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1章
而按權力的金字塔構造,這些服務于大富商,大貴族的中底層富豪投了,那些失去向下觸手的勛貴們也只能在那兒叫喚幾句,壓根不能阻止將其徹底架空的皇帝。 而跟收買中底層的富豪相比,補貼給學子們的錢真的算是灑灑水啦! 為此,少府令石奮還深有感觸道:“讀書人可真便宜??!” 不知為何,劉瑞覺得這話有種莫名其妙的熟悉感。 嘶……感覺他是在罵人。 但又說不出哪里不對。 因為看陽陵縣的補貼支出,貼給學生的錢還不及批給民眾貸款的一半,也就花了兩萬五千來金。 剛好夠皇帝辦次大型典禮。 這么看來……補貼給學子們的可要物超所值的多。 陽陵賺錢陽陵花。 即便是能帶出關中,也會被沿路的郡縣一一吞掉。哪像一些毫無用處的大典儀式,除了讓底下的狂吃回扣便是瘋狂折騰花錢的皇帝。 簡直就是冤大頭的典例。 “東八里那兒沒收的宅邸修改的怎么樣了?”如果不是郅都他們下手夠狠,劉瑞哪知陽陵縣內已經養出西漢版的炒房集團與二房東們:“難怪那些滯留在長安的外地人把自己賣了也付不清長安的賃居(租金)?!?/br> 劉瑞翻著郅都送上的調查文書,姿態隨意的完全不像一國之君:“長安八里的真正地價比明面地價貴了十倍不止。而黔首想在長安處落腳,每月花在賃居上的錢就高達五百?!?/br> 這是什么概念? 長安作為大漢的政治中心與經濟中心,私傭的收入最多也就每月八百。按照一對夫婦有三個孩子來算,家中的勞動力最多時,減去一個服役的人,每月也就3200錢。 這個收入咋一看挺多的,但是刨去個人稅與一家人的支出,也就做到收支平衡. ps,這還是在全家都是勞動人口,不考慮收入差異與天災人禍的理想狀態下所能得到的最大的收益。 真要參考一丟丟的現實,能做到收支平衡都是黔首拿命在拼。 長安八里尚且如此,其它地方就更不必說了。 “朕沒記錯的話,潛邸之臣里好像只有文黨張湯與汲黯在長安有宅,余者都是直接住在官府里?”想收富人的房產稅又擔心是由黔首買單的劉瑞突然想起他的肱骨們也沒幾個定居長安。 文黨是靠劉瑞偏心。 張湯是靠老婆的嫁妝。 至于汲黯……他家七代都是公卿,所以給汲黯分了一間宅邸。 除此外,顏異是租了袁盎的宅子。 趙綰與王臧則是靠著老師的名聲借助在沒有做官的師兄家里,并且正為如何買下或租下長安八里的宅子而發了愁。 沒辦法。 他們的自尊心不許他們一直借住別人的宅子。而且就前程來看,借住一事容易在官場上落人口實,導致皇帝不敢,也不能重用他們。 李三作為未央宮的宦官令,皇帝還是普通皇子時就跟隨一旁的中大人自然攢了不少家底??杉幢闳绱?,他為養子購入長安八里的宅邸是也差點花光多年的積蓄,最后還是劉瑞出手補助了些才勉強拿下中等段位的普通宅邸。 對此,他一宦官居然對天之驕子的朝廷重臣們產生同病相憐之感:“回陛下,潛邸的幾位大人們確實是在奉民落戶,不過因為太學府的緣故,也有人想搬去陽陵?!?/br> “搬去陽陵?”劉瑞差點笑出聲來:“不出一年,陽陵就是小長安?!?/br> 別的不說,動作快的勛貴富商們已經跟著少府的腳步開始抬起陽陵縣的地價。 這可是西漢的海淀區 大學城??! 學區房什么的,只要是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就抵擋不了?,F在下場的已經不是慢了兩拍的程度,而是湯渣滓都趕不上??! “說起來,朕的兩個好jiejie與姑母也在詢問能否搶到陽陵縣的宅子?!睂㈥柫昕h的開發工程轉包出去的劉瑞近日沒少接見以前不太熟的兩個jiejie。 不同于自小養在薄太后膝下的信鄉長公主,已故的王美人所生的平陽長公主(原為信鄉長公主)與南宮長公主(沁水長公主)自小便與劉瑞不親,甚至帶了絲難以掩飾的敵意。 不過想想也是。 劉啟的庶子庶女們七歲前與生母同住,七歲后便搬進長樂宮后的偏殿里。 而劉瑞作為太子則在長樂宮旁的北宮里建立班底。 按照長安漢宮的布局,劉瑞在當太子時最常走的就是北宮門與落門,而長樂宮里的其他皇子想去未央宮就得走武庫后的另一宮道。 由此可見西漢的太子與普通皇子的地位差有多明顯。 北宮靠近未央宮,武庫,以及尚冠里,幾乎是名正言順地讓太子與朝臣多多接觸。 與之相比,從長樂宮后的諸殿前往東九市與西四市還要穿過小半個宮殿。因此除了家宴盛會,劉瑞也很難見到長樂宮里的兄弟姐妹,自然沒有產生多少同袍之情。所以在宣室殿這兒,皇親國戚的優先級為陛下的長輩>信鄉長公主>魯王劉越,趙王劉寄>臨江王劉榮>河間王劉德與江都王劉非>其他人。 不巧的是,平陽長公主與南宮公主就在這其他人之列。 “平陽長公主??!”除去已經化成白骨的王娡外,劉瑞對平陽長公主的最大印象就是漢武帝的金卡池與削弱版的館陶大長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