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節
怪不得他們的文章總被說不夠豐滿。 可這些知識要怎么融合。 融合的時候太雜亂怎么辦? 眾人陷入思考。 但這份思考,已經是進階的思考。 嚴訓導巡邏時,發現丙等堂的學生們都呆呆愣愣的, 全都在瞑思苦想,嚇得他快步過來。 只聽里面學生翻著書,一會背禮記,一會背周易,一會又在哀嚎尚書這一章太難了。 不就是考個月考。 大家這是怎么了。 以前也不是沒考過啊。 還是今日的題太難了? 嚴訓導喊來郭夫子,還有兩個禮記博士。 四個人仔細聽了聽,最后哭笑不得。 學生們的問題,他們自然知道,可這也不是點透的時候。 等到他們上了乙等堂,通學了文章,便會懂了。 現在五經沒有學完,卻摸到學問的門檻,怪不得會目光呆滯,估計都在認真思考。 “讓他們想吧?!币蟛┦啃χ?,“咱們的學生,學問都扎實,會想明白的?!?/br> 學而不思則罔,之前只是學,現在則開始思考。 不錯,很不錯。 殷博士看著中間的紀元,又聽學生們討論得唾沫橫飛。 倒是想到自己上學那會,不過他們那邊可沒紀元這樣如此聰明的同窗。 跟這樣的同窗一起學習,怪不得成績會提高。 再回到畫作上,紀元練習線條時,仿佛更加得心應手。 文人畫,原來是這般意思。 不管別人是什么意思,反正他就這么想了。 丙等堂的這次討論,讓他們的文章很是混亂了一陣,好在大家慢慢都摸索出自己的風格,接下來的進步,便很迅速了。 這事傳到乙等堂學生耳朵里,讓乙等堂學生捏緊書本。 學弟們怎么回事。 這就悟到了? 在丙等堂就能悟到? 他們要趕緊參加縣試,絕對不能跟丙等堂那一群一起考試。 否則根本考不過他們啊。 跟一群學霸在同一屆,難免有既生瑜何生亮的感覺! 特別是紀元! 他們要趕在紀元參加縣試的時候就考走! 立刻考走! 紀元留給他們的時間不多了! 快點學! 快點考! 蔡豐嵐默默念道:“都說了他是紀元,你們還不信?!?/br> 五月過去,六月依舊是酷暑。 縣學學生依舊用功。 紀元看看外面的日頭,還好他的手心沒汗,翻書的時候不會損傷書本。 七月天氣轉涼,日子一天比一天快。 紀元也從羅博士那知道,年底的升堂考他可以參加。 但有一個條件。 那就是年底的歲考,必須還是第一。 若非第一,就沒有資格參與升堂考核。 畢竟按照縣學的規矩,學完五經才可以升入乙等堂。 紀元雖學了,明面上卻是自學。 要是其他學生也說自己自學了,一定要參加考核,那答應還是不答應? 不答應,就像是專門為紀元開的后門。 答應,那大家一窩蜂地考試,跟歲考又有什么區別。 教諭干脆定下這個規矩。 就算沒在縣學學完五經,卻能在歲考里考了第一的,有資格去升堂考。 不僅今年如此,以后年年都是這樣。 大家也會心服口服。 歲考第一才有資格參加,便是設了限制。 紀元心中感激,學習自然更加用功。 羅博士那的讀書感悟,他一篇篇交著,竟然已經厚厚一摞。 羅博士讓他自己裝訂好,等到年底,重新溫習自己寫的感悟,看看能不能有新的想法。 房老夫子則開始讓他著筆練習畫畫的基本技法。 這跟之前的線條又有些區別,像是更進一步,把之前粗獷的線條更細致。 如今就跟書法有所區分。 首先是筆法,這點紀元已經掌握。 點,勾,染,挑,掃等等,算是基礎用筆。 接著是用墨。 之前說山水畫,用墨極為講究。 用墨也在用水,水跟墨的調和是畫畫的重點。 或濃或淡或清或濁,都有講究。 而用墨又很難教,這更近乎一種感覺,一幅畫的好壞,墨調的好壞,占了很大比重。 什么樣的畫面,用什么樣的墨,也是極深的學問。 單著一點,就夠很多人學一輩子。 用色著色,加上筆法的運用。 只能讓畫者漸漸領悟。 房老夫子道:“同你說了那么多,也不是讓你怕?!?/br> “無論道理有多深,跟練字一樣,先練再說?!?/br> 紙上得來終覺淺,得知此事要躬行。 房老夫子的教學方法跟其他夫子有些不同。 傳統的學法,是不講方法,多講“功夫在畫外”。 這個畫外,指的便是其他文人雅客的玩意兒,文化哲學歷史,以及音樂篆刻等等。 讓學生先感受其意境,方能下筆如有神。 房老夫子的方法卻是一定要實地觀察。 從一草一木開始,從一花一石開始。 紀元聽著,這倒像是他那個時代的西方學院派。 重分析,重系統。 寫意的山水誰都想學,可不到那種境界,很難有所成就。 房老夫子親自走遍大好山河,是在具體的環境下練習的畫技。 說完特點,房老夫子取出一幅臨摹的《溪山行旅圖》出來,這是典型的宋代北派山石畫。 山石的特色很有北派的感覺,山石陽剛峭拔,在畫里也有體現。 紀元看著,便想到安紀村后面的山,確實有這種感覺。 不僅如此,上輩子爬過的許多北方山脈,以及電視里看的巍峨高山,都在腦子里具象化了。 就像南派的畫作拿出來,他也能想到江南山石的低緩秀麗。 又看完幾幅不同派系的畫,房老夫子卻不讓他去練,而是拿出一張松柏圖。 北方多有松柏樟榆楊柳竹,這畫上的便是松竹。 房老夫子開口道:“樹有常態,石無常形,先從樹木開始練習?!?/br> 說著,指著尊經閣里的竹子:“去畫它?!?/br> 畫竹子。 觀察竹子的形狀,看清它的特點,摸清竹葉不同時間的不同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