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1章
皇后在太醫院收買了兩個太醫,一個是明面上的葉太醫,還有一個是暗地里的吳太醫,正巧吳太醫就是平日來景仁宮給麗嬪和怡嬪請平安脈的太醫之一。 也就是因為在太醫院有人,而且吳太醫還是給麗嬪、怡嬪請平安脈的太醫之一,所以能看見怡嬪以前的病歷,從而發現了陳太醫。 隨后皇后便布下了這個局。 這事的經過和結果是雷聲大雨點兒小,皇后不清楚嗎? 不! 皇后很清楚。 孝賢皇后人都死了,就算挖出來她的罪證,除非是富察家要造反的,不然皇上肯定會壓下去。 這事無關感情,純粹是皇上為了自己的臉面著想。 那為什么皇后還要干這事? 有兩個半目的。 第一個目的,也非常的主觀和感情化。 就是為了惡心皇上,惡心孝賢皇后。 皇后當年在行皇貴妃冊封典禮的時候,可是被惡心得不行。 雖說這一切都是皇上為了大局著想。 可誰讓皇后就是那個被惡心的當事人了。 為了大局,皇后忍了,可不代表她心里沒有一點抱怨和恨。 皇后把這事捅出來,就是為了惡心皇上,讓皇上心里那個賢德的孝賢皇后變成惡毒女人。 這個目的,于皇后來說,其實沒什么實質性的好處。 皇上惡心厭惡了孝賢皇后,也不一定要對她這個皇后好。 但,心里爽呀! 做人,就是要讓自己開心。 第二個目的,算是皇后在孝賢皇后這事里學習到的經驗教訓。 孝賢皇后對養心殿后殿的宮女動手,按理說應該是手到擒來,做得天衣無縫。 可即便是如此,還是被怡嬪發現,而且被怡嬪反殺了。 這讓皇后不由得想到了祥貴人和如貴人。 萬一對方知道自己對其動了手腳了? 肯定會報復自己呀! 于是皇后把這事捅了出去,把自己也包裝成“受害者”,包裝成她也沒什么本事,也被人算計到了的形象。 那樣就算日后祥貴人和如貴人查到一些蛛絲馬跡,也不會篤定那事是自己干的。 因為有理由對她們動手的人,不少。 容貴妃、純妃,還有忻嬪都是有可能的。 那樣,對方就不會一來就對自己下狠手。這一點點的時間差,有可能就是生與死的差別。 至于另外那半個目的,就是屬于,成了血賺,沒成也無關緊要。 那半個目的,皇后主要是針對后妃。 用毒書來給所有人提一個醒,有人敢害皇后。 看上去,這是皇后這個給自己找麻煩。 但事情不能這么看。 這事一出,主要是這事是擺在明面上的,那么皇上哪怕就是為了自己的臉面,也肯定會加強戒備。 皇后之后對后妃,嚴厲一些,或者是時不時來個搜宮,皇上也不會多想什么。 如此,就能讓后妃有所忌憚,不會真把屠刀對準自己。 至于舒妃為什么知道毒書是怡嬪干的。 自然是皇后透露給她的。 皇后捅出這事來,其目的之一就是為了敗壞皇上心里孝賢皇后的印象。 作為才女的皇后自然考慮得比旁人要多。 萬一,萬一孝賢皇后是皇上的真愛怎么辦? 如果真是,那么皇上就不會相信孝賢皇后是個壞蛋這事,反而是會想這肯定是有人誣陷孝賢皇后。 雖然理智告訴皇后,這事發生的幾率極小。 但也不是不可能。 歷史上的趙飛燕和趙合德,雖然許皇后不是被她們兩人搞廢的,但這兩人可是慫恿了漢成帝害死自己的親生兒子,以至于漢成帝絕嗣。 也就是考慮到這一點,皇后并沒有自己上的想法,她準備找一個替死鬼,這個替死鬼就是舒妃和納蘭家。 另外,皇后不是把事情全部告訴舒妃和納蘭家后,等著他們行動,主動權在對方手上。 皇后是把事情都捅出去后,再讓人告訴了舒妃和納蘭家,陳太醫和怡嬪的事。 這樣就算舒妃和納蘭家,想要以此作為籌碼,從富察家那里換取東西,也不可能了。 至于舒妃和納蘭家因此會有什么反應,皇后不清楚,但只要舒妃和納蘭家有半點反應,皇后的目的就達到了。 顯然,以智謀著稱的納蘭家,果然有了動作。 如此不就襯著,在這事上,沒有奇奇怪怪動作的自己和娘家,沒問題嘛。 皇后的心態很穩,因為無論是毒書還是養心殿后殿宮女體寒的事情,都不是她干的,她半夜能睡得安穩,自然不會露出什么來被人發現。 *** 弘歷雖然把黑鍋扣在了庶人金氏和金家的頭上,但也清洗了皇宮和內務府不少人。 至于陳太醫。 雖然他引發了毒書事件,還讓弘歷丟了臉。 但到底毒書事件不是他做的。 所以弘歷以“偷盜”的罪名,將陳太醫仗著二十大板,然后趕出了太醫院。 對了。 說到偷盜。 還有一件事。 之前弘歷不是讓人搜宮嘛。 除了在儲秀宮、皇后和舒妃那里找到了毒書,還發現了一件“小事”。 什么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