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4節
李靖突然問道:“中書令,如果陛下依舊如果先前那樣支持太子呢?” 魏征已經登上了馬車,回身微微笑道:“那當然是件好事,但老夫年歲已高,恐怕活不到太子登基的時候,而左仆射的年紀也不小了?!?/br> 說完便放下車簾,馬車轟隆隆的離開。 李靖坐上馬車,只覺有些失魂落魄,他覺得魏征剛才的話有深意,“我的年紀不小了?!?/br> 李靖只覺一陣森寒,難道陛下真的會在自己去世前,將我帶走,讓我去陪葬昭陵嗎? ———— 古籍有載,一鯨落而萬物生,一樹枯而萬花盛,草木猶此,武成王薨,州刺史遷十二,十二衛換五將,遷相一也?!短茣ⅰ?/br> 第918章 于公如圣,于私徇情 柔和曦光照進靈天閣中,洛蘇手中翻看著一部書冊,在他的對面,端坐著一個身著親王服的胖胖的男子,笑容可掬,看著有些像是彌勒佛一樣,正是風頭正盛的魏王泰。 “很多人來到我這里都會緊張,魏王卻不緊張?!?/br> 魏王一怔,而后伸手摸摸后腦勺,憨態可掬的笑道:“國師又不會害我,為什么要緊張?” “真是個妙人。 書編的很好,很有才華,怪不得陛下喜歡你?!?/br> 洛蘇揚了揚手中的書冊稱贊道,李泰坦然笑著說:“能得到國師的稱贊,是小王的榮幸?!?/br> 洛蘇笑出聲來,“你心里有奪嫡的想法,卻這么坦然的坐在我的面前,你是怎么想的呢?” 對于洛蘇這直截了當的話,李泰有些沒頂住,這也太直接了,而且至少在表面上,只不過是李世民寵愛他,而不是他真的有什么想法。 李泰苦笑道:“國師不要這么說,就像我是個什么陰謀家一樣,況且國師您是九天之上的鴻鵠,又怎么會在意這些事呢? 武成王雖然支持太子,但小王覺得國師對太子應該沒什么感覺,畢竟我這位兄長,有些時候的確是荒唐?!?/br> 李泰面上帶著苦澀,但話中對李承乾并沒有什么尊敬,在洛蘇面前,他似乎覺得自己并不需要偽裝什么。 畢竟眼前這個人,大概是大唐中地位最為超然的一個人。 洛蘇不置可否,“這是魏王第二次來靈天閣了,能猜到我為什么又要見你一次嗎?” 李泰臉上這下是真的疑惑起來,這個他是真的不知道,也猜不到,沒幾個人能猜到國師的想法。 “我想看看你才華到底如何,能承擔什么重任,再看看這天下有沒有你所能作為之事?!?/br> 洛蘇說出了一番讓李泰絕對想不到的話,他雖然不明白洛蘇到底想做什么,但他會問,“不知國師認為小王如何,可能承擔重責?” 洛蘇頗認可的點點頭,“很不錯,天子的兒子里面,只有燕王恪能和你相提并論?!?/br> 李泰的眼中陡然亮起光,這可是來自國師的評價,至于燕王恪,只不過是庶子而已,繼承皇位怎么也輪不到他。 二人間的氣氛愈發良好,洛蘇問李泰一些問題,李泰一一作答,條理清晰,意氣雄渾,洛蘇不住點頭,對李泰很是滿意。 這讓李泰更是興奮,國師的態度如果傳到父皇耳朵里,那本就受寵的自己,將會更加得寵。 洛蘇不是在裝樣子,他是真的覺得李泰很有才華,就算是不做皇帝,做個大儒也不成問題。 正如李泰先前所說,洛蘇并不在乎李承乾還是誰,在李世民的兒子里面,他很公正,絕不偏袒誰,就算是洛玄夜臨終前的托付,也不能讓他有所偏私。 李承乾不行就是不行,洛玄夜他們是講私情的,但洛蘇的私人感情已經留在了一千五百年前,除了對洛氏以及嫁給洛氏的人,諸如李秀寧、長樂這些人,有舐犢之情外,其余人他并不在乎,只要能完成任務就好了。 等到李泰頗有些意猶未盡的離開靈天閣后,洛蘇望著他的背影,突然頗為遺憾的搖搖頭,他覺得李泰有些太強勢了。 不是說強勢的性格不好,這世上大多數成就大事的人,性格中都有強勢的一面,強勢是領導力不可獲取的一面。 但人要依據形勢而動,在李泰上面,有太子,有天子,他強勢給誰看? 尤其是李世民也是強勢的人。 兩個都強勢的人,只有一個能夠存活下來,因為這種人天然就會對立起來,討厭和自己一樣的人,這是人性。 …… 從洛玄夜去世后,又經過了一年的時間,李世民依舊有些不太習慣,最讓他難受的是,最近又有一些流言開始流傳,是關于太子的。 這讓他很是煩躁。 他有一次忍不住和洛玄凌發牢sao道:“青玉,你說貞觀以來,大唐如何,朕又如何?” 洛玄凌很公正的說道:“大唐鼎盛,是盛世的景象,陛下是古往今來最頂級的圣王之一,并不比十殿圣王差分毫?!?/br> 李世民聽到這話卻沒有半點開心,反而嘆息道:“朕完成了一個君王所渴求的功業,但為什么卻沒有開心,反而在這里做這些婦人之語,長吁短嘆。 青玉,你說為什么?”洛玄凌欲言又止,李世民直接隨意坐在殿中,“你和朕有什么不能說的,別人害怕朕責罰,難道你還擔心嗎?” 洛玄凌低聲道:“臣不是擔心陛下生氣,而是在想如果說出來,是不是太傷陛下的心了?!?/br> 這下李世民愣住了,他微微閉眼沒有說話,良久才說道:“青玉,你說吧,從青陽去世后,就沒有幾個人能和朕說這些貼心話了,國事上,他們都是賢臣,但涉及到這些事,朕想聽聽你的看法,朕相信你是公正的?!?/br> 洛玄凌聞言緩緩說道:“陛下,圣人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如果家宅不安寧,那就不能全身心的去投入治國中,其實對于一個君王又何嘗不是這樣呢? 您是卓絕的君王,面對國事的時候,幾乎總能聽從正確的意見,就算是最艱難的事情,也總是能信心百倍的解決,所以大唐才會有現在的鼎盛。 但一旦面對私事,您就不能自己,因為您是一個多情的帝王,臣不是說多情不好,畢竟您很清楚,五哥愿意為您效死,我們這些人圍繞在您的身邊,不僅僅是為了所謂的富貴,也是因為您的個人魅力,因為您的真誠。 現在折損您心力的,全都是太子的那些事,他是您的兒子,所以私事,偏偏儲位還是國事,您做不到公私分明,所以才會來回猶疑,所以才會備受煎熬。 這是臣的一點看法,講于陛下聽?!?/br> 于公如圣,于私徇情,這本來不影響一個帝王的功績,現在大唐蒸蒸日上的國勢就是明證,就算是李世民天天這么糾結,但大唐依舊被他治理的沒有問題。 但公私不明讓李世民自己接受不了,只能煎熬。 李世民聽洛玄凌說罷,直接沉默了良久,“青玉,你說朕該怎么辦?” 怎么辦? 勸說李世民的人不是一個,但這玩意怎么勸,喜歡一個人就是喜歡,喜歡一樣東西就是喜歡,誰會因為別人的勸說,就真的改變喜好呢?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這句話豈止是說說而已,不要說李世民,就算是洛氏子,又有誰真的改變過性格? 洛玄凌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去勸說別人做到,那可實在是太搞笑了。 李世民要是真能改掉這個,他就不是李世民,他要是能不感情用事,那當初那個被太原諸豪杰所敬佩的太原公子就徹底消失了。 見洛玄凌不說話,李世民就知道洛玄凌的意思了。 他輕聲道:“如果朕把這件事從私情變成徹底的公事呢?比如將朝廷的重臣都塞到太子東宮中?!?/br> 洛玄凌一聽就知道李世民這是真的把自己的話聽進去了,但可能是李世民有些被自己氣的神志不清了,竟然會說出這種胡話來。 他立刻勸說道:“陛下萬萬不可,還請三思?!?/br> 洛玄凌和太子沒什么關聯,他比洛玄夜還純粹,就是李世民的重臣以及親家,讓太子擁有強大的實力,對李世民不是好事,所以洛玄凌毫不猶豫的勸說李世民。 從本心來看,洛玄凌其實并不在乎太子會不會真的被廢,剛才也是李世民問,他才說出自己的看法。 而且李世民的年紀還不算是太大,太子擁有這么強大的實力,父子間產生沖突的可能更是大,萬一太子尾大不掉,萬一走到不好收拾的時候,那豈不是更加糟糕。 無論出于何等原因,都不能讓太子府的實力繼續膨脹了。 李世民一說出口就知道自己所言的確是不妥,李承乾可是李氏的子孫,現在李靖在東宮,就已經讓李世民頗為如鯁在喉了。 從洛玄夜去世后,李世民就將玄武門的守將換成了洛玄凌和尉遲敬德,可見李世民心中的擔憂。 ———— 政治清明、海清河晏、百姓富足、萬國來朝,天可汗的命令從東海之濱到西域天山,天子的光輝前所未有的照耀著一萬里的子民,史書上盛贊這個盛世,幾乎所有的百姓都稱頌貞觀天子的圣明無過。 但本該自豪和驕傲的李世民,卻只深陷于親情中不可自拔,左右為難,這似乎是任何一個人情味足的君王都會遭遇的問題,他何嘗不知道該要如何做呢,但面對著淚眼婆娑稱呼他“父親”的兒子,他又怎么能冷酷的去決然而為呢? 筆者突然想起在這片土地上所流傳的那句古話,“君以此興,必以此亡”,當李世民因為真性情而得到大批文臣武將矢志不渝的效忠,他終將因為真性情而失去同樣多的東西,冷酷的君王不會成為李世民,冷酷的君王不會如李世民這般輾轉反側?!短频蹏d衰史》 第919章 開分封的前奏 唐帝國內部有太子和魏王事,外部情況也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 《易》中說“唯易不易”,素王說,“唯變不變”。 這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大唐對外的情況同樣如此,一鯨落而萬物生,冬突厥的倒下,帶來了薛延陀和鐵勒的崛起。 西突厥的衰落使西域戰事告一段落,大唐的建立,以及包容開放的國策,讓這個龐大的帝國,對商品的需求前所未有的增加。 漢朝的時候,西域諸國就依靠著聯通漢朝和中亞以及極西國度的商貿來發財,沿途的國家都賺的盆滿缽滿。 數百年的亂世讓商業幾乎停滯,導致許多沿途的國家都因為財政枯竭而敗落,龐大的中央帝國,就是世界經濟毋庸置疑的心臟。 現在大唐的強勁復蘇,帶動了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再次開始蓬勃起來。 國家的興盛和衰落,就在這其中浮沉。 大唐消滅了冬突厥這個威脅,新的威脅出現在大唐北方,那就是薛延陀,薛延陀和燕王恪間的戰爭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 大唐給予了燕王恪一些幫助,但并沒有派出士卒,因為在燕王恪被分封在漠北的時候,就已經帶走了大量的政治和軍事資源,所有人都在等待著燕王恪的作為,看看這位宗王,到底成色如何,能不能承擔的起為國藩籬的重任。 燕王恪在初期的確是遭遇了些許不利,畢竟他初來乍到,對草原還不太了解,但這并不是他沒有處理掉薛延陀的原因。 在貞觀十一年的時候,薛延陀還沒有強勢到,徹底一統漠北的程度。 尤其是洛玄星愿意給他提供幫助的情況下,李恪有把握平定薛延陀這一場突如其來的叛亂。 之所以會延續一年,是因為李恪發現,這是一個他掌控漠北諸部族的大好機會。 在他來草原之前,洛蘇和他說過不少,其中大多是大勢的提點,這讓李恪總是會在關鍵時刻想起一些事來。 戰爭,不僅僅會帶來損失,同樣也會讓人在戰爭中崛起,攫取權力和財富,當初漢朝的時候,那些鎮守邊疆的大將,擅自挑釁邊境的胡人,最終利用戰爭牟利,上賺朝廷撥下來的軍費,下搶胡人部落,剝削兵卒,這種事屢見不鮮。 李恪初來漠北,威望不足,各部族的首領,以及漠北諸可汗,都對他表面恭敬,但實際上不在意,乃至于輕視,他們臣服于李世民,是因為李世民煊赫的武功,李恪可鎮不住他們,生活在草原上,只認拳頭大小。 李恪了解到這種現狀后,就有了利用戰爭削弱反對自己的那些部族的想法,然后將自己身邊的十二部,在草原上扶持起來,建立一個圍繞自己的漠北集團,而且戰爭不結束,他還可以再從朝廷收刮一些軍費,以及要一些特權,進一步釋放天子對自己的約束。 在中原有一個詞叫做“養寇自重”。 而李恪現在做的就和這件事差不多,利用戰爭來合法的壯大自己的實力,將天可汗的威望轉移到自己身上,將安西大都護府掏空,轉而用燕王府來取代。 只能說真不愧是洛蘇看重的宗王,才來到草原上一年時間,就已經摸到了草原上的政治規則,還能靈活運用。 lt;div style=quot;text-alig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