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節
這是肯定的,他們一起踢球,一起練習騎射,這可是長久的交情。 所有事情安排妥當,最后跟蔡豐嵐,周家兄妹倆,還有殷茂吃了飯,紀元跟白和尚正式出發了。 不能再耽擱了。 還是要早點過去為妙。 化遠三十八年,二月初九。 天氣也不錯,紀元他們一行六個人,年紀最大舉人今年三十六,他是第三次會試。 年紀最小的就是紀元,今年十五。 他們都是想快點去京城的,故而路上話也不多。 紀元跟白和尚,高老四關系自然最好,平時也有個照應。 按照殷博士說的,白日趕路,天色稍晚就休息。 好在能騎馬去京城的,都是不墨跡的人,路上竟然比想象中要快一些。 唯一不好的便是今年天氣暖和的有點晚,越往京城走,天氣竟然還是帶了些寒意。 騎馬快走,竟然會覺得冷得慌。 紀元每次上馬,都要把自己裹得嚴嚴實實,馬上要會試,身體不能出問題。 說起來,進京趕考也是道坎。 他們這些身體素質還行的,倒是能騎馬過來。 身體一般的肯定要坐車,甚至還要坐船。 而且建孟府到京城,差不多十天的路程,這已經算是近的。 相比更遠的云貴,朝廷甚至允許他們次科再考。 一般來說,新科舉人要是不參加第二年的會試,朝廷甚至會有處罰。 而云貴那邊的學生,特許他們等到三年后的會試再來。 為什么? 因為山高路遠啊。 他們的求學之路會更加艱難。 如果拿云貴的考生跟京城的考生比。 基本是一個天一個地。 后者就在家門口考會試,無論心態還是體力,都會是最佳的狀態。 可紀元他們也不能說什么。 因為對比鄉試其他人,紀元他們已經算幸運的。 就拿去年的秋闈鄉試來講。 紀元白和尚他們,就在府城上學。 而鄉試也在府城,他們等著考試即可。 不用長途奔波,也不用臨時找地方住。 可從下面縣里鄉里來的考生們,他們就要提前準備,提前出發。 那些考生的艱辛,想必也不好說。 紀元自認為,自己已經占了鄉試的便利。 如今騎馬去京城考試,反而比很多人好多了。 紀元的心態好,連帶同行的其他人心態也不錯,還學著他把自己圍得嚴嚴實實。 跑一圈出出汗,也比臉上凍的麻木要強。 一連好幾天,大家都是如此。 不少人也暗暗佩服。 紀元小小年紀,竟然真的吃得了這種苦。 騎馬趕路可不是平常的游玩,是真的辛辛苦苦騎著馬跑很久。 也就是馬累了才會歇歇。 他跟著他們這些二十多三十多的人一起跑,半點都沒叫苦,這般堅韌,也遠超同齡人了。 他們這六個人里,只有紀元他們三個是新科舉人,其他人都是考過幾次的。 見紀元他們年紀雖然小,倒也不錯,還說了自己的經驗之談。 原來舉人去考會試,其實最次也會分到一個職位。 所有舉人參加會試之后,會分為主榜跟副榜。 主榜,就是大家知道的前三甲排名。 副榜的考生依舊是舉人,但是會按照排名分職位。 “要說前十幾年,考上副榜之后,也能讓吏部安排職位,可如今不成了?!?/br> “如今三甲的舉人都等著吏部安排位置,若上了副榜,一般會被安排到各地當教官夫子?!?/br> “一般都是縣學之類的地方,所以要是不小心沒考上主榜,落第去了副榜,那就趕緊離開,或者當作不知道吏部的任命?!?/br> 這也是可以的?! 眼前這位舉人的意思就是,去考會試,都會有榜單。 主榜不用說,這些都是進士了。 若是落第,那也別擔心,禮部還是會給你們排名,按照名次高低給你們分職位。 可現在職位不夠怎么辦? 那就去當老師。 府學的老師是別想了,去縣學當吧。 一般的舉人,基本自視甚高,怎么可能甘心去當縣學的夫子。 可去考會試,進了副榜,就一定會被安排。 那怎么辦? 快跑。 就算人還在京城,也要裝作不知道吏部的任命。 說句不好聽的,每年落榜舉子那么多,大家基本都是這么做的。 吏部的這個任命也落不到實處。 而且都是舉人了,都有官身,這點事情,吏部多半懶得計較。 要說這項政策其實是很好的。 既然沒有官職,你們就去當老師,填充下面的縣學,可以培養更多的人才。 可看到正榮縣縣學能有一個舉人夫子就如此高興來看。 很少有舉人會“自降身份”,會去縣里教學。 約等于研究生畢業,分到了非常偏僻的村??? 反正這些舉人肯定是不去的。 多數舉人都會回鄉繼續備考,等到會試再過去。 紀元忽然想到殷博士。 殷博士之前會試落榜,難道也是被分了教官的差事,按理說是不可以不去的,但還是到了好友林大人所在的正榮縣當夫子? 原來是這樣。 不過多數舉人的選擇也可以理解。 能考上舉人,說是一步登天也不為過,放在早些時候,直接做官了。 便是如今,如果愿意去偏遠一點的地方當縣令也是可以的。 可大家的想法多是準備再考。 他們考科舉,可不是為了吃苦的,讀書已經夠苦了,其他的苦還是不吃為妙。 吃了干巴巴的餅子,又喝了些水,眾人再次上路。 路上也確實遇到同去京城的考生,大多都是坐著馬車或者牛車,也有些直接走過去。 甚至路過渡口的時候,還有坐船的。 天下書生云集之處,果然不一般。 越往京城走,風貌越是不同。 北方的山石多高聳帶棱角,就連樹木也是高而筆直。 一直到二月十四,路程終于跑了大半。 大家決定在此地的驛館歇一歇,后面還有四五天的路要走。 幸好他們平時走得快,稍微半天,也不耽誤事。 此地的驛館已經住了幾個進京趕考的書生,有些書生上吐下瀉,眼看的水土不服。 幸好他們提前趕路,否則還不好調養。 仔細問了才知道,他們竟然是渡海而來,是海島上的學生。 一南一北,來一趟確實不容易。 他們甚至是在秋闈之后便出發,終于到了京城周邊。 歇息半日,還有些舉人飲酒解乏,看著便疲憊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