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660節
武英殿。 朱棣、徐輝祖、鐵鉉、劉儁、何福等一臉嚴肅。 解縉站在前面,宣讀:“據可靠情報,帖木兒帝國正在快速動員兵力,民工征調數量甚至超出百萬之巨,有戰爭同時移民之可能。亦力把里的沙米查干判斷,帖木兒極有可能會在今年夏秋發起戰爭。宋晟判斷,帖木兒應在夏日進攻亦力把里。楊榮判斷,帖木兒定會選擇夏日進攻亦力把里……” “西北局勢有變,萬望朝廷速作決斷,不可拖延過甚,以免影響軍務,危西北而天下驚,臣等速報,乞盼回音……” 朱允炆背負雙手,審視著屏風上掛著的西域圖,轉身對朱棣等人說:“帖木兒按捺不住,已經準備出手了,你們有何看法,宋晟、楊榮的判斷是否可信?” 朱棣上前,看著輿圖西北方向,嚴肅地說:“皇上,臣以為宋晟、楊榮的判斷應是可信。帖木兒身經百戰,懂得趨利避害,夏日是他進攻最好的時機,一旦拖至冬日,以西域之高山崎路,瀚??裆?,將會折損兵力過甚。作為統帥,不會選擇在冬日進軍?!?/br> 徐輝祖贊同朱棣的看法,說道:“帖木兒東征的決心與意志是不會改變的,他所能選擇的,只是時間。夏日對他來說是最合適的,既然帖木兒帝國全力動員戰爭力量,想必在今年夏日便會東征,我們應該早作準備?!?/br> 鐵鉉沉吟著看著輿圖,聽著朱棣與徐輝祖等人的分析,最終站了出來,表示反對:“臣以為,朝廷應對帖木兒東征的準備是應該提前做好,但出兵的時間,可以延遲,不宜過早?!?/br> 朱棣皺眉,看向鐵鉉:“自京師出兵至嘉峪關,路途極為漫長,雖朝廷沿途準備了糧倉,沒了后勤之憂,但步兵行軍五千余里,至少也需兩至三個月抵達,即便是一月底出兵,抵達嘉峪關時要近五月了,加上軍士遠道奔波,需要休整,怎么說也需要四個月的時間,緣何還要延遲?” 面對強勢的朱棣,鐵鉉沒有畏色:“之所以推遲出兵時間,是因為大明支撐不起如此大規模的征戰,只能縮短作戰時間。燕王請看輿圖,即便是帖木兒準備好了東征,夏日開始,等帖木兒翻越群山,擊潰亦力把里,打下哈密,沒兩個月的時間,他能做到嗎?” 朱棣沉默了。 聽說天山路很難走,而且氣候多變,帖木兒即便是順利過了天山,亦力把里的沙米查干也會全力與其作戰。不過在朱棣看來,沙米查干根本不是帖木兒的對手,失敗是一定的。 可亦力把里很大,帖木兒不可能放任背后出現敵人,只能一路掃蕩而去,徹底消滅亦力把里的軍事力量,而當他們推到別失八里時,至少也要兩個月的時間。 若是大明主力提前兩三個月抵達西北,就需要多準備兩三個月數十萬大軍的口糧,而這個壓力對大明來說是很大的,哪怕是朱允炆準備了駝城,準備了母馬,準備了后勤,這個壓力也是會壓死人的。 第七百九十八章 十萬京軍,軍令狀(一更) 翻看山西、陜西等地文書,可以清晰地肯定一點,大明現在還沒有做好出征的準備。 補給線太長,即便是有一年的準備時間,也無法確保所需糧草全部到位,加上冬日漫長,運輸緩慢,春耕將至,百姓與匠人會走一批,這些現實都決定了一點,主力過早進入西域,對大明沒好處。 可戰爭不是斤斤計較,左右掂量,帖木兒也不可能等大明百姓收拾好地里的莊稼,軍士都到了前線,準備齊備了再來打個招呼,喊一聲“我要來打你了”。 帖木兒軍隊的實力到底如何,亦力把里能抗住帖木兒多久,這都是未知數。真要等到戰斗打響,宋晟從嘉峪關傳來情報,大明再出兵,等朱棣到了那里,估計宋晟已經先和帖木兒交手幾次了。 不能拖! 朱允炆看向朱棣,嚴肅地說:“鑒于眼下西北準備不足,各方物資調動尚且不夠,燕王叔若想早點抵達西域,只有一個折中的法子?!?/br> 朱棣臉色有些凝重,朱允炆雖然沒有說出來,但意思已經很明顯,現在后勤支撐不起太多人去,你想去,只能少帶點人。 可人數太少,想要收回西域的難度就太大。 最初朱允炆的設想是朱棣帶二十萬京軍,配合西北十幾萬軍士,即迎戰帖木兒,又占據西域,形成穩固占據與控制西域的格局??涩F在大明尚且做好完全準備,直接帶二十萬京軍出征,很可能會導致補給跟不上,反而累害戰力與軍心,唯一的辦法,就是減少出征軍士的數量。 “臣愿率十萬京軍至西北前線!” 朱棣下了決心。 徐輝祖、鐵鉉等人吃了一驚,徐輝祖更是反對:“十萬軍士根本不足以謀略西域,帖木兒此番空國東征,其主力軍隊至少不下二十萬,若燕王只帶十萬兵,即便是調動甘肅各地衛所,最多也只能湊到十七八萬軍士,不足以形成對帖木兒的作戰優勢!” 西北有十幾萬兵,可一些衛所、城關是不可能完全抽空投入到前線的,能抽出七八萬軍士已經是防守的極限了。 可十幾萬人對陣帖木兒的全部戰力,一國精銳,且還是以騎兵為主的精銳,大明根本不占優勢!一旦陷入鏖戰,人數將決定戰爭的勝負,誰手里還握著生力軍,握著后備力量,誰就能掌握戰爭的主動權! 鐵鉉也表示擔憂:“燕王帶京軍十萬出征,足守不足戰!臣也認為太少了?!?/br> 朱允炆沒有說話,后勤短板是客觀現實,若眼下支撐二十萬京軍與西北十幾萬大軍,必須在山西、陜西、四川等地,額外征調不下三十萬的民力保障后勤,整個西北投入的后勤人員,將近百萬之巨!如此龐大的后勤一天天在西北,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壓力,大明承受不起如此壓力幾個月或半年之久! 若只是十萬京軍與西北十幾萬軍士的話,就可以維持現狀,后勤也可以得到保障,還不需要額外征調民力。只不過,這些兵力對善于大兵團作戰的朱棣,對于帖木兒這種對手,整個西域而言,是不是太少了? 朱棣知道朱允炆的為難,身為帝王,他不可能不顧及民生與百姓,不可能不考慮后勤壓力,萬一疲民之下,再出來個王金剛奴第二,還可能引發民變。 西北事,不同于北方事,不同于南方事,不同于東北事。 朱棣撩開衣擺,單膝下跪,抱拳道:“十萬京軍,合西北諸衛所,足夠臣御敵,橫掃西域!若不能為,臣以死謝罪,愿立下軍令狀!” 徐輝祖、鐵鉉看著朱棣,又看向朱允炆。 朱允炆凝眸盯著朱棣,一步步走了過去,嚴肅地說:“燕王叔,軍令狀一下,可就沒有轉圜余地!” 朱棣微抬頭,豪情道:“無需轉圜,只有身死沉棺,要么得勝凱旋!臣愿為陛下遠征,為護衛大明江山,重現漢唐偉業!” 朱允炆伸出雙手,重重地扶住朱棣的臂膀,用力將朱棣扶起來:“朕只容你得勝凱旋!那朕就將十萬京軍交給你,二十日后出征!將一切來犯之敵,殲滅在外!將西域故土,收我版圖!” “臣!領旨!” 朱棣重重答應。 終于。 終于! 時隔多年,自己終于再次成為軍隊的主帥,即將踏上金戈鐵馬的征程! 金陵的絲竹之音,我朱棣聽膩了! 我要的是風沙大漠的吶喊,要的是草原無邊際的旌旗獵獵,要的是一聲令下,軍士抽刀搭箭,戰馬振鬣長鳴! 帖木兒,這個世界上最強大的戰爭瘋子,讓我看看你到底有多少本事吧,是你的輕騎兵、重騎兵厲害,還是我大明的火器、軍士厲害! 血液在燃燒! 朱棣行禮后退三步,轉身離去。 從現在起,自己要遴選與征調一切可用的精銳!做好出征的準備! 徐輝祖見朱棣離開,連忙看向朱允炆:“皇上曾答應過臣,準臣隨軍出征,現在是時候了,還請皇上恩準?!?/br> 朱允炆微微點了點頭,對徐輝祖說:“你之前提議梅殷暫領五軍都督府,朕答應了,讓梅殷來見朕吧,你去準備出征之事?!?/br> “臣遵旨!” 徐輝祖露出了欣慰的笑意,沒有軍功卻坐在大明武勛第一的位置上,實在是壓力太大,這次打帖木兒,謀略西域,說什么也得弄點軍功來。 梅殷的忠誠是不需要懷疑的,雖然歷史上的梅殷因為駐守淮安,沒有阻攔朱棣進入南京,被后世人指責,但朱棣借道沒被允許,只好繞路渡過淮河,從揚州進南京,這也說明了梅殷并沒有背叛朱允炆。 至于梅殷為何沒有動作,原因很多,比如朱棣動作太快,盛庸、鐵鉉、平安一堆人都跟不上,何況是作戰經驗并不豐富的梅殷?再說了,梅殷接到的命令是駐守淮安,不是到處打游擊,朱棣跑了,鐵鉉盛庸可以到處追,梅殷他沒命令追不出去啊…… 朱允炆相信梅殷這個托孤大臣,他有處理軍務的能力,而且還是榮國公,地位上也配得上,暫時交給他,不會出什么大亂子。 何福朱棣、徐輝祖這樣的人物都去了西北,皇上又下旨將自己召回京師,擺明了是想讓自己去西北立功啊,這得主動點。 果然,何福一請求,朱允炆便點了頭。 鐵鉉猶豫著自己要不要跟著去,朱允炆先拒絕了:“你領兵部,可不能走開,讓劉儁去吧?!?/br> 劉儁含笑答應。 國慶還沒過,朱允炆已經在籌謀西征事宜。 朱棣奉旨選兵,將丘福、朱高煦、朱高燧帶入軍中,并請朱允炆下了調令,將瞿能、徐凱、譚淵、華聚、唐云、朱榮、陳文、毛整等二十余人調入京軍,命其自屬地直接進至陜西,等候大軍,隨軍出征。 面對朱棣明目張膽安插自己人的舉動,安全局第一時間報告了朱允炆,朱允炆卻只是淡然一笑,不予理睬。 作為即將出征的主帥,他有權挑選自己的先鋒官,副手與將官,如果連這點權利都不給他的話,那他又怎么能全力作戰? 京軍效忠的是大明,是朱允炆,聽命朱棣是去打仗的,不存在造反的問題,核心的千戶、百戶、總旗等可都是朱允炆的人,有些還是朱允炆親自提拔起來的,這些人是軍中作戰的主力,是軍隊戰斗力的核心所在,他們是不可能背叛朱允炆的。 為了節制朱棣,也為了確保朱棣的安全,西域作戰的勝利,朱允炆派遣安全局指揮同知薛夏、雄武成隨行,下了血本,拿出了八百偵察兵,由千戶索靖、百戶杜漸、房崇帶隊隨行。 朱棣在京軍選擇上,與徐輝祖、何福等人商議,最終確定了出征軍士: 三千營,一萬精騎。 五軍營,五萬步兵。 神機營,四萬火器兵。 因為距離出征時間太緊,而刺刀式火銃更新數量還不到兩萬,為了最大限度保證神機營作戰力,朱允炆下令兵仗局、科技局、二炮局匠人暫停其他,全力趕制刺刀式火銃,爭取在軍隊出征前,再裝配一萬把刺刀式火銃。 六千余匠人分工明確,夜以繼日趕制,隨后交付測試,為節省時間,刺刀一律不開鋒,只需保證火銃質量與刺刀質量、匹配即可,反正軍士走到甘肅五千多里路,有的是時間打磨,一天磨十幾下,到地方也該寒光閃閃,刺個人不算啥。 一年多的籌備,運至西北的新式神機炮已經達到了五百門,其中四百門放在了肅州與嘉峪關前線,虎蹲炮便于攜帶,運輸方便,數量早已超出了征伐安南時期,達到了三千多,可謂是驚世駭俗的數量。 至于手榴彈、地雷式火器,也被列在了清單里,一車一車,一箱一箱地運向了西北,數量不菲,朱允炆對此是一律放行。 為了確保軍隊火藥補給,朱允炆還特意要求二炮局選派五百人的火藥匠人隨軍出征,由安全局人員全程護衛,不準匠人與其他軍士接觸。 戰爭的陰云正在西北凝聚,而東北的陰云已經打了雷,閃電劈裂長空。 第七百九十九章 使臣的控訴(二更) 大明國盛,諸國來朝。 早在十二月底,各國使臣便相繼抵達京師,恭賀大明來年國運隆泰,風調雨順。年末的接待,往往是喜慶的,多數情況下,除報喪外,多不會涉及不愉快的事宜。 各國使臣也明白這個道理,一年到頭了,有什么事都放一放,別給大明朝添堵,何況今年大明受了寒災,再給朱允炆添堵很容易把自己給賭進去,索性一切都放在了年后說。 大明國慶結束了,元宵節的煙花也放完了,朝廷衙署開印辦公,朱允炆再次召見外國使臣,一是商議具體事宜,二是給下賞賜,該回去的可以準備回去了。 這次宴會,依舊設在奉天殿,解縉、梅殷、夏元吉、楊士奇等人陪宴。 使臣有些多,五六十人之眾,如朝-鮮使臣鄭津、李貴齡,占城使臣孫子布、耶嘉僧遠,渤泥使臣遐旺黃克孫、黃望海,暹羅使臣烏藍,琉球中山國使臣三吾良亹(wei),瓦剌使臣也忽止…… 光祿寺官員送來膳食美酒,文工團獻上舞樂,很是和諧。 朱允炆看著朝賀的使臣,目光中透著笑意,不得不說,有人不遠千里萬里地來大明朝賀,低頭稱臣,確實是一件極讓人享受的事,這份尊榮與偉大,屬于整個大明。 “諸位使臣來京朝賀,朕心甚慰。遠行在即,有什么事,就在今日說吧?!?/br> 朱允炆笑著說。 話音剛落,底下就冒出了哭聲,嗚嗚,還不是一個人,是好幾個人…… 這一幕讓朱允炆與解縉等人看得有些傻眼。 三吾良亹擦了擦眼角,袖子沒濕,偷偷看了看一旁的瓦剌使臣也忽止、暹羅使臣烏藍,不由有些納悶,我哭是因為家里死了人,你們哭算啥事? 哇! 一聲嘹亮的哭聲穿過大殿,遮住了其他人的聲音。其他使臣不夸了,干不過這位,都抬著臉看向朝-鮮使臣鄭津、李貴齡。 “各位使臣,何事哭啼,如此傷心,不妨直奏?!?/br> 朱允炆收斂了笑意,緊皺眉頭,這正月還沒過,你們就哭,還沖著我哭,這是不是不太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