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書迷正在閱讀:發現自己是古耽文的炮灰女配后(NP)、穿為黑化男二的炮灰meimei、穿到古代轉行經營內衣店(H)、草粉gl、陽炎、非理性分析戀愛(原名fiction cold)、(稻荷崎)無望愛人、穿越廢土世界卻覺醒了18禁系統(npH)、末日:異災之端(骨科NP)、床上熱床下冷,霸總臥室出逃記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意即千里馬奮力一躍,終究跨不過十步之遙。此語有如驚雷,讓宋慈一下子想到了太學司業何太驥。他怕弄錯了名字,向道濟禪師問清楚了“何上騏”三個字是如何寫的。何太驥就是松溪人士,彌音與其來自一地,不僅同姓,名字中的“騏”與“驥”相合,正好是千里馬之名,莫非二人是本家兄弟?宋慈還想追問彌音的事,道濟禪師卻搖搖頭,他只是代彌音傳話,并不知道更多的事。宋慈又問起道隱禪師的身份來歷,問其度牒還在不在,得到的回答是不知其身份來歷,度牒也已毀于一年前的那場大火。宋慈早已猜到會是這樣,死于大火的僧人,度牒自然也跟著燒毀了,只有逃出來的僧人,度牒才有可能被帶出火海。 “老和尚難得清閑一日,樂得游山看水,便不與宋提刑多言了?!钡罎U師笑了起來,步出僧廬,“愁苦算得一日,歡樂也算一日,何不慣看世事,多笑度此一日?”大笑聲中,悠哉去了。 宋慈聽得此言,不知為何,想起居簡和尚曾提到,德輝禪師病重的那段時日,道濟禪師曾去看望過一次,當時道濟禪師在病榻前嬉笑如常,實在令人費解。他忽有所悟,人之將死,皆盼安心而去,送別之時,比起啼天哭地,萬事付與一笑,或許更能讓逝者無牽無掛,安然離去吧。 雖有此悟,可宋慈無法做到像道濟禪師那般看慣世事,更做不到多笑度這一日。他的思緒回到了彌音身上。彌音與何太驥在身高和身形上都很相仿,長相卻是一點也不像,但這世上長相各異的兄弟并不少見。倘若彌音與何太驥真是兄弟關系,一些長久困擾他的疑惑便能解開了。彌音與巫易并無深交,卻仍然選擇沖進火海去救巫易,那是因為彌音知道巫易是何太驥的好友,而何太驥逢年過節跟著楊菱去凈慈報恩寺,也能解釋得通了。此前據真德秀所述,何太驥之所以去凈慈報恩寺,是為了跟隨楊菱的轎子,在楊菱抵達寺院下轎時,能遠遠地看上一眼??珊翁K明知巫易沒死,明知楊菱是去凈慈報恩寺約會巫易,他身為巫易的好友,卻還要跟著去看楊菱,難道就這么沒有自知之明?宋慈相信何太驥對楊菱是有愛慕之意的,可何太驥去凈慈報恩寺應該不是為了楊菱,甚至也不是為了巫易,而是為了彌音,只是怕常去凈慈報恩寺惹人起疑,這才對外說是去看楊菱,真德秀為人誠摯,倒是信以為真了。 宋慈就這般思緒如潮,在僧廬里站了好久,直到韓絮連叫數聲“宋公子”,他才回過神來。 彌音留下了所謂的交代,既然明言自己是松溪人,那就不可能再回松溪去,此一走,定已離開臨安,遠避他方,再無可尋。臨安乃大宋行在,大路小道四通八達,今日若不追回彌音,等他走得更遠了,那就更不可能追回來了。好在劉克莊第一時間趕去尋人了,眼下只盼劉克莊能帶來好消息。宋慈這樣想著,與韓絮、辛鐵柱離寺下山,在西湖岸邊等著劉克莊回來。 過了好長時間,直到天色漸昏,劉克莊終于乘車趕了回來。他去最近的幾家車馬行打聽過了,今日沒有和尚雇用過車馬,彌音極可能是徒步離開的。于是他在車馬行雇了不少人馬,沿著離開臨安的各條道路,去追尋彌音的行蹤。這些人騎馬而去,沿路不斷尋人打聽,卻沒人見過這樣一個背著包袱的和尚,最后只能一無所獲地回來向劉克莊復命。劉克莊沒能追回彌音,失望地嘆了口氣,道:“有錢能使鬼推磨,今日這磨卻沒能推得動,讓你們白等了這么久?!?/br> 宋慈拍了拍劉克莊的肩膀,道:“這可不是白等。上元佳節,進出臨安之人眾多,沿途不乏商客、游人、腳夫,還有不少賣茶水吃食的浮鋪。既然各條路上都沒人見過背著包袱的僧人,那要么是彌音喬裝打扮了,要么是他就還沒離開臨安?!?/br> 劉克莊道:“彌音若沒離開臨安,又不在凈慈寺,那他會去何處?” 宋慈不禁想起了那句“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這話出自荀子的《勸學》,它還有后半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意思是劣馬雖然走得慢,可連走十天也能到達很遠的地方。他搖了搖頭,雖然不知彌音會去何處,但他感覺彌音的身上藏了很多事,能在凈慈報恩寺藏身這么久,應該是有原因的,只怕不會這么輕易離開臨安。他打算回太學去,找真德秀再問一問何太驥的事。 四人乘車回城,到太學時,已是入夜后的戌時。真德秀學識淵博,即便不授課時,也常有學子求教,他為了方便學子請教問題,哪怕是節假休沐,也經常待在太學,很晚才離開。宋慈回太學一打聽,得知真德秀的確在太學,但不在齋舍區,而是去了岳祠。 今日皇帝視學,特意駕臨了岳祠,有皇帝做表率,再沒哪個學官敢提岳祠的祭拜禁令,因此來祭拜岳飛的學子絡繹不絕,入夜之后仍是如此。真德秀也是來岳祠祭拜的,但他祭拜的不止岳飛,還有曾經的好友何太驥。他祭拜完后,想起瓊樓四友的往事,想起何太驥、巫易和李乾三人的糾葛,不禁唏噓感慨。他在這里待了好久,直到宋慈找來。 “老師,”宋慈開門見山道,“可否向你打聽一些何司業的事?” “太驥的案子,不是早就破了嗎?”真德秀不免驚訝。太學岳祠一案,早在月初便已告破,他還收殮了何太驥的尸體,并按照何太驥的遺愿,在凈慈報恩寺后山捐了塊地,將其安葬在了那里。沒想到十多天過去了,宋慈竟會突然來找他打聽何太驥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