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4節
所以一旦有這種事,他們的第一選擇就是殺光洛氏的人,否則留著洛氏一定是禍害。 在大唐所有人的心目中,洛氏就是和李氏完全綁定在一起的,洛氏就是和大唐完全綁定在一起的,這不僅僅是李氏的大唐,也是洛氏的大唐。 畢竟除了洛氏之外,在大唐中,再也沒有另外一個家族,能夠滿門王公貴族了。 另外一個家族想要達成這樣的成就,那就是找死了,但唯有洛氏,卻不會出事,這么多年都是如此,甚至就連這么多年很少出嫁的洛氏女,最終還是嫁給了一任李氏天子。 當初那位李氏天子從年少時就開始追求那位洛氏女,允諾終生都不會納妃,最終成功的娶到了洛氏女。 李洛合一到了這種程度,洛氏也已經身不由己。 正如洛氏先祖說的那樣,“無論是誰想要毀滅大唐,都要先從我洛氏的尸體上踏過去?!?/br> 而現在洛星云,這位洛氏家主,正在用自己的身體力行,來證明這句話,絕對不是說說而已。 洛氏對大唐的扶持程度,完全不遜色于邦周。 …… 當洛星云率領著軍隊出現在關中后,在關中堅守的一部分官吏終于感覺主心骨到來了,至少朝廷還記得關中的父老,而不是直接拋棄。 洛星云遠遠瞧見燕軍的陣勢,軍容極其嚴整,真不愧是大唐最精銳的軍隊之一,不愧是在和秦國的交鋒中,屢屢戰勝的強軍,果然威勢凜凜。 李克用率軍上去試探了一番,很快就退下來,臉色有些難看。 “洛王,燕軍很是精銳,主要還是人太多了,如果燕逆數萬騎兵掩殺過來的話,我們是真的難以抵擋,必須要避其鋒芒才行?!?/br> 李克用話還沒有說完,如果不是關中平原雖然名為平原,但實際上地勢沒有那么平的話,現在燕逆已經開始追殺他們了,如果這是在漠南草原,或者河北那種大平原上,面對這樣的一個對手,真是沒法打。 洛星云很是認同的點點頭,而后輕聲道:“可惜他們不會給我們這個機會,燕逆已經將關中一大部分都整肅的差不多了,他們就要向東渡河了,我們要和他們硬碰硬了。 只能希望城池足夠的堅固?!?/br> 洛星云雖然隨時準備著赴死,但他并不是白白去送死,現在和燕軍打野戰,在他看來就和送死沒什么區別,關中的防御,還是要依靠城池。 雖然燕逆手中有大量的攻城武器,但至少守城方還是有優勢的,而且守城可以消耗燕軍的氣勢,這樣還是很有機會,能夠戰勝燕軍的。 而且雙方的糧食都不多,燕軍人多,可能壓力還更大一點。 一切計算的都很好。 然后。 李茂貞見到燕軍久久沒有徹底拿下關中,他有些急,尤其是見到洛星云抬棺死戰后,他就更急了。 他再裝,朝廷也不可能會放過他這個導致關中失守的罪人。 況且他的心思,簡直是路人皆知。 在整個關中,他的名聲都已經徹底臭了,即便是在隴右軍中,也頗有對他不屑之人,只不過是他畢竟在軍中經營多年,死黨眾多,還不至于因為這件事而徹底失去人心。 在這種情況下,李茂貞決定一條路走到黑,直接與燕軍合流,然后一同向東而去,以他的實力,日后在燕軍中占據一席之地,也不成問題。 他本來還想要拉上朱溫,但朱溫只想坐山觀虎斗,等朝廷和燕國斗的精疲力竭的時候再出手。 而且他剛剛吞了安西和北庭的兵力,現在正琢磨著割據河西和西域,若是能夠割據這塊土地,那進可攻,退可守。 從人口等方面來看,這里甚至足以建立一個強大的帝國。 而且這里還是路上絲綢之路的中轉站,雖然因為水運的緣故,導致路上的貿易稍微的衰落了一些,但依舊非常的繁華。 面對來勢洶洶的大軍,洛星云沉著的應對,而后一直盤算著敢戰士大概能在什么時候到來。 等到李茂貞與燕國貴族合流之后,燕軍的策略發生了一些變化,李茂貞的投效,讓燕國在關中得到了更多騰挪空間。 就連收集糧食的速度都加快了許多。 在這種情況下,燕軍依仗更多的軍隊數量,準備一部分圍困唐軍,一部分則渡過黃河,將大唐內部攪亂。 現在大唐內部就是一個隨時可能出大事的狀態,這不僅僅是在唐朝這里不是秘密,在諸國中都不是秘密。 畢竟讓大唐走到現在這個境地的原因,就是缺乏糧食。 這個問題沒有解決,大唐隨時可能在一瞬間陷入極致的混亂。 畢竟從燕軍進入關中以來,并沒有多久的時間,關中就已經陷入了徹底的混亂之中,原因很簡單,燕軍將儲糧作為軍糧,關中自然就徹底沒有糧食了。 然后燕軍就見到了缺乏糧食的景象。 關中是這樣,山東也不會有什么例外。 現在洛星云和李克用還能在這里抵抗燕軍,但如果中原亂起來,他們還能安穩待在這里嗎? 這條計策可謂是惡毒至極了。 而且是赤裸裸的陽謀。 …… 敢戰士的大部都在遼東遼國。 這里實際上也是燕國主攻的一個點,但洛星云還是決定將敢戰士調走,因為中原戰場更加重要,而且失去關中之后,中原更加難以防御。 遼東雖然也重要,但比起中原來,自然就不算是什么,況且遼東不僅內部大城眾多,而且從遼東通往中原的道路比較易守難攻,只要留下一小部分軍隊,再加上幽州節度使的軍隊,就足以讓燕國軍隊止步長城。 遼國公讓自己的胞弟親自率領敢戰士前往支援家主,他則率領著剩下的軍隊在遼東堅守,爭取將燕國的這一部分軍隊拖在遼東。 否則燕國軍隊完全可以從遼東再折返到漠南,從河東南下。 …… 當擎著鳳旗的敢戰士進入關內后,引來了無數的注視,敢戰士的服飾是迥異于其他大唐將士的,黑色的甲胄,紅色的外罩,上面繡著鳳凰的圖案,高高舉起的大旗,同樣是黑紅的底色,鳳凰是用金絲繡出的,宛如振翅欲飛一般。 敢戰士所經過的地方,到處都是官吏的問候,而敢戰士的回答也很是簡單,“奉天子之命,隨從洛王討賊!” 敢戰士并沒有南渡黃河,而是從遼西走廊入關之后,直接從太行八陘穿越了太行山,然后在河東行軍,沿著一個個盆地,跨越汾水等河流,沿著當初洛星云和李克用走過的路線,進入了關中。 此刻的關中,已經相當的慘烈。 一直想要避免野戰的洛星云,還是不得不和燕軍打了幾場野戰,雙方都是唐軍的精銳,不存在誰能一戰將對方打崩的可能。 最終的結果就是互相留下一些尸體。 但明顯是洛星云這邊的傷亡更大一些,因為洛星云這邊的軍隊終究是少。 五萬對二十萬。 如果是和蠻夷對戰的話,還能說一句優勢在我,但和同為大唐精銳的燕軍對陣,那就有些不夠看了。 洛星云身為主帥,在陣線崩潰的時候,也抽刀上陣,他是有姬昭保佑的洛氏子,武力還是有保證的。 但在這大軍交戰中,尤其是在重甲面前,他的個人武力就有些不夠看了。 當洛星北率領著敢戰士到達后,見到的洛星云,是這幅模樣。 左臉上有一道長長的疤痕,看著痕跡像是箭矢擦過臉造成的,左手臂上前前后后纏著繃帶,還有血滲出來。 右手的小拇指已經消失了。 至于身上的繃帶就不必說了,完全能夠想象到受了多重的傷。 現在洛星云還能站在他的面前,只能說運氣好。 再看空空的營帳和一路走來聽到的哀嚎聲,完全能夠想象戰事有多么的慘烈。 第983章 凜冬城與農民大起義 洛氏在大唐三百年,在政治上只是正常發展。 在大唐的時間走到兩百年左右時,洛氏內部出現了另外一條道路。 東西方的交流,大部分都是大唐對其他地區的文化援助,但在相互影響中,有一件事對大唐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那就是數學符號。 在猛然意識到簡便符號的重要性后,洛氏內部花費了大約一個月的時間,編撰出了一整套的符號,從此在洛氏手中出現了一種改變世界的強有力的工具。 在人類的科技歷史上,通常先有實踐,而后從實踐中總結原理,再由原理反應用于實踐,這叫做知行合一。 如果一個國家民族太過于注重實踐,而不去總結其中的原理,那就會在一個比較低級的實踐圈子中一直打轉,想要突破,幾乎是不可能的。 只有明白理論,才是一法通,萬法通的東西。 洛氏在實踐方面是沒有其他家族能夠比得上的,因為洛氏一直在嘗試解決各種生產生活中的問題,實踐的多了,就會有人去問為什么。 就像是古羅馬的先賢也在回答各種好像沒有什么用處的問題,比如輕的球和重的球誰先落地,他們給出的回答是重的球先落地,非常符合現實中的觀察,但是洛氏發現這個答案是不對的,輕的球和重的球同時落地。 基本上大部分的這種答案,先賢給出來的答案都是錯誤的。 但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結果,沒有人知道,洛氏中很大一部分將精力投入到了這其中。 理論的研究,在沒有達到一個級別,沒有足夠的積累的時候,總是蹉跎而無用,但洛氏能感覺到,這將是改變世界的力量,于是洛氏將大量的金錢和精力,都投入到這其中,大部分有天賦的子弟,就連官都不做了。 洛星云是洛氏家主,但他更像是一個給家族內部這些研究人員服務的人,負責賺錢、保證洛氏的安定、地位,以便讓洛氏的研究人員有一個穩定的研究環境。 洛氏大部分的研究人員,都將精力投入到了理論數學的研究中,他們在幾何和數字的世界中遨游,甚至將無理數都搞出來了。 當無理數出現的時候,洛氏內部有些麻,但經過計算,這是真是存在的,這下一發不可收拾,更多的人開始投入到數學的研究中,不可自拔。 還有一部分人顯得沒事干,已經開始研究純粹的數,然后發現現在的理論不好計算,于是自己發明新的數學工具。 洛氏就這樣走到了幾乎走火入魔的程度,數學是科學的基石,是萬能的工具,是探究宇宙奧秘的法則,但數學也是沒有盡頭的,僅僅研究數學也是沒有用的。 現在就像是工具都已經更新換代好幾次了,電鋸都已經發明出來了,但砍樹的工作還沒有開始干。 地基都已經打造的可以蓋摩天大樓了,但是上面卻連一個茅草屋都沒有。 而且洛氏還沒有意識到,因為數學的美麗實在是讓人沉迷,洛氏這種特殊的家族,對此實在是難以自拔。 在洛氏轉型的過程中,偶爾也會產出一些新奇的東西,比如黑火藥,比如一些奇奇怪怪的,偶然出現的材料。 材料學這種東西,在沒有徹底研究透徹之前,有時候就是要看運氣的。 洛氏的又一個大轉變發生在天災來臨之后。 在天災來臨前,整個大唐雖然有各種弊病,但總體呈現一種欣欣向榮,在這個平和的帝國中,從上到下,實際上都沒有太大的急迫感。 世上從未有過如同大唐一樣偉大的帝國。 即便是最驕傲的羅馬人,也承認大唐的偉大,遠遠超過羅馬任何的時期。 大唐的子民,已經對往昔一切的盛世都不屑了。 幾乎所有人沉浸在恢宏神圣之中。 lt;div style=quot;text-alig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