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5節
洛顯之同樣高聲道:“本公所要做的,難道諸位不明白嗎?士之一字,自古以來所代表的便是光明和美好,但如今呢? 自后漢末年以來,士族中敗類何其如此之多也? 自我洛氏先祖豫章郡公坐斷江東以來,士族坐法者又何其如此之多也? 到了現在,江東千百家士族,又有多少家是干干凈凈的,某些人披著士族的皮,做下的那些骯臟事,難道還要本公去說嗎? 洛氏乃是江左士族之魁首,你們想必都知道,我洛氏最重名聲,若是天下人提到士族便滿臉嫌惡,那我洛氏將如何自處? 若是天下人提起士族便是一群只知道風花雪月的酒囊飯袋,我洛氏又如此自處? 若是天下人提到士族便是欺男霸女,便是橫行鄉里,便是橫征暴斂,我洛氏又如何能頂著士族魁首之命,安然立在這世上嗎? 既然洛氏是士族魁首,那就要做些其他人做不了,也不敢去做的事情。 自十年前重新修訂氏族志后,整個江東都沒有再重新給士族排序過了,本公翻看氏族志,覺得其中不少名不符實者,不少簡直羞于與其同列此志者,本公以為,當重新修訂氏族志,將那些害群之馬全部排除出去,然后選擇那些能夠達到士標準的家族進入其中?!?/br> 洛顯之的話還沒有說完,席中就已經出現了陣陣的喧嘩聲,滿滿都是不敢置信的聲音,修訂氏族志,才十年就要修訂氏族志,而且還是用不符合“士”標準來修訂,那到底是什么標準不就是以洛顯之的喜好甚至利益來制定了? 怪不得剛才洛顯之要先問,洛氏是不是江左士族魁首。 魁首這個詞所代表的可不僅僅是第一,還是標準,是榜樣,其他人都要和他學習,達不到怎么辦? 達不到就可以直接開除出士族籍了! 真是好狠的手段??! 若是洛顯之知道這些人心中所想,怕是要大笑起來了,廢掉士族哪里是這么簡單的。 以洛氏的聲望來做這件事,的確是能得到很多人的認可,畢竟士族門閥這種東西,就是洛氏從先漢的經學士族一步步放出來的。 但到了現在的地步,早就已經尾大不掉,利益糾葛起來,哪里是洛氏說廢就能廢掉的,主支在這里也做不到,觸及利益比觸及靈魂還要難。 最多只能利用這個方法打擊一小部分士族,一旦大面積的打擊,立刻就是“洛氏何故造反”的結局。 那不是洛顯之想要做的,團結大多數人,打擊一小部分人,瓜分他們的利益,再團結大多數人,打擊一小部分人,再瓜分這些人的利益,在這個過程中,保證自己是得到最多利益的那個人,這就是改革的真諦所在。 這個道理出自一千三百年前由先祖洛文公所寫的治政書,文公是洛氏有史以來在政務天賦上最高的人之一,在文一方面幾乎拉滿,他的改革也幾乎是最成功的改革之一,生前解決邦周的問題,死后沒有迎來反對派系的反撲,在各方面都做到了極致的平衡,他的改革簡直是一件藝術品。 此后歷代家主都試圖達成文公的治政成就,不過目前為止成功的不算多,文公的天賦實在是過于恐怖,之后的洛氏子孫依舊有巨大的成功,比如洛宣公,比如洛文王,但那是因為洛氏已經很強很強了,而不是通過巧妙的個人能力達成。 洛顯之自認自己不可能比得上先祖文公,但以洛氏在江東的地位,他所要進行的這一場改革,只要他不急躁,只要皇帝支持,只要慢慢來,成功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郡公,皇帝陛下可知道這件事嗎?” 又有人高聲問道,“修訂氏族志這么大的事情,我們這些做臣子的,如何能自己決定呢?尤其是改變評選士族的標準,這實在是過于驚世駭俗了?!?/br> 這句話讓大多數人如夢初醒,是啊,這么大的事,怎么能不請求皇帝的同意,而是直接臣子決定呢? 氏族志是官方的,私人當然有修訂,而且認可度頗高,但是官方不認可,那就得不到各種特權,排這個終究還是要為了各種特權的,所以私人修訂的要重視,官方的也要重視,兩手抓,家族才能硬。 會稽郡王有些錯愕于洛顯之的大膽,然后便聽到洛顯之高聲道:“這些事情,本公自然已經和陛下講述過,陛下很是認可本公的方案,甚至想要立刻執行,只不過被本公勸住了,這畢竟是大事,還是要通知諸位一聲,這叫做禮數?!?/br> 我有了禮數,你們就要知道些禮節。 這是洛顯之的意思。 會稽郡王剛剛想要說話的嘴閉上了,他完全不知道這回事,皇帝沒有和他說,但洛顯之不可能說謊。 若是被蕭衍知曉他心中想法的話,一定會送給他一句話,“你什么身份,靈秀什么地位,你和靈秀比?” 場中已經有人見到了會稽郡王的神情,立刻就明白發生了什么事,一時間有些感覺搖搖欲墜,尤其是那些家風本就一般的士族,甚至已經預料到了自己家族在之后的日子中一定不會好過,甚至會失去士族的身份。 皇帝的態度已經非常明顯了,那就是支持洛顯之,皇帝和洛氏一起要做的事,還沒有失敗過的,這是在姑蘇文穆郡公時期就已經無數次確定過的事情。 現在換了洛顯之,又會有什么區別呢? 歷史同樣無數次的證明過,洛氏執政是有連續性的,尤其是這種父子相繼,兒子通常會繼承父親的執政思路,進而繼續擴大之前的成果。 如同現在梁國這種,在洛有之去世兩年后,洛顯之才從姑蘇趕過來,已經是比較特殊的情況了,一方面是洛有之去世的時間確實早,洛顯之還沒有長大,一方面則是洛顯之有過些許的猶疑。 但此刻的洛顯之,排除掉了所有的猶豫。 虎視眈眈的望著所有人! ———— 南梁太武元年,由洛顯之主導的太武改制開始實施,洛顯之遵從他父親的執政思想,依舊采取了打壓士族的政策,《氏族志》這部本是維護士族利益的典籍,成為了洛顯之手中打壓士族的工具,這種方法被廣泛效仿,一次次給予門閥士族以沉重打擊,是太武改制的重大成果之一?!赌铣贰つ狭浩?/br> 第811章 《士族論》! “好!” “好??!” 皇宮太武殿內,蕭衍在殿中疾步的走來走去,大聲叫好著,每個人都能夠聽到他從心中所顯露出來的喜悅,他兀的轉過頭去和洛顯之稱贊道:“靈秀,你果真是大才,這是你的父親也不曾想到過的驚天妙計,朕看你完全有能力可以成為你父親那樣的人?!?/br> 洛顯之嘴角勾起一道微微笑容,皇帝很喜歡用他父親來和他進行對比,不過這是當世風氣,尤其是父子相繼為相,洛顯之現在雖然還不是丞相,但所有人都知道,按照這種情況下去,他遲早是。 對皇帝的稱贊他則照單全收,揮舞著氏族志,既作為大棒,又作為甜棗,這實在是他的得意之舉,憑借這一手,他就足以在青史上留下聲名。 蕭衍還處于極度的喜悅中,他現在只感覺自己把洛顯之從姑蘇征召到建業,是一步最好的棋,“有了這一招,我們就能夠在某種程度上掌握士族,只要士族的勢力越發低落下去,我大梁朝廷的實力就會愈發的增強?!?/br> 洛顯之對政治的敏感度瞬間讓他抓住了蕭衍話中非常不對勁的地方,他悚然一驚,明白這位皇帝已經開始要急功近利了。 這世上大多數的君王都有這種毛病,或者說是大多數人都有這種問題,那就是做事一定要短期內就見到效果,而不喜歡去做那些鋪墊的工作,不愿意成為那種“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人。 當然,這與大多數人的短視也有關系,大多數人是見不到一些政策的遺禍無窮的,他們只能夠見到現在的繁華,卻見不到現在的繁華給以后留下了多少的雷。 大多數人只能夠見到現在的貧困生活,卻見不到這些都是曾經的那些被他們交相稱贊的人所留下的,那些容易被改變的尚且無事,但是很多事情到了現在已經是積重難返。 后人的智慧大多數不足以處理前人留下的坑,因為前人留下的坑,也是前人的智慧所創造出來的。 洛氏在修訂歷史的時候,就會注意這方面,比如在評價漢戾帝的時候,肯定了他前期開疆拓土的功業,而且也說了他造成的問題其中一部分原因是漢鼎帝所留下的。 漢戾帝最重要的問題是,明明天下走不到那個地步,沒錢打仗就暫時不要打,百姓困苦就讓他們緩一緩,國庫沒錢就不要修宮殿,但他不愿意承認這些問題,并且變本加厲,于是造成了最后的結局,那他評一個惡謚和最后那種評價,也就怪不得別人了。 洛氏之所以不在意自己會不會一定成功,是因為洛氏考慮事情總是長遠,反正后世子孫一定會持之以恒的做下去,那就不必非常在自己這個時代成功。 洛有之在執政的時候,沒有將所有的事情都處理完,大概就是在內心深處,他知道自己的兒子洛顯之終究還是會承擔起屬于自己的責任,終究會將自己所遺留的問題都一一處理完畢,洛顯之果然沒有讓他失望。 洛顯之意識到問題之后,立刻就開始思索要怎么勸諫蕭衍,勸諫皇帝是一門學問,如果是洛氏最巔峰的時期,比如邦周時期,洛宣公當初可是指著周幽王的鼻子陰陽怪氣,最終的結果是王太后勸周幽王算了,都是一家人。 那個時代的君臣關系和現在是不一樣的,諸侯和天子之間是講道理的,只不過天子大多數的時間更有道理罷了。 但是進入秦漢之世后,這種情況就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君王的地位大大增強了,本質上是因為皇帝能夠動用更多的力量,但是在新的政治體制下,皇帝必須能夠動用更多的力量,否則天下就不能歸于一個大政府之下。 想要統治廣袤的土地,必須要擁有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在先漢時代,中央朝廷遠勝地方,皇帝的權力很大,三公九卿的權力也很大,于是在朝廷里面相互制衡,但是進入后漢之后,在中央朝廷中,皇帝的權力增加了,三公九卿已經不能抗衡皇帝,但是整個中央對地方的權力卻減少了。 這種趨勢一直延續到了現在,現在朝廷中皇帝的權力很大,如果再打壓成功士族,那中央對地方的權力也會增強,這對皇帝來說,自然是求之不得的。 但洛顯之從中嗅到了危險的感覺,這個世界貴在平衡,任何失去平衡的事情,都可以引發不可預知的結果,皇權獨大絕對不是什么好事,尤其是在皇子教育成問題的情況下。 但是現在要怎么勸諫蕭衍呢? 洛顯之可不會因為自己和蕭衍關系好,就直截了當的去勸說,蕭衍的那顆心是rou做的,是rou做的就會有懷疑,就會有其他問題,人心永遠是這個世界最不值得試探的事情。 一念至此,洛顯之便沉吟道:“陛下,打壓士族是從父親在世的時候就已經確定下來的政策,但臣以為,之所以要打壓士族,是因為士族的力量過于強大,而且大多數的士族,并沒有什么真正的能力,比如瑯琊王氏的許多人,的確是有才華,但那些才華都是用來裝點門面的,是用來傳承文化的,對于經世致用并沒有大用。 讓這些人身居高位,是對國家的不負責任,讓這些人坐大,對國家是不利的,所以我們要打擊士族。 但士族并不是全無作用,大多數的士族的確有學識的,而且這些士族有自己的一套法則,他們坐起事情來,有底線,或者說是有顧慮,畢竟這些人家大業大,不愿意因為一些人都將整個家族都賭上去,他們只想要穩穩當當的榮華富貴。 如果您過于打壓士族,導致大量的寒門庶族出現的話,先不說這些人的能力到底如何,最重要的是,要小心許多人走上來后,重走一遍士族之路,那造出的亂子可要比現在還大得多。 說句不太好聽的,或許是有些離經叛道的話,國家需要人才,但人才太多了,而真正的天縱之才,是極少的。 漢高祖從沛縣起事,于是沛縣有大量的功臣出現,于是有人說,一個縣的人才就足以治理一個國家,是如此,又不是如此。 舞臺后樊噲這樣的人,一個縣里面的確是有不少,但他并不是什么人才,真正的大才是文成王,一個沛縣里面,就只有一個文成王,只有一個漢高皇帝,二人能夠相遇,于是才創立了大漢,其余的數百個縣,沒有文成王和漢高皇帝,于是不能創立王朝。 文成王這樣的人,可遇不可求,而樊噲這樣的人,太多了,大量不需要太多樊噲這樣的人,無論是士族還是庶族,這樣的功狗之輩,都有許多人能夠充實?!?/br> 文成王就是蕭何,在蕭氏成為皇帝后,自然要為先祖追封,本來想要追封皇帝,但最后被勸下來了。 蕭何一輩子都是漢臣,而且是漢朝忠臣,他被追封為皇帝,那祖先就實在是太尷尬了。 蕭衍思索了一下的確是如此,于是只追封為王,這個王不僅僅梁國承認,燕國和魏國都承認。 魏國皇帝甚至還親自寫信說,應當追封為皇帝,堂堂蕭氏不能比劉氏差,蕭衍收到這封信后,算是徹底歇了追封蕭何為皇帝的心思。 漢國見到梁國只將蕭何追封為王,就沒有發表意見。 蕭何的追封其他家族尚且沒有什么感覺,畢竟他們就算是稱帝,也最多是給父祖輩追封皇帝,至于更久遠的祖先,誰還記得,但對于淮陰韓氏和呂氏等來說,就相當的眼熱了,畢竟曾經都是一個水平的,但是子孫有出息的,于是追封為王,而號稱功高無二,略不世出,不世兵仙,蓋亞先秦,威壓后世,一千年來謀戰派第一的韓武穆,連個王爵都沒有! 正處于極度興奮中的蕭衍聽到洛顯之所言,略微從狂熱的激動中回過神來,他發現自從洛顯之來到建業后,他就時常能夠從洛顯之嘴中聽到驚世之語,這些話是洛有之從來都不會說的,洛有之和洛顯之很像,但又迥然不同。 洛有之是傳統的臣子,而洛顯之就帶著一股邪性,說話辦事都是一種和傳統完全不同的樣子。 單單說剛才那句話,人才沒必要那么多,這是一個大臣該說出來的話嗎? 自古以來都聽說因為賢才不夠而求賢的,還從來都沒有聽說過,賢才太多了,不必太在意的。 但蕭衍又知道,洛顯之的意思是,那種大才是不多見的,比如后漢末年的張角,因為沒有收入朝廷中,最后漢朝那么快敗亡了。 洛顯之的意思就是,普通的人才,比如那種輔佐的官員,不用太過在意,這些官員無論是用士族,還是用庶族都可以,那就可以作為工具,去平衡士族和庶族的關系,不能太偏向于哪一方。 細細想來,這實際上是洛顯之一以貫之的執政思想,其他人平衡,誰也做不了事,最后只能由他來主導,都要聽話,不聽話的就要狠狠打擊。 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是純正的帝王術,只不過對于大部分皇帝來說,這個帝王術的第一步,使朝堂平衡都做不好。 大多數的廢物皇帝,為了讓朝堂平衡,使用的都是什么人? 沒有治國能力的宦官、滿腦子都是貪財謀利的jian佞、完全依靠裙帶關系上位的宗親外戚,這些人的確是能夠幫助皇帝搞平衡,但僅此而已,這些人在朝堂上,沒有什么正向的價值,又缺乏治國的能力,甚至大多數還相當的貪婪,皇帝想要讓他們搞平衡,他們自己則想要借著這個機會,橫征暴斂,為自己謀利,最后的結果就是整個國家朝廷都陷入不可逆轉的危機中。 這就是當年洛宣公和周懿王談論上中下三種王者的時候,為什么那么瞧不起只會玩弄權術的君王的原因。 帝王終究是為了治理天下的百姓而出現的,這里的百姓包括普通的黔首黎民,包括那些貴族官吏,以及所有除了皇帝之外的人。 這才是帝王存在的價值,如果只是單純的為了維持自己的權位,那皇帝就該死了,就成為了天下的獨夫和民賊。 能在朝廷上讓臣子們斗而不破,爭而不裂,這需要高超的權術能力,洛文公當年就能夠做到,洛顯之現在希望自己能夠盡力做到。 蕭衍轉頭望著面前的洛顯之,臉上沒有半分青澀,但他知道洛顯之還沒有加冠,就是這么一個完全可以做自己兒子的年輕人,卻老成的如同自己的老師,甚至每每讓他產生一種,這是一個已經為官數十年,在宦海沉浮一生的人。 洛顯之實在是不像個年輕人,在各方都如此,蕭衍只能感慨這是天縱之才。 “靈秀,朕明白你的意思,只不過在后漢發生了張角之事后,天下又有哪一個君王,能不擔心有大才被遺落在荒野中呢? 實在是太可怕了,那么一個文成武德的大才,竟然沒有被后漢朝廷所征召,朕擔心啊。 依照你的想法,什么時候開始重新排定氏族志,朕已經迫不及待的想要做這件事了?!?/br> lt;div style=quot;text-alig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