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6章
而《安卡》的原著,則是兩線并行,除了安娜的追逐自由與愛情,與陳腐的貴族禮儀舊規的抗爭線,還有一條列文在農村面臨危機而進行的改革與探索線。 安娜想要自由,卻困于上層貴族社會的小天地,列文同情飽受苦難的平民,但卻無法完全拜托貴族的階層和傲慢,小說是當時整個社會的寫照,字里行間都充斥著兩個字——矛盾。 池驚瀾將《安娜·卡列尼娜》的音樂劇和原著都翻來覆去看了許多遍,這一次冬奧會第一場團體賽短節目的《安卡》主題便也自動浮出了水面。 矛盾帶來思考,思考讓人們作出改變,于是為了打破舊制度,人們開始反抗與抗爭。 抗爭才是永遠屬于人類的史詩,而不是沉默與縱容。 之前池驚瀾為了刺激小朋友們說的要登上領獎臺的話可從來不是隨便說說的,他一開始就是這么打算的。 華國的花樣滑冰沉寂太久了,更有之前的花滑圈動蕩事件可以說震驚了其他一眾國家。 變革是一定要進行的,挑在當時那個時間,也是眾多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更是為了保證這一次冬奧會至少不會有內患。 對于華國的花滑內部來說,毒瘤被清掃,結局無疑是成功的,但不可否認,那一次動蕩讓國外看了不少熱鬧,華國體壇在國際上的評價的確受到了影響,外網對于華國花滑唱衰的言論更是甚囂塵上。 池驚瀾從不會去在乎那些看戲的觀眾們對于他個人的評判,但若是這些人不知死活地評判到他身后的國家,那他可忍不了。 沒有一個國家可以拍著胸脯說自家體壇沒有一點黑暗,池驚瀾幾十年前在國外闖蕩的幾年就已經見識過太多,可以用資本解決一切問題的國家,各個行業中的藏污納垢永遠只會比華國更多。 至少華國還有勇氣做出改變,總比沉默著縱容腐爛好,他們沒有這個資格嘲笑。 這些人的姿態和嘴臉,和《安娜·卡列尼娜》中那些腐朽卻仍自認為高人一等的貴族們有什么區別呢? 當人們選擇反抗的時候,可以選擇沉默,也可以選擇袖手旁觀,但嘲笑與落井下石,永遠是最可笑卻沒品的行為。 因為這只會把人推向更深的深淵,他們不是最直接的兇手,卻都在暗中無聲地伸出了推波助瀾的大手。 安娜·卡列尼娜為了愛情與自由反抗封建禮制和貴族階層,何嘗不是一種對新社會新生活的改革與探索呢? 不管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他人,他們都走在同一條路上,一條改革和探索的路上。 她追逐的從來不只是單純的愛情,更是一個自由的,人人皆可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的社會。 毫無疑問,安娜·卡列尼娜是一個覺醒的,意志堅定的女性,但她最后卻仍然落得了一個臥軌的悲劇下場,不正是因為當時社會隨波逐流,固守階級的人太多,無形的推手終是將她推向了深淵。 她是為了自由反抗,而之前的他們,不也是為了自由與公平反抗嗎。 反抗永遠值得歌頌,無人可以嘲笑。 之前的他們跨越了幾十年的漫長時光,終于打敗了那些腐朽卻又積攢了多年的黑暗,迎來了勝利的曙光。 所以這一次,池驚瀾也想給故事中的安娜·卡列尼娜一個她所希望的結局。 此刻在冰場上馳騁的少年,已經不僅僅是故事中的安娜·卡列尼娜了,更是代表著新生的華國花樣滑冰的內核——永遠不屈,且不可小覷。 不知何時,冰場上的少年扯開了領口最上方的紐扣,莊重與束縛感被破壞殆盡,甚至流露出了一絲狂放不羈。 音樂不曾平緩,反而越發激昂。 結束了3a的少年沒有馬上去準備下一個跳躍,反而合著音樂在冰面上跳起了一個人的交際舞。 安娜·卡列尼娜放棄平靜的生活與沃倫斯基私奔,真的只是為了追逐愛情嗎? 池驚瀾認為不是的。 囿于自身所處的環境和貴族社會對女性的桎梏,安娜·卡列尼娜的世界太單純簡單了,以至于除了愛情,她找不到其他方向和目標來追逐她想要的自由。 可是寄托于他人的自由就像無根之浮萍,那點羈絆太容易斷裂。 其實一個人也可以過得很好,安娜·卡列尼娜沒有做錯什么,只是環境對她太苛責,只是她所托非人。 所以池驚瀾才更想要告訴這個女孩,只有自己立住了,人才能更加不畏懼外界的風雨。 同樣,也是想要分享一份力量給所有看到他這一場短節目的冰迷們。 ——人生路上總會遇到形形色色的困難,無法避免,苦難不值得提倡,但池驚瀾希望每個人都不會去畏懼他們,能夠擁有勇氣反抗,然后去戰勝他們。 就像此刻少年在冰面上的舞蹈,人們仿佛看到了一個盛大的宴會廳中,在舞池中央獨自起舞,卻比周遭所有人都更加散發著璀璨光芒的舞者。 交際舞不需要兩個人,即便只有一個人,也能夠足夠出色。 當然,這并不是說人只能時時刻刻都只靠自己,也不是說遇到困難不能求助,但互幫互助并非依附關系,只有當自身立得住的時候,互幫互助才能發揮出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立得住,指的是心態上立得住,而不是指物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