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3節
一起學? 不在所有名冊之內的兵士看過來。 他們也能學? 甚至路過的百姓都在伸頭聽。 “學,都學?!?/br> “我們知州大人,恨不得大家一夜都能學會?!?/br> 敝帚自珍? 不存在的。 他們紀大人說了,要讓鎮南關的百姓一起學會更好的種田方法,也要讓當地百姓一起做橡膠,發展染布協會。 總之。 寧安州有的。 你們都會有。 時間問題。 不信? 不信就算了。 可鎮南關的兵士跟百姓信嗎? 太相信了。 他們見識過寧安州的發展,見過紀知州本人。 他們看著寧安州流水般的貨物。 賴琨順直接搶,就是因為羨慕。 他們羨慕嗎? 那是肯定的。 這樣的前景下,沒人愿意反,也沒人愿意鬧事。 少有的蠢貨,要么被身邊人按住,要么被滇州府來的守備軍按住,全都形不成氣候。 消息傳到滇州府知府耳中,他忍不住感嘆:“紀元的底氣,原來在這?!?/br> 他以自己的信譽為保證。 可這整個滇州府里,能讓眾人信任的,只怕也只有他了。 當官當到這種地步。 此生無憾啊。 知府開始好奇了,在紀元手中,這兩個天齊國最南邊的地方,到底會變成什么模樣。 徐大人處理完手頭的事,又派人嚴加看守犯人,這才有工夫跟滇州府知府溝通。 徐大人直接道:“知府你也是進士出身,可聽過這樣一句話?!?/br> 什么話?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br> 知府自然知道,出自禮記,其中一個意思是,只要實行正確的道,天下所有人跟事都會幫你。 此話甚大。 是一句可以束之高閣的圣人言。 畢竟普通人背此句,只覺得這句聽起來順耳。 卻不會覺得自己要按照這樣的德行cao守辦事。 這樣所有讀書人都會背的句子,卻很少有人實行。 年邁的徐大人處理完這件心力交瘁的事,已經身心疲憊,可此刻精神卻尚好。 “紀元的道,便是天下為公?!?/br> 徐大人甚少這樣說話。 可此句卻是發自內心的。 徐大人拍拍滇州府知府肩膀:“照顧好他,回頭你我,可能還要被他照顧?!?/br> 徐大人這些事處理完,基本就要回京了。 他要趕緊回京復命,省得夜長夢多。 若不是紀元收集的證據充足,這賴琨順又試圖潛逃,他這一趟多半無功而返。 反正不管怎么說,趕緊了結此事才是真的。 徐大人這樣說,就是讓滇州府知府暗中給些幫助。 畢竟是一個省會的知府大人,他能動用的勢力,還是很多的。 滇州府知府悠悠道:“您還記得,我是哪里人嗎?!?/br> “哪里?” 這位知府笑:“本官是閩地的人?!?/br> 在紀元讓人寫出《梯田水渠修建手冊》,并送到云貴閩川等地時。 他就對紀元很有好感了。 他的家鄉也有很多山,也有很多水。 卻沒有這樣的好方法。 紀元帶著寧安州的人做出方法,總結了經驗,還分享給所有人。 作為出身山地的知府,紀元在他這,已經是自己人了。 知府笑容忽然停止。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紀元在走自己的道時,連他這種跟紀元不熟的人,都自覺幫他開道。 好一個天下為公。 好一個天下人都會幫忙。 那些圣賢書在腦子里翻來覆去地過。 還真讓人變成現實了。 滇州府知府跟徐大人相視一笑。 他們自愿,為紀元“保駕護航”。 能成為天下為公的一分子。 也是一種榮幸。 九月二十八,紀元等人送走徐大人。 這次徐大人不再繞道滇州府,而是直接從更近的武新府出發,到時候一路坐船回京城。 自然是為了更加安全,而且這里坐船要比山路快不少。 滇州府的知府卻并未直接離開,而是把手下得力干將撥過來不少。 一方面有紀元的號召力,還有知府大人的親信。 他倒是要看看,誰敢阻攔紀元改變鎮南關。 鎮南關權力交鋒顯然不算太有波瀾。 可暗地里,不少人對紀狀元的想法有了改變。 統一意見是。 這個人不好惹。 都說善戰者無赫赫之功。 善斗者也是如此。 都以為紀元跟鎮南將軍的爭斗會你死我活。 實際上? 實際上人家穩坐釣魚臺。 這對合作者自然是好的。 好在,滇州府大部分商賈,都是他的合作者。 百姓那邊,則對這些毫無所察。 在他們看來,就是鎮南關將軍犯錯,朝廷不滿意。 這么說的話,其實倒也沒錯。 只是少了紀元借著皇上稍稍不滿,便小題大做,把人趕走這檔子事。 其實就算知道了。 大家在乎嗎? 不在乎的。 大家在乎的,是扣在鎮南關的耕牛,終于可以拉回來了! 那六家養殖場從欲哭無淚到傷心欲絕,甚至后悔來寧安州做買賣。 現在呢? 不后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