后,他的臉色已經蒼白的難以恢復了,明顯是心神損耗太大。 這些年,他的壓力實在是太大。 這種人力難以解決的問題,本就不該壓在他這個平庸的君主身上。 民間的起義是從事件一開始就預料到的,但當事情真的發生在他面前,而且在短短時間就如火如荼后,他還是不能接受。 “諸位愛卿,為之奈何?” 李慎不知道他說過多少句為之奈何,但除了為之奈何,他說不出其他的話來。 洛星辰上前一步,沉聲道:“為今之計,只能是守住河洛和江淮,只要能保證江淮在手中,大唐就還有希望。 然后再派遣一位大員出鎮河北、齊地,盡量的維持秩序,以現在所得到的消息,即便是造反的百姓,也不是反抗大唐,他們只是為了讓自己活下去而已。 只要朝廷有能力讓他們活下去,收復應當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但如果等到真的亂起來,等他們走上再也回不了頭的路后,那就真的沒辦法了。 陛下應當早下決定,拖下去的結果將是難以預料的,也是我們控制不住的,兄長在關中對抗燕國,如果不能早日讓中原安定下來,必然會被連累?!?/br> 從河北進入河東太容易了,而現在的河東防御空虛,很容易就會被抄后路。 李慎宛如抓住救命稻草,但立刻又黯然下來,“朝廷從哪里籌集讓山東災民活下來的糧食?如果將糧食從河洛以及江淮運過去……” “陛下不可!” “陛下不可!” 幾乎在李慎話說出來的一瞬間,朝廷上就響起了此起彼伏的聲音,“陛下,萬萬不可啊,如果將河洛的糧食運出,一旦山東沒能平定,河洛必亂,難道到時候,陛下您要棄洛陽而走嗎? 長安已經陷落,若是洛陽也陷落,朝廷還拿什么去收攏天下,這對整個大唐的威望都是巨大的打擊。 關東雖然有些許亂民,但還不至于讓朝廷冒這么大的危險啊?!?/br> 洛星辰知道他們話中是什么意思,關東的災民雖然嚴重,但這種大亂,人死起來很快,關東是缺糧,不是沒有糧食,只要等關東多余出來的人死夠了,剩下的糧食自然就吃了。 這種想法雖然殘酷,但的確有效,唯一的缺點大概就是,到了糧食夠吃的時候,關東還屬不屬于大唐那可就說不定了。 大唐的藩屬國因為距離遙遠,本就和中原離心,如果不是多年來的政策傾斜,恐怕早就有所反復,如果等到占據天下人口多數的河北和中原真的反了,那大唐重建的難度,就會上升一個等級。 而且河北一旦脫離掌控,那遼東就再次孤懸中原之外了,蓬萊以及箕子半島,都可能趁機脫離中原獨立。 一旦中原朝廷不能鎮壓四周,那所有的地區都會掀起本地派和親唐派的戰爭,比如現在的楚國以及中亞的許多國家,還有嶺南,中原亂,他們也亂,國中都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內戰。 大唐不僅僅是自己一個地區的穩定器,作為當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他的存在也讓其他國家都保持著大致的穩定,沒有了大唐鎮壓,藩屬國中被推翻的王公,不在少數。 宋國中有人封鎖馬六甲海峽,但實際上現在的楚國根本就不用封鎖,因為一直充當中原糧食寶寶的楚國,現在自己也缺糧了。 而且這種缺糧不是因為天災,當然,發洪水也算是一小部分原因,但主要原因還是人為破壞。 當初為了分裂楚國而裂國的行為,現在也迎來了另外一個結果。 天竺這塊土地因為雨季的原因,本來就難以形成中央集權的大統一帝國,這一點和宋國非常不同,宋國是可以形成統一國家的。 再加上中原的政策,現在的天竺在進行一場史無前例的毀壞生產活動,無論是長出來的還是剛種下的稻苗,都被人為的進行破壞,而目的僅僅是為了讓對方缺少糧食。 lt;div style=quot;text-alig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