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節
可一定要說,這會試第二的宋留群以及會試第三的貴妃外甥謝志福,又是國子監的學生。 那國子監祭酒,可是他們的校長。 只能說,殷博士的擔憂確實有原因。 當時羅博士想讓紀元去國子監讀書,更是有緣由。 四月二十八清早。 皇上親臨奉天殿,先是文武百官身穿公服,叩拜行禮。 接著,按照上朝時候的樣子,站在兩側。 等到禮部官員點頭,由會試第一的考生,帶著余下一百六十九名考生,以及往屆未曾殿試的考生走上奉天殿前的丹墀內。 也就是奉天殿前面的紅色臺子上。 紀元等人穿著舉人公服,并不能抬頭,所有人站得整齊,只等皇上發話。 文武百官還在殿內議事。 不過今日議論的事大多是些輕松簡單的,或者討論今日應該出什么策論題目。 整體來說,氣氛并不算緊張。 畢竟能來殿試了。 以后基本都是同僚。 雖然殿內的文武百官看這些新科進士,總有種看剛畢業大學生的感覺。 一種清澈愚蠢撲面而來。 但更多人,還是對站在最前面的會元好奇。 不到十五歲的會元,還是個貧家子弟。 無論哪個方面來說,都讓人側目。 偏偏聽說,這會元相貌極為英俊,遠遠看著確實有幾分風采。 若是不說,還以為是哪家的公子哥。 可這會元氣質又穩,微微低頭,既顯得恭敬有禮,還能看出不卑不亢,旁的不說,單這身氣勢已經讓皇上滿意了。 他們天齊國的狀元,合該是這副模樣。 至于其他人,則看得牙癢癢。 特別是貴妃的哥哥,以及工部的宋大人。 沒辦法,誰讓紀元一出現,他就把其余人比下去了。 要說紀元年紀不大,在身高上總會被那些年長的壓一頭吧? 人家個子也不矮,看著五六尺的模樣。 甚至因為年輕,單那張臉,就比后面兩個吸引人。 臉這東西,也很重要啊。 會試主考官楚大學士甚至還故意道:“皇上,聽說今年的會試第一,他在童試時候,便是小三元?!?/br> “在建孟府鄉試,同樣為第一啊?!?/br> 紀元去年是建孟府鄉試第一,此事并不難查。 許多人已經知道了。 可他連童試都一直是第一? 他那時候幾歲? “十一歲,考中的秀才?!?/br> 楚大學士補充道。 其中翰林院御史中丞,吏部侍郎徐大人抬頭。 他可是出了名的不喜人造神童。 按理說,他應該出言制止的。 大家都以為,楚大學士一說這話,徐大人肯定會反駁,誰料他竟然不開口。 要說他怕楚大學士? 這不可能啊。 皇上說得不對,他都會反駁的。 所以皇上也看熱鬧不嫌事大,眼神到了徐大人那邊。 徐大人無奈,出列拱手道:“臣在化遠三十四年,做過建孟府的監臨官,當時見過紀元,是個不錯的學生?!?/br> ??? 還有這一茬? 皇上想起來了。 他大病初愈,不過因為心情好,氣力也足。 不過他沒想到連徐大人今日都不駁斥,看來是個好兆頭。 他們討論的熱鬧,卻無形中給紀元拉了不少仇恨。 天齊國的人也講究一個圓滿。 紀元都連中五元了,按照皇上的習慣,估計會把六元補上。 再者,紀元不管從哪方面說,似乎都很合適。 但,真的是這樣嗎? 皇上看了看楚大學士,他方才的話,可是給紀元拉了不少仇恨。 自己如果真的讓紀元連中六元,成為最后的狀元,接下來這小子的仕途可不會太順利。 多少人盯著狀元的位置。 國子監也希望狀元出在他們那。 如果真的為紀元好,不應該讓他當出頭鳥才是。 更不應該提什么五元。 楚大學士年紀越大,竟然越發喜歡捉弄人。 不過都是自己的老臣子,皇上懶得多說。 至于給不給紀元這個狀元,就看他能不能接得住了。 畢竟作為皇上,他不可能看完殿試所有答卷,還是要由讀卷官挑出三份出來。 皇上會從這三份里面點一個做狀元。 所以,紀元想要做狀元。 文章首先要過閱卷官那關,之后才有資格呈給皇上。 紀元的殿試策問文章如果足夠好,那就給他。 只是后面會不會被刁難,也看他的本事。 若不夠好,也許是他的幸運了。 李首輔皺眉,這姓楚的明夸暗捧,簡直要把會試第一架在火上烤。 四月二十八的朝會開完,皇上抬手,奉天殿外,贊禮官領著新科進士們五拜三叩行禮。 此為新科進士第一次面見皇上, 他們也是第一次看文武百官上朝,第一次拜見皇上,眾人心中無不激動。 禮部鴻臚寺奏禮,今日早朝結束。 皇上與文武百官下朝。 而考生們所在空地上,由侍衛擺上科舉所用的桌椅,禮部眾人拿著試卷,只等開考。 皇上遠遠看著,考試官們各司其職。 殿試,要開始了。 方才看到百官上朝的場景,再看到百官退朝。 這場景讓新科進士們心潮澎湃。 自己以后,也能上朝嗎? 自己以后,也能穿著這樣的官服嗎? 他們距離人上人,似乎只有一步了。 站在最前面的紀元坐到位置上,其他人一一跟上。 身為會試第一,他的位置都跟旁人不同。 幾乎所有讀卷官都會從他身邊路過,卷子剛放下來,便有人好奇,會試第一的紀元,會如何下筆。 殿試的唯一題目,策問。 他要如何答? 今年的殿試策題是皇上親自出的。 要說殿試的題目,不管皇上,還是文武百官,還是這些讀卷官,其實對新科進士們,沒有什么太大期待。 但凡上過班的人都知道。 學到的東西,跟上班要用的東西,基本是兩碼事。 而學到的東西,跟實際要運用的知識,更是差別極大。 所以策問出題,基本就是看看他們文章結構如何,想法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