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雖然沒人看得起陶青,但是因為丞相一職的特殊性在那兒,所以由他第二個勸道:“漢室未有九世之亂,五世之禍,可自諸呂之亂,小宗繼大宗后,藩王躁動,天下難安。追根溯源還是因為法統不穩,皇權交替難以服眾?!?/br> 因為涉及漢代的前兩任皇帝,所以陶青沒有說得太明白,但大家都懂文景兩帝的藩王之亂還是因為小宗入大宗的程序難以服眾,最后鬧得兵戈相見。 對比后世的靖難之役,嘉靖的大禮議事件,文帝在繼位程序上有兩大bug——第一,他雖是以劉邦在世的諸子里的最年長的藩王之身繼承大統,但是因為齊王劉肥與淮南王劉長都被高后收養,所以在正統性上,文帝比不過已故的大兄和活著的幼弟。第二,他是由誅呂的功臣們推舉為帝的,所以在外人眼里,他身上的君權光環比被明武宗指定為繼承人的嘉靖更弱。這也導致在文帝登基后,以周勃為首的老臣們仗著擁立之功敢給他甩臉子,并且從關系較近的齊王到關系較遠的吳王都不大看得起關中的皇帝。 小宗入大宗者若不能在法統上壓制旁族,那就得像朱棣般用拳頭打服他們。 劉啟算是漢室里比較能生的皇帝,并且因為東漢和蜀漢的緣故,后世戲稱劉啟是為國生子。但這也對現在的劉瑞,以及史上年近三十才有一子的漢武帝帶來難以想象的壓力。 歷史上的淮南王劉安之所以那么跳就是因為漢武帝在登基后的十余年里都沒兒子,而以田蚡為首的漢武帝的母舅與劉啟諸子的關系不能說是十分融洽,但也稱得上雙方銘記對方的大缺大德。 劉瑞好歹是薄皇后所出,所以那些妃嬪庶兄們再不服氣也只能說“時也,命也”。 可歷史上的漢武帝不同。 劉啟的那出皇太弟與廢太子的好戲雖然鎮住了一票兒子,但不能讓他們為此心服口服,所以在劉據出生的前十年里,不僅是漢武帝,宮里王太后與宮外的王田兩家也非常著急。畢竟劉啟生的夠多,不僅有河間王劉德這樣文采出眾的庶子,更是有江都王劉非這樣略有戰功,娘家還有軍方背景的強大皇子。 一旦漢武帝不得不考慮小宗入大宗的問題,那么參考文帝繼統的權力洗牌,不僅是皇帝的外戚,就連皇帝一手提拔的關中系臣子也會被后嗣之君從藩國帶來的臣子所取代。 當然,那時的田蚡也曾想過讓王兒姁的兒子繼承大統,但是因為王兒姁的兒子們排位太后,縱使與漢武帝的血緣關系夠近也不能讓排名靠前的藩王,以及維護宗族禮法的老臣們心服口服。 因此田蚡勾搭淮南王的cao作聽起來很迷,但是在皇帝無子的情況下的確稱得上無奈之舉。 反觀劉瑞,那真是比無子的漢武帝還要復雜——第一,先帝的庶長子劉榮沒被逼死,所以在小宗入大宗的議題上,已被過繼得劉榮算不算第一梯隊的候選人?河間王劉德是不是先帝的庶長子;第二,薄太后和曾經的高后一樣收養了比較年幼的皇子,所以他們在繼承權上到底算嫡子還是庶子? 在場的老臣們光是想想文帝繼統的波折就頭皮發麻。 更煩的是,威脅到文帝繼承權的僅有四人,而今上的兄弟似乎有點太多了…… 所以說,枝繁葉茂也不見得是件好事。 劉瑞瞧著苦苦相勸的老臣,表情也是掙扎不已:“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br> 這是《孝經》里孔子與曾子的經典對話。 下座的衛綰表情一動,可思及文帝繼統的背后故事,他又不能坐看天下因此大亂。 一想到這兒,不僅是衛綰,在場的儒系官員都十分掙扎地嘆了口氣。 小忠與大忠,他們還是分得清的。 “朕為君父,其言行舉止為天下人所效?!眲⑷鹗莻€立志體面的白蓮花,所以不想與人把柄,尤其是跟政治正確有關的大把柄。 ps,王莽就是以孝起家,最后得了在世周公的名號而順利篡漢。 雖然劉啟已經搞定困擾漢室三代之久的藩王問題,可是劉瑞并未因此高枕無憂,而是有些神經質地害怕自己做的不好,難及那位打出威名的漢武帝。 “漢以孝治國,朕若因此背棄祖宗,又以何顏面治理天下?!?/br> “陛下此言差矣?!庇反蠓蜿隋e是最不希望劉瑞無嗣,過繼小宗的人。還是參考文帝繼統后對藩王的一系列安撫,如若擇宗室之子過繼,那新君必會加封兄弟,安撫叔伯。那樣一來,他們的藩不白削了?十幾年的成果都打了水漂??! “依臣所見,孝期是自長輩去后開始算矣,故陛下應在孝文太后下葬后重新守孝,而非在先帝的孝期上再加三年?!?/br> 晁錯的話立刻得到不少人的應和,紛紛表示言之有理,孝期就該這么算。 排在后頭的顏異覺得這么做有不敬先人之嫌,剛想出列說些什么,結果卻被一向敬重的文黨給拉了回來。 “文公這是何意?”顏異有些惱怒道。 “吾知顏公出身儒家正統,視忠孝為立身之本,所以在此提醒一句?!币驗樯婕案嗜獙m的太皇太后,所以文黨不能說得太明白:“如若陛下要為先帝和孝文太后守孝三年,那太皇太后和薄太后是否跟隨?” 先秦留下的風氣雖未強制婦女為丈夫守孝,但是劉啟畢竟不是一般人,所以薄太后至少得把27天的國喪面子做足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