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7節
最重要的是,要立太子的人,一個是皇后,一個是長孫無忌,都是他當下最討厭的人,內廷和外朝聯合起來要立太子,這更讓李治憤怒又恐懼。 這是什么意思? 現在立了太子,是不是我這個天子,如果惹得不滿,都可以被換掉了? 這種想法的出現,簡直就是人之常情,身為天子,本就在政壇中,一直都處于邊緣地帶,現在還在皇宮中,出現一個另外冠之以“君”稱呼的人,李治就如同被侵入領地的山君猛虎,渾身的汗毛都在直立起來,本就不多的安全感,讓他徹底被刺激到了。 武曌敏銳的感覺到了這件事對她的計劃大有助益,她本就在思索怎么讓皇后和長孫無忌聯系起來,現在都不會她推波助瀾,二人就主動的靠近了,簡直天助她一般。 聽罷武曌的感慨,洛君薇作為一個上好的捧哏,立刻問道:“早定儲君,以安社稷,召儀為什么說是在禍亂社稷呢?” 武曌柔聲道:“太子之位,豈能夠輕易立呢? 我大唐建朝以來,因為太子之位所托非人,而造就的結局,難道還不能讓人警醒嗎? 國家沒有嫡子,太子乃是國之根本,陛下不立太子,正是要考量諸皇子,擇其中的賢能之人,以真正安定國本。 但現在太子之位卻成為某些人爭奪權力的工具,成為某些人安身立命之本。 這豈不是將個人放在國家之上嗎? 妾身認為這是不正確的,所以深深為之感慨啊?!?/br> 這一番言語,讓洛君薇笑著頷首,“召儀所說的很有道理,想必陛下會因為這番話而欣喜,外朝聽到這番話后,也會有人理解召儀和陛下的顧慮?!?/br> 太子,對于現在的大唐來說,是一個并沒有絲毫神圣性的詞匯,因為剛剛進入第三代的大唐,前面兩代太子,都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而沒能登上帝位。 無論是對于皇帝、后妃還是外朝的朝臣,太子都只不過是一個更大的靶子罷了,當然,這并不是說太子之位就不重要,作為守擂之人,只要能夠扛得住八面來風,那最后就能夠贏得一切,還是比其他人勝過半分的。 武曌得到洛君薇認可很是欣喜,洛君薇愿意將這番話傳出去,這就是在幫助武曌。 武曌的目標很簡單,既是以此討李治歡心,在這種時刻,她依舊和李治站在一起,又是將長孫無忌立太子的行為,塑造成為了自己的權勢,而枉顧朝廷未來的形象。 而那位可能會被立為太子的皇子,也將會在身上蒙受一層名聲,那就是他的太子之位,是因為長孫無忌為了自己的權勢,以及皇后為了尋找一個好控制的人,才得到的,他本身是一個既沒有品德,又沒有能力的人,武曌這一招,一石三鳥,簡單卻好用。 武曌的最終目的還是要得到洛氏的幫助,讓雍國公真正的下場去幫助李治,而現在最能影響雍國公的人,就是國師,只要國師透露一點意思,雍國公就會全力以赴。 而如何去影響國師,武曌輕聲道:“郡主,妾身多年不曾見過國師,甚是想念,郡主可愿意為妾身給國師送一封信嗎?” 洛君薇微微瞇眼,“自然無不可,還請召儀將信件寫下?!?/br> 武曌笑道:“不必寫了,郡主過目能誦,便直接口頭轉達吧,妾身相信郡主不會拆開信件看?!?/br> 洛君薇差點有點沒繃住。 武曌讓洛君薇口頭轉達,還要讓洛君薇裝作不知道信件內容。 真的挺會開玩笑。 武曌開個玩笑后,神情略微肅然了一些,“國師親啟: 妾身這數年中隨陛下理政,見到了一些有關于大唐的現實,從中發覺了一些不妥的動向。自貞觀年間,大開分封,諸王、諸公出外建國,固然是開拓甚多,但是出現了另外一個問題。 在先漢年間,諸王諸侯旋起興盛,轉而衰落,多有白衣卿相之事,后漢年間,門閥大族勢力強大,但伴隨著外戚以及宦官的爭斗,亦多有破滅,汝南袁氏四世三公,但不過是新興數十年而已。 東漢破滅后,門閥士族愈發鼎盛,但不過是旋起旋滅,多有房支被滅。 山東士族、江南士族,現在都依靠著祖上的名聲來做官,使得世人敬仰,但按照三百年來慣例,若是多代之后,沒有人顯耀,終究還是會敗落。 妾身認為科舉將會是改變這一切的法門。 但這些年來以妾身所見,這些高門大閥,依靠著諸王諸公的外拓,族中子弟多有累功而高升者,在王國、公國中高升,進而通過族中、姻親舉薦,入調中原,僅僅不過十年,大唐六品以上官職,便多由這些高門大閥所占據。 妾身深深畏怖,認為此風絕不可再漲,否則大唐將國之不國。 如今王皇后、蕭淑妃出身煊赫,長孫無忌亦出身關隴,與那眾多舊門多有聯系,天下已經板結,妾身以為,這絕不是國師所愿意見到的場景?!?/br> 洛君薇深深望著武曌,眼中并沒有驚訝,只是噙著笑意,這就是她認識的武曌,總是能夠敏銳的意識到問題的關鍵所在。 在這個爭鋒的關鍵時刻,她抓到了洛氏或者說是洛蘇很關心的問題,那就是上層完全固化的問題。 這是分封所帶來的必然結果,在外分封,不是說簡簡單單那的在外分封貴族、在內郡縣科舉就可能的。 即便是在邦周那個完全分封制度的時代,諸侯們也在追求進入天子的王畿執政,成為三師、三公,就比如當初洛氏連續九代都在王畿內執政。 現在的大唐同樣如此,分封的王國和公國,又不是完全就獨立于大唐,那依舊是大唐的領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那就存在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六大王國就算了,那些小王國和小公國的王公,難道就真的讓他們一輩子待在國中,而不給上升渠道嗎? 不可能的! 那豈不是離心離德? 而且王公就不提了,他們的子嗣,以及跟著那些王公出外的門閥大族,難道也永遠不回來嗎? 那更不可能。 這些門閥士族出去之后,是比普通人更容易立下功勞的,一旦立下勛爵,再加上本就有極強的關系,就算是吏部想要將這些人阻礙在選官之外,也找不到合適的理由。 寒門就算是科舉過關,能夠從九品開始當官,但這些門閥大族直接一開始就是六七品的官員,后面升官也更快,有功勞傍身,讓他們升官也理所應當。 科舉只要降低成本,數量眾多的寒門完全可以和高門大閥競爭。 而分封才是寒門難以參與的游戲,更恐怖的是,分封相當于給了高門大閥一個刷功勞的場合,高門大閥的人,尤其是現在的諸夏,那些有私人部曲的世家子弟,是不容易死在戰場上面的。 有功勞、有人脈,寒門憑什么和門閥對抗? 這就是當初洛玄辰為什么知道要大開分封之后,就有些絕望,他知道科舉要被打死了。 但分封能有效的開拓諸夏,這是老祖宗的千年大計,他又能說什么呢? 只能說是時運不濟。 武曌看到了這一點,這個后果雖然是國師造成的,但武曌知道,國師并不愿意徹底看到這一點,這是她和洛君薇相處了這么多年而感知到了。 打通上升渠道,對于洛氏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現在這種情況雖然不能徹底逆轉,但并不意味著,就要放任這種情況發展下去,只要能夠抑制一些它固化的速度,那就是善政。 而讓王皇后以及長孫無忌這么搞下去,那肯定是不可能了。 只有她,武曌。 只有她才能看到這一點,并且愿意付諸實行,她武曌本就出身寒門,祖上沒有什么顯赫的背景,父親是個商人,所謂的宗族勢力,也只不過是小門小戶,隨著父親的逝去,已經開始漸漸破落。 她沒有什么負擔,能夠全力的去壓制那些世家大族,而且她能夠影響到天子李治,但這需要一件事,那就是她能夠成為皇后,她要能掌握權力才行。 “召儀,老祖宗肯定會喜歡你這封信的,你已經摸到了這個時代的關鍵鑰匙之一?!?/br> 洛君薇眼中有綺麗的光彩,她神情很是認真的說道。 開啟洛氏的關鍵鑰匙之一。 武曌猛然有種放松的感覺,她先是輕聲笑兩聲,而后低聲感慨道:“希望能夠早日見到國師?!?/br> 第944章 陛下才是君王 在借由洛君薇送信,不多日,武曌便得到了洛蘇送來的一枚美玉,雖然洛蘇一句話都沒有說,但武曌卻知道自己果然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政治的關鍵就在于站隊!” 這是二十多歲的武曌所品察出的道理。 在認為一切時機都已經準備妥當后,武曌悍然的向皇后寶座發起了猛烈的進攻。 當然,她現在只是一個召儀,雖然有天子的寵愛,但依舊缺乏有效的對付外朝的手段,所以她依舊要從天子李治身上下手。 而武曌早就選好了賽道,便是——為天子李治奪回皇權! 既然長孫無忌不愿意還政,那便直接搶過來, 從皇后和太子開始依靠長孫無忌維持地位開始,只要長孫無忌一倒,皇后自然就會失勢,新的政治勢力,一定會將皇后和太子皮扒掉。 到了那個時候,甚至都不需要自己費勁去做什么。 而奪權這件事的難點實際上在于,天子本身的想法。 長孫無忌是尚書左仆射,也就是事實上的首席宰相,而且是李治的親舅舅,還是開國功臣,凌煙閣第二,還是先帝所指定的顧命大臣,這一個個頭銜加在他的頭上,就如同一層層的光環,壓得李治喘不過氣來,他的性格本就暗弱,對長孫無忌有極大的畏懼。 但武曌卻不這么想。 她幼年喪父,而后和母親jiejie被武氏那些叔伯兄弟趕出來,她進入宮中,受盡了苦,又苦熬了這么多年,才算是苦盡甘來,她有極其堅定的心智,幾乎對大多數人都不曾有什么敬畏。 先禮后兵。 武曌決定給長孫無忌一個機會,讓天子先示弱,此事和李治的想法一拍即合,他根本就沒有勇氣去和長孫無忌作對,所以他決定和長孫無忌商量,在過去的那些年中,所有人都習慣了這種相處模式。 但最終的結局,是非常失敗的,長孫無忌用一種強硬的態度,拒絕了李治想要立武曌為皇后的想法,當從趙國公府離開的時候,李治極度的憤怒,卻又覺得悲哀,而武曌…… …… 皇宮之中,武曌正在欣喜的和洛君薇講這件事,她并不曾因為長孫無忌的反對而有多憤怒,反而正中她下懷。 洛君薇此刻手中的女史職位被卸下,轉而擔任另外一個女官職位,清教院祭酒,這是武曌上書設置在宮中,為皇子、公主們蒙學教導禮儀等的女官。 可以在宮中增設官署,從這里就能看出武曌現在的權勢,在實際上已經超過了皇后。 “長孫無忌太過狂妄,陛下很是生氣,憤怒是個好情緒啊,人只有在憤怒的時候,才會做許多,平時不敢做的事情。 郡主,昨日我已經和陛下說過,要將雍國公擢升為司徒,英國公也將被擢升為司空,雍國公加尚書右仆射,英國公加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br> 洛君薇聞言一愣,在如今的大唐,宰相只有尚書左右仆射,中書令、門下侍中,以及同中書門下三品,這幾種。 一下子為兩個凌煙閣功臣加三公職銜,而且同時真正拜相,而后緩緩肅然道:“陛下他敢?” 他敢反抗趙國公了? 武曌微微瞇著眼,“長孫無忌惹惱了陛下,陛下感覺到自己就一層層的蛛網纏繞,幾乎難以呼吸,他奮力的想要掙扎,掙脫這層由長孫無忌以及他的同黨所編織的網,而雍國公和英國公就是能夠斬斷蛛網的利刃?!?/br> 洛君薇這些年身居中樞,對當前大唐的局勢洞若觀火,長孫無忌一黨,的確是有些太過于招搖,“兄長那里,妾身找機會,和兄長聊一聊,但兄長可能,換皇后和宰相這種事情,關乎國朝大計?!?/br> 武曌笑著揮揮手,眼神頗為幽深,不知道望著何方,“不急,現在還不到最后時刻,還不用雍國公這樣的重量級人物出馬,現在需要的是一些打手,長孫無忌真的已經掌控了朝廷了? 妾身認為不是,一定有許多人都對長孫無忌不滿,而這些人中,有沒有能力卓越,能夠為妾身和陛下所用的呢?” …… 太極殿中,李治正在和洛君卓對弈,這些年洛君卓升官也很快,但他走的也是武官一道,眾所周知,武官一道,拜相不容易,而且就算是拜相之后,也基本上就是吉祥物。 畢竟沒有經歷過六部職務,也沒有經歷過弘文館、集賢殿等文職的鍛煉,也沒有在地方任職政務,難以對朝政做出正確的選擇。 而且這些年,長孫無忌把持朝政,政事堂中,是他的一言堂,真的把洛君卓送過去,那完全是白白被壓一頭。 lt;div style=quot;text-alig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