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節
紀元跟鄔人豪一起回到住處,沒想到大海也剛剛回來,手里還牽著小黃。 紀元出發公務之前就說,要是有人來借牛,那就給,只要不累著小黃即可。 看來外面確實很需要牲畜,否則不會借到他這。 三個人匆匆洗漱休息。 紀元翻來覆去睡不著,把之前未完成的計劃拿出來,油燈撥亮,把這些天的所見所聞都寫下來。 最后形成一份類似調研報告的文章。 這文章放到一邊,再開始寫切實可行的計劃。 等到天蒙蒙亮,紀元才意識到自己竟然一晚上沒睡。 推開窗戶,只見外面空氣清新,萬里無云。 天氣又晴了,遠處的青山綠水,讓紀元的心情格外好。 而接下來的公務也不少。 查看三十七個村寨,以及還未被編入其中的九個小寨,看看他們各處的損失。 好在今年老天爺沒那么折磨人,給了大家反應的時間。 當然了,這反應時間,同樣建立在去年的巨大損失中。 知道各家的情況,再開始給田地里排澇。 梯田是要水,同樣也怕水,現在給翻耕帶來一定的難度,人在泥地里面,腳全都陷入里面,根本拔不出來。 即便如此,該干的農活還是要干。 這是他們賴以生存的土地。 整個寧安州的生活,圍繞著村子,水源,田地展開,同樣圍繞大山展開。 所以,要利用好山脈。 當地是崇拜大山的,這是他們生來就有的情感,這也是給他們帶來山原田的地方。 同樣是崇拜耕牛的,因為耕??梢愿N勞作變得簡單。 紀元一路走過來,對山脈中間長大的百姓,有了更深的認識。 所以他的計劃細致又周到,交給劉大人的時候,劉大人看看文章,再看看紀元。 “你眼下的烏青,就是寫文章得的?” 劉大人以為紀元的書生癮來了,要寫一篇絕世佳作出來。 但這里不是京城,能欣賞他的大作的,也就只有自己。 紀元眼下是有烏青,可精神抖擻:“您先看看,看了再說?!?/br> 劉大人翻開紙張,只見這里的標題為《論梯田溝渠建設,與肥料結合,稻鴨魚共生系統》。 好長的題目! 但是這題目? 似乎不是簡簡單單抒發自己的感情? 而是獻策? 這文章除了開頭結尾之外,大概分為三份。 開頭寫紀元調研的情況,以及請看文章的人加以指正。 接著是正文,第一部分梯田的溝渠建設,首先本地的梯田建設應該是本地第一。 甚至放在天齊國,在同時代也算很厲害的。 原因只有一個,自主性。 如果是給自己打工,多累都愿意,不用交稅的寧安州,就是這種情況。 故而紀元看遍各地田地書籍,加上還有上輩子的記憶,本地的梯田應該是獨一份。 但是,溝渠的建設,卻還有可以進步地方。 紀元著重給出幾個方案,利用山泉建造更為科學的水利設施,人為的,更大范圍地導引山泉。 修建更多的水塘,雨水少的時候,就用來儲水,雨水多的時候則用來調蓄山洪。 特別大的山洪或許沒辦法,但像今年這種,要是有許多大型水塘,肯定能調蓄山洪。 等到他們收割稻子,翻耕之后,再放水,這樣就能達到灌溉的目的。 這種大型水塘,本地其實在挖,只是進度有點慢。 紀元給出的方案是,除了官府組織的大水塘之外,各村各田,還要有小水塘。 這種水塘越多越好,別看個頭小,但勝在多,同樣能達到調蓄山洪作用。 分派到各村,讓他們尋到自己直流的上方,在合適的地方挖水塘。 遇到水低田高的,用東南地區那邊的一種“踏車”,或者西南這邊的“筒車”,用這些水車來引流灌溉。 適合的水車模樣,已經被紀元從書里找到圖紙,作為附件放在后面。 后面的內容越寫越詳細。 田地低地方要怎么修,高的地方要怎么引水。 容易引水的地方要怎么做,沒有水源的山地如今無人開荒,但等到人口增多,那邊也會開出來,到時候又該怎么弄。 還有修了水渠之后,上游的田地要是截留下游怎么辦。 這些問題一一給出方法,給出自己的思考。 同時還強調找合適的樹來種植,那種樹的根部必須牢固,可以緊抓土地,防止水土流失,還能增加土地肥力。 第一部分關于梯田溝渠建設,已經看的劉大人看得精神一振。 后面關于肥料的運用,更是讓劉大人覺得可以立刻行動。 平日里的村寨產生的各種糞便,都可以沉在水塘里,一個漚肥,這不用多說,當地人也會。 但放在水塘里,甚至讓水流到田地時,就讓當地的土壤肥沃起來,十分省時省力。 紀元提出肥料配比,不同的土壤用不同的肥料,同樣做了詳細說明。 第二部分,依舊有第一部分的水準,把該說都說得很清楚。 到了最后一部分。 也是劉大人第一次聽說的部分。 稻鴨魚共生? 這部分是后世研究出來的。 在合適的時候,利用水田養魚養鴨,既能給土地提供相應的肥料,同時鴨子的存在還可以幫忙殺蟲,魚的存在幫忙除草。 放在后世,這大概叫生物防治,也是一套人為搭建的共生系統。 而這三種東西,都可以用來吃喝,甚至還可以拿去售賣,種一次田,可以收獲三種東西,對當地山農的生活條件,可以大大改善。 如何cao作,如何執行,也有法可依。 具體的還可以喊來安大海一起商量,這里養什么品種的鴨子,養什么樣的魚。 再者,把當地老農請來,問問什么樣的樹木根系最深。 溝渠的建設,則可以請府城工司的官員幫忙設計。 等到文章的最后,闡述了這些方法對當地農業的重要性,還強調,如果有什么方法可以提出來,大家一起共同建設寧安州。 一起建設寧安州。 劉大人的眼睛緊緊盯著這幾個字。 狀元的文章,沒有用什么華麗的辭藻,他就是樸實無華地寫出自己的看法,給出自己的建議。 他才不是要賣弄學識,而是想要做事。 年過半百的劉大人有點想哭。 他太需要這份計劃書了,寧安州也太需要了。 一定條件下的調蓄洪水,單這一項,就會讓當地人興奮起來。 紀元寫的每一條,都是當地最需要的。 他從六月底過來之后,一直在忙這個? 當時他,鄔人豪,安大海一起過來。 不少人還覺得,紀狀元是他們當中用處最小的。 現在呢? 現在劉大人擦擦眼角的淚水,直接拍板。 “做!立刻做!” “我們把水渠的建造設計出來,然后召集村長們來學習?!?/br> “現在莊稼收獲了,很快大家會閑下來?!?/br> “必須馬上動手?!?/br> 劉大人看向紀元的眼神,簡直在發光:“紀大人,就由你來牽頭,本官幫你,如何?” 事情到現在,劉大人要是再不信任紀元,那就是純粹是大傻子。 如果從劉大人堅持要留在寧安州,不去其他更好的地方來看,他確實是“大傻子”。 可堅守這么多年,讓本地人口增長那樣多,就不 會真的傻。 劉大人身上,更多是純粹,是對家鄉的熱愛。 紀元并不推辭。 既然他提出來了,便一定會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