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1節
只是在信件后面,會多問幾句,最近過得如何,或者分享自己這邊的事。 雖然寥寥幾筆,程亦珊那邊倒也每次都回復。 兩人有來有回,鎮南關這邊,也真的要春耕了。 鎮南關最近的氣氛是有些古怪的。 為什么? 因為情況真的很怪啊。 當地甚至有了個歌謠。 大概是什么。 地主在鋤地,農奴在休息。 豪紳汗水滴,百姓拿腳踢。 聽著有些像顛倒歌,原本應該是底層百姓干活鋤地,現在變成地主豪紳們了。 三月四月,甚至接下來很多日子。 都是這些戴著腳銬的地主豪紳們挖水渠。 剛開始他們還不適應,如今都成熟練工了,因為成了熟練工,才能好好喝口水。 在這之前,他們才是高高在上看著的那個。 現在完全顛倒過來。 所以說這氣氛怪異啊。 對當地百姓來說,趕在春耕之前,總算有大幾千人幫忙修水渠。 對當地牢房來說,大大緩解了壓力。 對當地官員來講,挺好的,水渠早點修好,他們總算完成一件事。 那么問題來了。 到底是誰受苦了? 除了田間地頭的情況之外。 之前被買賣的娼妓家奴們,占了鎮南城一處院子,在官府帶領下學習制作橡膠。 出乎所有人意料。 絕大多數被拐賣的女子們,都展現出不同旁人的勇氣,也更愿意去做工。 以前當家奴的日子,那都不是人做的。 也有些年輕貌美的,覺得不如以前清閑自在,但大家都做,她們也只能跟著做。 時間一長,也察覺出什么是真正的尊重。 里面還有不少年邁的兵士,以及兵士后人。 他們這樣原本算鎮南關的邊緣人,成了供應鎮南關橡膠的一個重要地方。 原本鎮南關的官員擔心,本地也開始產橡膠,會不會讓寧安州那邊不好過。 倒不是擔心他們搶買賣。 而是搶了之后,他們知州,肯定更向著寧安州啊。 但絡繹不絕的橡膠訂單,如潮水般涌來。 紀元直言:“去年橡膠就已經產出,經過近一年的時間,肯定傳到天齊國各地?!?/br> “接下來的訂單,只會更多?!?/br> 說實話,如今他們產的橡膠質量不算最好。 但也是如今不好替代的東西。 特別是用來染布,簡直是神器一般的存在。 加之天齊國那么多車馬,那么多需要橡膠的零部件,這東西的需求只會越來越大。 有朝一日,只怕他們兩個地方的產量,都供應不上。 所以完全不擔心兩個地方互搶生意。 甚至再加大產量也是可行的。 可惜現在不能加大產量。 因為陸陸續續的,兩地就要開始播種了。 前期準備工作做了那樣久。 為的不就是這一刻。 寧安州不少人家都用上自家的耕牛。 鎮南關的百姓們則用著自家的土地,用著新修的水渠。 陸陸續續地,兩地春耕開始。 衙門此刻也是不能閑著的。 兩地衙門眾人,接連去下面村寨縣里視察。 春耕也是要督促的,若有什么問題,也可以及時解決。 兩地百姓是抓緊種地了。 從全國各地來買橡膠的貨商們直接傻眼。 為什么要減產! 怎么可以減產??! 但說再多也沒用。 萬事都要給春耕讓步,無論什么事,都等著吧! 天齊國各地的貨商們,只好在本地住下來。 哎,沒辦法,誰讓你們寧安州跟鎮南關與眾不同呢! 誰讓你們有個厲害的知州呢! 第132章 第132章 紀元對種地的熱情, 遠超于其他。 無論橡膠的利潤到底有多少,他也要抓緊生產,問就是糧食更為重要。 也有人說紀元太過“老實”, 不趁著橡膠生產方法還在手中多掙錢, 以后其他人也參透出橡膠的秘密, 你們這里的訂單肯定會減少。 紀元只道:“當年齊國國相高價買魯國的魯縞, 結果呢?” 這是春秋戰國時的故事。 也是最早的糧食貿易戰,齊國的管仲故意抬高隔壁魯國一種布料的價格,讓魯國商人看到高額的利益,便把魯國的農田改為桑田。 事情的結果不言而喻,隨便一個現代人都能看到后患無窮。 等魯國大面積種桑田時,糧食自然大大減少, 這個時候就要去買糧食。 說句不好聽的,人的衣服可以湊合,但吃食卻不能。 加上齊國突然不再買魯縞,讓魯國的庫房里只有衣料, 沒有糧食, 乃至沒有天災, 卻出現了糧荒。 紀元提了魯縞,鎮南關但凡科舉過的官員們,都瞬間閉嘴。 紀元見這也還不夠,專門找了民間藝人。 專門把這個典故改為當地的山歌,一定要通俗易懂,還要滑稽可笑。 不僅如此, 說書的, 唱戲的,都要跟著改進。 紀元甚至親自指導, 一定要突出糧食不夠,買糧的凄慘,還要表現最后鬧糧荒的危機。 甚至直接把魯國的滅亡也提前了,改為此事后不久。 總之,越發人深省,越印象深刻。 不僅要在鎮南關演,還要在寧安州演。 百姓們耕田,這些表演就趁著大家休息的時候,在田間地頭演。 因為故事改得通俗易懂,百姓們又不是傻子,這番道理也印刻在大家心里。 鎮南關,寧安州。 太穩了。 穩得不像一個十七八少年知州執掌的地方。 可越是穩,往來的商賈們越信任。 誰愿意自己的合作方是個真正的傻蛋? 還是這種官員好,穩妥,聰明,還不貪利。 這種穩定的政策,才會讓大家更愿意合作。 鎮南關原本覺得紀元太過保守的官員們,瞬間接到更多訂單。 ??? 這也行? 怎么訂單突然又多了?! 在這種氛圍里,春日的播種終于結束。 兩地的官田里,還栽種了不少稻種,絕大多數都存活下來,但情況有些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