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661節
朝-鮮使臣鄭津、李貴齡剛想站起來,三吾良亹先起身喊道:“天朝皇帝,外臣奏事?!?/br> 鄭津、李貴齡憤然看向三吾良亹,戲自己都搶過來了,你咋還搶臺詞? 三吾良亹才不管什么朝-鮮使臣,你家的李芳遠又沒死,等等說也死不了,我們家的中山王察度可是掛了的,我們來大明,首先是報喪,其次是恭賀大明,你們著急啥…… “外臣年前已奏稟天朝皇帝,中山王于去年十月薨,世子武寧派臣前來報喪。今日禮之后,臣將返回中山國,還請天朝皇帝,冊封世子武寧為中山王?!?/br> 三吾良亹走出來稟告,不敢忘記使命。 朱允炆是知道這么一回事的,禮部年前上奏過,只不過當初忙于救災,沒空搭理他們,現在人家要走了,冊封文書還是要給的,作為大明藩屬國,沒宗主國的冊封,那就不是真正的國王,武寧也不能一直掛著世子的名義治理中山國。 “此事朕已悉知,內閣與禮部做了準備,待使臣返回時,禮部將安排官員隨行前往中山國,祭奠察度國王,并冊封世子武寧為新的中山王?!?/br> 朱允炆寬慰了幾句。 三吾良亹連忙謝恩,再言道:“東南沿海得以太平,全懶大明水師,外臣代替中山國,謝過天朝皇帝,愿皇帝福壽綿長,愿大明永盛萬世?!?/br> 朱允炆淡然一笑,三吾良亹說出這樣的話是有原因的。 在大明開海禁之后,海上打家劫舍的并不是沒有,雖然沒有出現類似于陳祖義那樣的大型海賊團,但一兩艘船就敢搶劫的還是存在的,索性主要航線上時不時有水師船只經過,加上一些商船本身也雇傭了一些鏢師護送,沒出大的問題。 可事情一次一次出現,總這樣提心吊膽也是個問題??蛇@個問題在十月份之后就沒出現過了,原因是鄭和船隊下南洋…… 要知道鄭和水師下南洋的規模是空前龐大的,所部更是占盡了大明所有水師主力,多年積累的寶船與主力,都隨之南下,浩浩蕩蕩,幾有滅國之威勢。 鄭和南下途中,帶著如此多的軍士,如此多的戰船,自然也不會想閑著白跑一趟,所過之處,海賊聞風喪膽,拼了命地滿帆跑路,那個狼狽樣子,簡直是令人懷疑是不是海賊出身,就這樣,還有不少人被鄭和的船隊追上去,直接碾壓到了海底里面。 東南沿海,南洋之上,幾乎一夜之間,所有海賊全部消失不見了。 估計海賊們也委屈,不就是搶幾個商人,又沒殺人,也沒搶人,至于動用如此龐大的水師戰隊來打我們嗎? 海清凈了,琉球的中山國自然也是舒坦,免不了感謝幾句。 三吾良亹達到了自己的目的,起身回座。 朝-鮮使臣剛想出來,暹羅使臣烏藍又跑了出來:“圣明的天朝皇上,還請為我們做主啊?!?/br> 朱允炆皺眉,不明白暹羅有什么冤屈可以哭喊的。 烏藍說出了哭喊的理由:“八百大甸兇猛侵犯我國,實在是可惡之至啊。我們鑒于八百大甸效忠大明,不敢出兵,現屢屢撤退,還請天朝皇上給我們一個交代?!?/br> 朱允炆皺眉看向鐵鉉,沐晟出兵的事不是已經敲定了,圣旨都傳出去了,為何沒給人家使臣說?鐵鉉無奈地攤開手,表示自己不知道,他們沒問,所以沒說…… 得,這個事好解決,等你們使臣回去之后,估計八百大甸里的八百媳婦已經成了大明的了。 烏藍使臣聽聞,頓時喜笑顏開。 瓦剌使臣也忽止沒等烏藍回到位置上,就先跑了出來:“圣明的天子,一定要為我們瓦剌主持公道啊?!?/br> 朱允炆嘴角有些抖動,藩屬國讓大明主持公道可以理解,你們瓦剌啥時候是大明的藩屬了,馬哈木嘴上請封,不過是蟄伏的手段罷了,大明想給你們公道公道,馬哈木讓嗎? “還請使臣細說?!?/br> 朱允炆微抬手。 也忽止連忙控訴:“自我部臣服大明以來,屢屢為哈什哈所部、韃靼本部不斷襲擾,部落無法靜養,牧民損傷無數,我部嚴重缺鹽鐵與武器,多次告求大明邊將,所求支援,可無奈無人響應,瓦剌部只好一再遷徙,再這樣下去,瓦剌將不復存在!” 朱允炆可沒有相信也忽止的話,馬哈木等人主導的瓦剌部落確實遭遇了哈什哈、鬼力赤等人的攻擊,但瓦剌可沒什么損失,損失更大的反而是哈什哈與鬼力赤。 不過瓦剌缺乏鹽鐵這倒是真的,向大明邊將求援、沒人搭理也是真的。大明邊將誰會管瓦剌的死活,真要是馬哈木死了,估計還敲鑼打鼓慶賀一番…… 也忽止夸大了瓦剌的危機,只為了所求更多的援助。 朱允炆看向鐵鉉,道:“兵部怎么看?” 鐵鉉自然明白朱允炆的意思,對也忽止說:“使臣可莫要夸大其詞,瓦剌所部如何,陜西行都司是來過奏報的。大明可以理解順寧王(馬哈木)所要援助的心情,可問題是,道路不通啊。韃靼盤踞在河套、甘肅一帶,我朝商人即便是想要去瓦剌,也做不到啊?!?/br> “大明答應瓦剌的互市,這一年可是月月開的,但你們沒派人來交易,能怪大明嗎?不能吧。所以說,這都是韃靼的錯,是韃靼阻礙了道路,是韃靼讓你們沒辦法來互市。使臣回去之后可以告訴順寧王,大明愿與他合擊韃靼,打開互市通道?!?/br> 也忽止無語,真要那么容易,瓦剌早就打了?,F在這情況,誰敢輕易打仗啊,鬼知道宋晟會不會突然背后來一刀。 朱允炆對瓦剌使臣說:“互市的前提是商人能順利出關,韃靼勢大,瓦剌也有責任。你可以告訴瓦剌三王,不久之后,大明將派遣大軍進駐肅州等地,若瓦剌愿與大明聯手趕走韃靼,可以與前線統帥燕王商議?!?/br> “燕王?” 也忽止臉色一白。 燕王朱棣的名聲在瓦剌、韃靼還是很響亮的,這個明太祖的第四個兒子,頗是善戰,在喬巴山的時候,面對韃靼與瓦剌精銳竟然還敢使用破綻百出的添油戰術,可謂是懂兵法又膽子奇大的人。 他去西北當統帥,這對瓦剌來說可不是一件好事啊,當然,對于韃靼更是個威脅。 “外臣領命?!?/br> 也忽止沒有繼續控訴,朱允炆的態度已經很明確了,共同打擊韃靼是唯一的選項,否則,什么互市,什么貿易,想都別想。 鬼力赤、阿魯臺,得,反正這些人也該死,馬哈木想收拾他們已經很久了,只不過因為哈什哈還活著,騰不出手來對付韃靼。 趁著朱棣去西北,或許真的能給韃靼一次重創,讓其遠離西部,回到中部與東部草原。 “天朝皇帝!” 等待得有些不耐煩的朝-鮮使臣終于站了出來,鄭津、李貴齡齊刷刷地跪了下來,在眾多使臣驚愕的目光中猛地重重叩頭,一次,兩次,三次! 鄭津、李貴齡抬起帶血的額頭,齊聲喊道:“天朝皇帝若要殺我等,就在這里動手吧!萬望天朝皇帝高抬貴手,放朝-鮮無數百姓一條活路!” 此言一出,滿堂皆驚。 第八百章 大明無和親(三更補) 群臣錯愕,使臣驚訝,就連朱允炆也感覺有些莫名其妙。 鄭津、李貴齡兩個人的話,似乎是在說大明要滅了朝-鮮,可朱允炆沒這樣的盤算,也沒這個計劃。 “這是何意?” 朱允炆不解地問道。 李貴齡出身將門,性情耿直,不懂得彎彎繞繞,大聲喊道:“天朝若無滅朝-鮮之野心,緣何聯合胡里改部設置建州衛,并派駐大軍,多次派遣使臣拉攏建州附近女真部落,不是在籌謀朝-鮮,緣何將手伸向兩國邊境之地,就不怕挑起邊釁嗎?” 朱允炆被李貴齡的話氣笑了,鐵鉉更是一拍桌案,厲聲喊道:“使臣如此無禮,難道不是挑釁天朝君主威嚴嗎?若兩國因此交惡,你便是罪魁禍首!” 梅殷起身怒斥:“朝-鮮乃是大明藩屬國,使臣竟敢大殿狂嘯,皇上,依臣看,當給其一個教訓,讓他們知曉天朝威嚴不可觸犯!” 君辱臣死,使臣敢如此對朱允炆,那就是不把大明君臣放在眼里,拖出去斬了喂狗也是正常-程序。 鄭津多少還認識兩個字,知道李貴齡太過直接,觸怒了大明,必然是辦不成事的,連忙說:“我們只是想求個安穩,求一個保證。大明有句話說得好,唇亡齒寒,建州女真在哪里,建州衛在哪里,相信大明比任何人都清楚,現在大明將軍隊直接擺放在朝-鮮家門口,我們不免擔憂與發問,明朝到底想要什么?” 鐵鉉、梅殷等人還想要說話,朱允炆卻擺了擺手,起身走向鄭津、李貴齡,道:“朕告訴你們,建州女真諸部落,在鴨綠江以北,大明與朝-鮮之間的國界線,以鴨綠江為準。在大明領土上,招撫大明的臣民,派駐大明的軍士,有什么問題嗎?” 鄭津、李貴齡吃了一驚,沒想到朱允炆竟然是如此的強勢! 鐵鉉、梅殷、解縉等人聽著就解氣,沒錯啊,那里是大明的土地,大明想干嘛就干嘛,啥時候輪到你們朝-鮮說三道四了? 朱允炆繼續說道:“胡里改部臣服大明,朕給自己的百姓衣物、食物有錯嗎?胡里改部面臨著野人女真的威脅,朕派軍隊守護他們的家園,讓他們過上安穩的日子,有錯嗎?怎么,大明做事,需要朝-鮮來教嗎?李芳遠已經有這個膽量了嗎?” 幾句話下來,鄭津、李貴齡已是大汗淋漓,低著頭不敢言語。 朱允炆的氣勢與話語實在是太重了,別說朝-鮮使臣,就是其他使臣也感覺到了一種上位者的壓迫感,帝王的憤怒啊,就這氣勢,自家的那位就不能比。 朱允炆停下腳步,看著有些顫抖的朝-鮮使臣,語氣一變,轉為溫和,說:“朝-鮮乃是大明永不征討之國,此乃太祖祖制。朕也愿與朝-鮮睦鄰友好,共修太平之福,只要朝-鮮不負大明,大明定不會負朝-鮮。朕派使臣深入遼東,招撫女真各部落,可不是為了圖謀朝-鮮領土,而是為了確保遼東安穩大局?!?/br> “你們也知道建州女真在哪里,也清楚他們一旦亂起來朝-鮮也會受傷,朕這樣做,也是為了明、朝兩國百姓,為了這社稷穩泰,現在,你們還有什么疑惑嗎?” 鄭津、李貴齡哆嗦地低下頭,低聲喊道:“沒有?!?/br> 朱允炆甩袖走了回去,大聲喊道;“使臣不懂這些道理,那李芳遠坐在王位之上,竟然也不懂這淺顯的道理嗎?” 鄭津、李貴齡瞪大雙眼,驚恐地看著朱允炆。 這句話的潛臺詞兩個人可都聽懂了,那意思就是,李芳遠坐在王位上,這點事都處理不好,是不是不想坐那個位置了? 換句話,李芳遠再不識時務,就讓朝-鮮換個人當國王吧。 這可就有點危險了。 鄭津、李貴齡對視了一眼,李貴齡連忙叩頭,喊道:“臣是粗人,此事與國王無關,是我聽聞建州衛消息之后說胡話,還請天朝皇帝恕罪?!?/br> 鄭津也連忙告饒:“我們有錯,錯誤理解了明朝皇帝的良苦用心?!?/br> 不低頭不行啊,萬一朱允炆將怒火發在李芳遠身上,這兩個使臣回去之后,還不得先李芳遠一步…… 為了李芳遠的位置,為了自家上下老小,為了兩國太平,不低頭也得低頭。 朱允炆看著告饒的兩人,擺了擺手,道:“告訴你們的國王,大明是朝-鮮的朋友,不是敵人,大明在境內想做什么,招撫誰,將軍隊派駐在哪里,是大明自己的事,也不容許任何外人插手?!?/br> 李貴齡很想說,猛哥帖木兒的事就不是明朝自己的事,他人是朝-鮮的萬戶,朝-鮮的官員啊,你們明目張膽招攬朝-鮮官員,怎么說不關朝-鮮的事? 可李貴齡不敢說,因為猛哥帖木兒所在的地盤,還真的就是在鴨綠江以北,那里確實是大明的地盤,這一點李成桂都是點頭認可的,何況是李芳遠。 如果朱允炆說一句,為何朝-鮮的官在大明的領土上,說朝-鮮入侵了大明,這事還咋解決…… 事情已經不好收場了,再火上澆油,恐怕真的會引起兩國戰事,這絕對不是李芳遠希望看到的,也不是他能承受得住的。 不說了,認錯,咱想回家了。 朱允炆抬了抬手,讓兩人退下,然后看向其他使臣:“說吧,可還有使臣有事要商議?!?/br> 占城使臣孫子布走了出來,道:“尊貴的天朝皇帝,我等率使臣前來,是奉占巴的賴國王之命,乞求與大明和親,希望能讓王孫與大明美麗的公主成婚,聯姻以成一家之人,還請皇上恩準?!?/br> “和親?” 朱允炆愣了下,看向楊士奇。 楊士奇有些惱怒,這占城使臣不老實啊,年前一句風聲都沒透漏出來過,現在突然說要和親,實在是讓禮部措手不及。 朱允炆可以理解占城國王-占巴的賴的心情,占城此時夾在暹羅與大明之間,北面是大明的交趾,有大軍駐守不說,還有水師一個分部,西面是暹羅,自己就那么一點點地盤,還挨著大海,根本就不好混,萬一韓觀哪天抽了風帶人殺過去,估計死都不知道因為啥。 而且去年時,明軍以三百偵察兵覆滅三千安南流寇的消息威懾南洋諸國,這件事對占城的沖擊力實在是太大了,三百人就能干翻三千人,那韓觀幾萬人,還不把占城給一腳踢沒了? 和親,是緩解占巴的賴生死擔憂的一個良方,只要與大明和親,成為一家人,那占城就是安全的。 朱允炆看著孫子布,笑著說:“朕給大明的女兒算過命數,她們中無一人有和親的命?!?/br> 孫子布一時語噎,看著朱允炆,很想問問啥時候算的。 耶嘉僧遠想說話,朱允炆抬手打斷:“明無和親一說,朕知曉占城國王的擔憂,但你們也可以放心,南洋諸國使臣都可以放心,大明遵守《共和貿易書》中的條款,絕不會無故開啟戰端,更不會讓南洋諸國混亂,這與大明貿易利益不符,與諸國利益不符?!?/br> 孫子布無奈,朱允炆親口否決了和親,還直接堵死了和親的可能,不過還好,朱允炆親口承諾遵循《共和貿易書》,這也算是一個收獲。 “一年來,海洋貿易收獲頗豐,貨物轉運,互通有無,可謂是城惠諸國。朕希望看到南洋太平,看到諸國和睦,愿與諸國和平共處,互不侵犯?!?/br> 朱允炆的表態,贏得了南洋諸國使臣的掌聲,他們都畏懼大明這個龐然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