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節
要說實際的建議? 朝中吵三個月都吵不明白的事,問這些還未做官的人? 想什么呢。 今年的策問題目,讓拿到試卷的殿試考生們精神一振,隨后汗流浹背。 對策,首先要看清楚策問題目。 而這策問題目,實在是太過詳細,而且跟他們息息相關。 不對,跟沒考中進士的考生息息相關。 他們雖然已經是進士,但身份立場一時間還未能轉換,這會忍不住擦頭上的汗。 可紀元細細看來,其實跟他們這些進士也是有關系。 因為皇上那么長一段話翻譯下來。 其中心思想便是,如今的科舉取士有些僵硬,科舉一年一年上來的人才那么多,好位置就那么多,所以這些人要怎么用。 如何使用人才,這也是常見的議題之一。 這也是科舉制度規范化以后,朝廷面臨的問題之一。 一個是,以經義取士,學的都是儒家道理,真正做事,卻不好說。 二是,一年年的童試,三年一次的鄉試,會試,官員真的太多了。 在村里,會覺得秀才珍貴。 到縣城也就算了,縣城里覺得舉人最厲害,而那些舉人在府學里,也是一抓一大把。 現在到了京城。 好家伙。 大家都是進士。 這滿朝文武,又有幾個不是進士? 其中對比武舉也是一樣。 如今太平盛世。 武舉不開也就那么回事。 皇上為什么不在意?自然因為不是緊要關頭。 單看以鄔人豪那種天賦,武將那邊都不怎么在意,便知道了。 位置就那么幾個,在意你了,那我家的人怎么辦? 這些在后世總結下來的弊病,當朝人不是看不明白,是 不好解決。 首先,科舉制度肯定值得肯定。 在普及教育,以及選士公平上,已經相對來說做得很好。 如今所謂的僵硬化,也是科舉完全壓制其他學科所致。 但凡稍微給其他學科松快一些,比如數學,天文,農業,都會飛速發展。 紀元可太相信其他學科老師們的潛力跟能力。 比如府學數科的高夫子,他的能力,可是完全被埋沒了。 即使如此,他從未停止自己的研究。 就像開放武舉,給武營,鄔人豪他們一個舞臺一樣。 給高夫子他們一個舞臺,必然會讓朝野震驚。 甚至,他并不喜歡的球混混們。 給他們一個機會,他們或許不再是混混,而是真正的職業球員。 大家缺的是能力嗎? 不是的,是機會。 紀元洋洋灑灑,結合現代的目光,結合后世的總結,再有當今的情況。 不知不覺中,竟然差點把字數寫超了。 只好再精煉文章,按照策問的規矩來寫。 寫完之后,甚至覺得意猶未盡。 等要交卷的時候,紀元手一頓。 今日的策問題目太切合實際,他不由自主,答得也是真情實感。 要說科舉一路走來。 紀元也發現自己的特性。 但凡考試,總會覺得精力充沛,越寫越精神。 可很多時候的試卷,都是應試而答。 真正真情實感所寫,不超過十篇。 沒想到在殿試上,皇上這一題目,也激發出他心中所感。 他這邊的動作,在最高處人眼中一覽無余。 眼看考試快要結束,他們自然要過來的。 皇上,李首輔,楚大學士,三人心中想法不一。 可目光幾乎都在紀元身上,眼中全都帶著欣賞。 李首輔不經意看向楚大學士,心道,你這么欣賞,怎么剛剛還在挖坑? 楚大學士笑著附和,對比自己年長,還比自己官大的李首輔,他可恭敬著呢! 等會。 李首輔皺眉。 楚大學士看出李首輔明白了。 哎,這么好的好苗子,誰不想要? 可會試放榜之后,多少人去請,人家就是不動。 這事別說他知道,皇上也知曉,否則皇上為何那樣欣賞。 這種情況,還是要用點小伎倆。 等紀元知道尋求庇護的時候,楚大學士的門庭,可是沖著這位會元敞開的。 拉攏新科進士。 這是大家都在做的事啊。 再說了,他楚大學士,說的可都是好話! 那些人早就對一個窮小子當上會元而不滿,楚大人的幾句話,只是添油加醋而已。 紀元遲早要面對那些人的嫉妒,紀元也遲早要找人庇護。 而楚大學士,將這些事提前了。 紀元還未入官場,已經被老狐貍們盯上了。 殊不知是好是壞。 反正有一點可以肯定。 紀元以后的仕途,大概不會有太大問題。 李首輔想的是,讓這孩子順順利利考完試就好。 楚大學士想的是,讓這孩子趕緊進自己陣營里來。 皇上? 皇上很興奮。 他真的覺得連中三元,連中六元非常好! 他很希望紀元能被選中前三,自己最好還能真的選中。 皇上甚至頭一次可惜,自己不能直接點人當狀元啊。 還是要維護科舉公平為妙。 看紀元方才的動作,是有什么不對勁嗎? 后面小太監看著,忍不住羨慕今年的會元。 哎,這小子,以后肯定高升。 連皇上都這么關注。 接下來就看紀元策問答得怎么樣了。 考試時間到。 約莫中午,宮中送來飯食。 按照定律,已經不是大餅了,而是每人兩個精面饅頭,再加一份例湯。 吃過后,眾人繼續答卷。 直到下午未時末,下午三點,由宮中士兵將卷子一一收回。 到這里,所有人都要放下筆墨,松口氣了。 殿試結束了。 一場長達近十年的考試,終于結束了。 從童試到鄉試,再到會試,如今站在最高的殿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