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5章
最后,少年放下一只手,另一只手高高舉過頭頂,指向天際,結束了他的第一個跳躍。 也用這樣不屈且昂揚的姿態,讓所有人都看懂了他無聲的回答。 ——是的,當然。 安娜·卡列尼娜當然愿意為了愛情放棄所擁有的富貴與安寧。 更會為了自由付出一切代價,包括名聲,甚至生命。 因為。 不自由,毋寧死。 第二百二十二章-冬奧(七) 毋庸置疑, 池驚瀾就是擁有能抓住所有人眼球的能力。 在如今花滑越來越重視各種難度跳躍和動作技術分的當下,池驚瀾這種在給跳躍加上難度進入難度滑出,還完美切入節目表演內容的行為, 在許多人看來甚至可以稱得上是吃力不討好。 但池驚瀾自始至終都認為, 花樣滑冰作為一項融合了藝術,觀賞性十足的運動, 絕不能單純的為了難度跳躍和技術, 去犧牲節目表演的內容性和連貫性。 只有跳躍和難度動作, 沒有其他銜接, 前搖嚴重的一個節目, 那太難看了, 不是嗎? 無論有些人再怎么說著吃力不討好,也無人可以否認池驚瀾這一個開場是多么驚艷漂亮。 前面上場的幾位其他國家的男單選手其實發揮得也都不錯, 但碰上池驚瀾這個開場,甚至都不需要看池驚瀾后面的發揮,就已經是降維打擊了。 有些人嘴上說著討嫌的話, 說到底, 只是他們能力不足而已。 池驚瀾永遠不會在乎這些無謂的評價。 他無法保證花樣滑冰的未來會如何, 但他能做的, 就是保證自己站在冰場上的時候, 花樣滑冰這項運動依然是他所期待且熱愛的模樣。 在這短短的二分四十秒里, 在觀眾們看到的驚艷的表演和完美的跳躍之下, 是池驚瀾一次又一次對每一個細節的打磨。 就連這一次的考斯藤,池驚瀾也又做了一些小小的改變——更加板正的領口和衣袖,疊著的層數增多的衣擺細紗, 都比起上一次在俄羅斯大獎賽的時候的那件考斯藤要顯地更加刻板、莊重。 連顏色也要更深一點。 如果說上一次的正紅色凸顯的是活力與力量,那么這一次顏色更深, 猶如血液干涸之后的深紅,彰顯的就是高貴與深沉。 當然,這只是開場時這件考斯藤的意義,池驚瀾的用心自然不止于此,不過更多的,就需要冰迷們靜心看下去親自體會了。 看池驚瀾的比賽一路過來的華國冰迷們都知道池驚瀾不喜歡一成不變的節目,在比賽開始前國內的論壇就討論得熱火朝天,作出過不少猜測。 但,不意外的,池驚瀾再一次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池驚瀾上場的時候,他們看到池驚瀾與上一次不同的考斯藤,還以為池驚瀾這次的《安卡》會主要體現安娜·卡列尼娜前期被束縛,掙扎的時期。 畢竟那板正的考斯藤看上去便充滿了禮教的枷鎖和束縛,與《安娜·卡列尼娜》故事最開始的時候,那個靈魂被迫束之高閣,被禮儀、規矩壓得喘不過氣,活得就像一個精致人偶的女主人公,帶給人的感受簡直如出一轍。 可當冰場上張揚的紅色身影凌空恣意綻放的時候,當那泛著冷芒的冰刀銳利得就像要將屏幕劃破的時候,當少年以絕對決絕的姿態抬頭伸手指向天空的時候,人們便知曉,他們再次猜錯了。 那繁雜的衣袖被少年自身高速滑行帶起的烈烈的風吹開,那層層疊起的厚重細紗因旋轉而完全綻放,這身考斯藤精致而莊嚴刻板的束縛感便如同落入了巨石的平靜湖面一般,枷鎖瞬間四分五裂,困不住的自由靈魂透體而出。 池驚瀾永遠不會囿于陳規,他永遠會帶來新意,也帶來驚喜。 在他的演繹之下,就連一件考斯藤,都好似長出了血rou。 這一條更加莊重刻板的考斯藤,從一開始,池驚瀾便是沖著打破那些無用且糟粕的規矩而選擇了這個設計的。 了解《安娜·卡列尼娜》這個作品的都知道,故事中最開始的安娜·卡列尼娜,就是一個傳統的貴族社會下,被各種禮儀和規矩完全“馴化”了的精致人偶。 她有著精致的皮囊,以及空洞的靈魂,就像少年還未動起來時的考斯藤,是一件只能依附于他人身上的精致衣裳。 池驚瀾的奇思妙想就在這里,不用去太多的描述,他用一件靜態的考斯藤,便生動地刻畫出了安娜·卡列尼娜的早期形象,然后用動態的動作,一開場便打破了那些枷鎖和束縛。 不在沉默中消亡,就在沉默中爆發,安娜·卡列尼娜在壓抑中靈魂覺醒,追逐愛情與自由的形象在一開場,便被池驚瀾生動形象地奠定了基調。 ——通過一個完美的阿克塞爾三周半。 一個放眼如今整個滑壇,可能也只有池驚瀾能夠將如此難度之高的技術動作完美融入表演的3a。 正因為原本的裝飾太過莊嚴穩重,巨大的反差才更顯得安娜·卡列尼娜打破陳規,突破束縛的舉動足夠震撼。 在池驚瀾看來,被壓抑和束縛的迷茫時期并不需要太多的描述,但是追逐自由的覺醒與抗爭,永遠值得大書特書。 在上一次表演完安卡,且確頂了在團體賽上報的節目也是安卡之后,池驚瀾就一直在思考他該如何去改進這個節目。 《安娜·卡列尼娜》的音樂劇著重描寫的是安娜·卡列尼娜沖破束縛,追逐愛情和自由的故事,雖然結局是女主人公臥軌的悲劇,但抗爭的過程卻永遠值得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