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節
至于甲等堂? 那是要考進來的,并非誰能來。 不過作為秀才,確實有進縣學的資格,可是現在名額也滿了,等著名額空缺了再說。 一套下來,李耀眾只拿了秀才應得的俸糧離開。 后面的事,就是安小河說的了。 安小河講他舅舅確實很氣惱。 說自己從府學回來,竟然如此冷遇,好像還寫了幾首詩,大有哭訴命運不公的意思。 但寫得一般,也沒流傳出來。 現在他舅舅就在他家住,說是幫他,還有安家其他子弟輔導功課。 這,這不就是蹭住在jiejie夫家? 也是,安叔公家被稱為安大戶,自然是日子好過的,至少比自己日子過的舒服。 更別說青儲料更讓他家把院子門頭重新修繕,看著就氣派。 可再怎么樣,去自己jiejie的夫家住,還是離譜了些。 安小河大概意思是,他舅舅想當安叔公家的私塾先生,算是自家的私學。 但安叔公根本不理這一茬,先不說他更敬重趙夫子。 再者,他家還養個先生?他錢多燒的嗎。 他家滿打滿算,也沒幾個學生的。 不過看在小河舅舅秀才的身份,不好趕人走。 這些八卦紀元看的好笑,也沒當回事,只當茶余飯后的調劑。 他方才又買了些宣紙回來,書畫線條的練習,他也不覺得枯燥,反而從中找出樂趣。 像書畫大家所說:“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此會,方知書畫本來同?!?/br> 這收拾就是強調筆墨跟線條的藝術,從中更能體會到“寫意”之感。 落筆,用色,結構。 字與字之間,線條與線條之間,似乎都蘊藏著獨特的節奏。 學了畫才知道,怪不得都說書畫同源。 也怪不得房老夫子說,先寫字入門,再練習繪畫,隨后畫畫的技藝便能幫助寫字,形成自己的風格。 書法入畫,大概也是這個意思。 畫山石的高低遠近,轉折走勢。 跟寫字運筆的頓挫,有異曲同工之妙。 紀元的進步,夫子們看的更加清晰。 從他最近交上來的課業來看,紀元的筆法進步堪稱神速。 他本就勤于練習,底子極好。 現在多了不一樣的技巧,書法之道早就入門。 十歲的年紀,就有這么一手好字,太難得了。 房老夫子看著,也覺得腳下生風。 看看他的學生,多厲害。 紀元書畫同練,不由地想到如今學的《禮記》跟《春秋》。 書畫可以相輔相成。 那這兩本經典的典籍呢? 如果相互印證,是不是還能得出不同的感悟。 四月底的月考,紀元把兩者印證著寫□□,可以說是潛意識所為。 意識到這一點后,五月份的月考,則是有意結合。 以禮記的觀點來佐證春秋。 兩者互相比較,互相補充,從而得到獨特的觀點跟文章。 月考時的文章,寫得紀元酣暢淋漓。 考試結束,立刻去翻去年學的其他三經。 他的動作引起其他學生的注意。 紀元早就成為丙等堂的風向標,他做什么,大家都有意模仿。 原本還有點不好意思,見紀元并不介意,現在已經光明正大把紀元當榜樣。 見他去翻去年學的三經,趕緊問道:“紀元,你翻去年的書做什么?” 紀元看著他們,眼里帶著興奮:“大家可記得去年《尚書·五子之歌》?” 眾人自然記得。 尚書的字不多,但晦澀難懂,說起來,還不如《禮記》好學。 這自然因為尚書的成書之間更早。 所以更難懂。 其中五子之歌,是羿讓國君的五個弟弟分別作歌批評國君哥哥太康。 此篇分為六段。 第一段是告訴大家作歌的原因。 身為國君的太康,不效仿他爹,也就是夏朝開國國君的傳統,當了天子卻不理朝政,喪失君德。 所以羿找到機會,讓太康的弟弟們,來批評他的不作為。 后面五段,則是五個弟弟從不同的方面批評太康。 講的便是“民為邦本,本固邦寧?!?/br> 百姓好了,國家才能安寧。 一直講到,要記得歷史教訓,才能讓祖宗基業傳下去。 其中也有在其位謀其政的意思。 而與今日考的《禮記·哀公問》,則可以相互印證。 魯哀公問孔子,一問禮,二問政。 孔子也答,民之所由生,禮為大。 就是說,人們生存憑靠的便是禮,禮最重要。 后面說的,便是只有遵守了禮,才能分辨君臣,上下,長幼,男女,父子,兄弟之間的關系。 以禮來定其位,也在強調所有人都應該做好自己的事。 今日考的這一題,若把《尚書》的篇章來印證《禮記》的篇章,也是可行的。 夏國的國君都要在其位謀其政。 這不就是在佐證“禮”的重要性。 說起來,這個觀點并不新穎,也并非紀元獨創。 可他在書畫之間領悟到讀書的真諦,領悟到所有的書都是相通的。 一通百通。 這樣的情形,已經是讀書的紀元,在慢慢摸索自己的道。 這個道或許艱難,或許還不夠正確。 但能形成自己的認知,已經難能可貴。 二經可以相連。 五經自然也可以。 讀的四書理論同樣可以共融。 這跟現代的科目并不一樣,并不是隔行如隔山,反而把知識真正領悟,摸透,反而是求學的本質。 打比方說。 以前讀一本書就是一本書。 十本,那就是單獨的十本。 現在紀元不僅讀了,還能用互相的觀點在腦海里辯論,探討。 書與書之間,知識跟知識之間,在相互交流。 學了一加一,又學了乘法。 本來是單獨的公式。 現在可以結合起來,計算更復雜的問題。 紀元要翻書,就是要把去年學的翻出來,跟今年學的相互比照。 怪不得他學著禮記,私下教諭他們還愿意給他補習春秋。 完全是因為這些課都是一樣的,豈止是不會互相干擾,明明能相互補充。 想來,若不是怕他們學的吃力,縣學是愿意同時教授兩部分知識的。 紀元仔細解釋,大部分學生也如醍醐灌頂。 是啊。 以前學了那么多,不應該丟下,答題的時候,也不該只在原書上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