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0章
就算養心殿后殿宮女體寒的事情爆出來,對她也是利大于弊,能多得一點弘歷的憐惜。 至于皇后、舒妃,兩人更是受害者。 反而是容貴妃,流言蜚語之下,有可能會被人覺得是兇手。 但那也只是流言蜚語,不是真憑實據,傷不了容貴妃分毫。 總的來說,這件事,就好像是一個禮花一般,看上去很大,聽著也十分響亮,實際上沒什么傷亡。 到了這一步,查不下去了。 也沒必要再查了。 不過事關自己的臉面和孝賢皇后的臉面,弘歷并未公布真相。 別說現在孝賢皇后死了,就是孝賢皇后沒死,弘歷也不會公布真相。 因為從某種程度上講,孝賢皇后能插手到養心殿后殿去,被人知道了,一方面大家是會覺得孝賢皇后惡毒,另外一方面大家也會覺得弘歷無能。 連自己的地盤都管不好。 不是無能是什么? 作為一個皇帝,萬萬不能給人這么一個印象。 因為那會讓不少野心勃勃的人內心的種子發芽。 除此之外了,弘歷后宮有這么惡毒的女人,還得寵了,也會讓人覺得弘歷的眼光不行,是個昏君。 因此這事萬萬不能把真相透露出去。 這事誰背了鍋? 庶人金氏唄! 以金家之前的勢力,做出毒書的事情來,簡直輕而易舉。 而且庶人金氏現在已經是惡毒的代名詞了,再惡毒一些也無妨。 一個后妃惡毒,可以說是她自己的問題。但兩個三個嬪妃都惡毒,那就是弘歷眼光和管理的問題了。 弘歷公布的真相,有些人信了,但也有些人不信。 黃令曼就是那個不信的。 皇后、舒妃也都是不信的。 只是三人的不信是有區別的。 黃令曼純粹就是下意識的不信這是庶人金氏干的,沒什么理由,也沒什么證據,就是心里覺得不是她。 不過從理智上講,黃令曼也推理不出來幕后黑手到底是誰。 舒妃是覺得皇上包庇怡嬪。 都讓人監視陳太醫了,舒妃自然是知道毒書之事是誰干的。 皇后不信這事,那是因為整個這事就是她編導的。 一如弘歷所想的那樣,皇后才是最先發現《詩經》《花間集》有問題的那個人。 早在孝賢皇后沒死時候,皇后就發現了這兩本毒書。 因為她是真翻開讀過。 最初皇后還以為是孝賢皇后干的了,查了好幾年,一直到查到了儲秀宮也有毒書后,皇后才知道不是孝賢皇后做的。 第297章 心里爽呀 皇后在發現《詩經》和《花間集》有問題的時候,也是犯了主觀主義。 與其說,皇后覺得是孝賢皇后干的這事。 還不如說,皇后希望孝賢皇后干了這事! 那樣就可以將孝賢皇后的形象全面抹黑,讓她變成了一個壞人。 對方一個壞人,自然可以不用考慮道德問題,可以無所不用其極的對付對方。 壞人無論死得有多慘,也沒有人同情。 不是嗎? 也就是因為犯了這個主觀主義。 之后幾年的調查,皇后這邊一直都沒有什么結果。 但等孝賢皇后去世后,皇后也有些心驚,怎么孝賢皇后死的那么讓人意想不到呢? 隨后皇后突然想到了這兩本書,在自己成為后宮之主后,讓人偷偷潛入儲秀宮書房,查看那兩本書。 知道那之后,皇后才知道自己想錯了,毒書之事不是孝賢皇后干的,相反孝賢皇后反而有可能死于這個。 之所以是有可能,那是因為孝賢皇后都下葬了,以前伺候她的奴才,都被放出宮,接受富察家的榮養。 雖然這些人還在,能問孝賢皇后是不是很愛看這兩本書,但顯然這不是皇后的勢力能辦到的事情。 之后皇后重新調查了這事,發現了柏家的存在。 當時,皇后還不敢確定,甚至于不敢想象,會是怡嬪下的手。 但當時能接觸到那東西,又和后妃有關的人,只有柏家兄弟。 直到這個時候,皇后才正視了那些低位分的嬪妃,給對方一個機會,對方真的敢弒后。 隨后皇后也大致猜到了怡嬪的想法,怡嬪敢對孝賢皇后做出這種事情來,無外乎是恨透了孝賢皇后,而能讓怡嬪恨透的原因,無外乎就是子嗣、恩寵。 以怡嬪的經歷來看,最后可能就是子嗣問題。 想到子嗣,真的是:不認真算不清楚,一認真算,就能很清楚的發現孝賢皇后的那些小心思。 孝賢皇后當時都對養心殿后殿的那些宮女下手了,能不對她和舒妃下手嗎? 皇后覺得不可能,孝賢皇后肯定對自己和舒妃下手了,這才導致自己和舒妃一直沒有喜訊爆出。 這也是皇后對祥貴人和如貴人下手的時候,心里自嘲,自己活成了自己最討厭的人的模樣。 至于自己這里的毒書,皇后也不管怡嬪到底是誤傷,還是也想把自己也帶走,反正她要怡嬪去死。 其實皇后并不知道舒妃那里有毒書,還是這一次皇上搜宮后,在舒妃那里發現了毒書,皇后才知道的。 至于麗嬪那里。 是皇后的心腹無意中發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