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662節
使臣們放松了,他們認識到了大明并沒有走稱霸之路,也沒有無節制地戰爭與擴張,大明遵守了《共和貿易書》,守護了和平。 對于使臣而言,這些收獲,就是最寶貴的,遠比什么賞賜更為寶貴。 宴會結束,楊士奇如何安排人員,夏元吉如何溝通貿易,這些事都不需要朱允炆親自過問,朱允炆也沒有心思放在使臣身上。 翌日朝會。 朱允炆公開了大明準備西征的消息,這個消息對于朝臣而言,已不是什么秘密,京軍那么大動靜,朱棣頻繁調動與約談武將,是個有耳目的官員都知道大明正在發生著什么事。 朝臣反對西征的聲音被朱允炆直接忽視了,以強硬的手段,對戶部、工部、兵部與五軍都督府下達了西征的命令。 官員反對雖有,但戶部尚書夏元吉,工部尚書鄭賜,兵部尚書鐵鉉,五軍都督府府事徐輝祖與暫代府事梅殷,都是主戰派,包括內閣大臣解縉,禮部尚書楊士奇等等,也是主戰派,反對聲在六部都掀不起風浪來。 帖木兒東征,大明不可能不出兵,如此強敵,如此猛獸,不西征怎么可能? 既然要打,那就打吧。 大明人不怕戰爭,安南之戰,滅國之功,大明都做到了,去西域再多打幾次仗,順便收回整個西域,也不是不可以做的事。 一旦做到,對于這個時代,對于建文滿朝,都將是無上的光榮,遠邁漢唐的盛世,也將就此宣布來臨! ps: 感謝c4d的個人練習生(孤)兄弟特意跑過來打賞支持驚雪,感動,謝謝支持。 欠下v臭不要臉v讀者兄弟的章節,終于補上了,感謝一路以來的支持。后面驚雪會繼續努力,下個月盡量多更新回報大家。 第八百零一章 跨越十年的友誼 朝廷要西征? 鴻臚寺序班王全臻確定消息之后,沖出了衙署,一路奔跑,穿過中城,氣喘吁吁,汗流浹背,也沒有停歇,一口氣跑到了金川門外,整個人彎著腰,雙手放在腿上,劇烈地喘息著。 走過京師最大的糧倉,穿過一片民居,又走了兩里路,此時,炊煙從一處處人家升起,夕陽的紅光溫柔地留戀著這一片大地。 王全臻走到一處人家門外,止住了腳步。 半人高的籬笆是枯楊木扎成的,庭院收拾的很是平整,北面是兩間連在一起的茅草屋,西面是一顆光禿禿的柳樹,南面開出了四五步的菜圃,東面堆著劈柴。 一個中年婦人腰間系著圍裙,手中拿著幾片白菜葉子,剛想打水清洗下,抬頭便看到了門外的人,看看其頭戴官帽,身著藍色官服,也不走,就站在門口,不由開口問道:“官家可是有事?” 王全臻眼睛一熱,看著中年婦女,道:“你是,傅家陳氏,陳大嫂吧?” 傅氏微微點了點頭。 王全臻喉嚨動了動,哽咽了下,對傅氏說:“大嫂,還請仔細看看,我是王全臻啊,十年前的春天,我拜訪傅兄,大嫂招待于我,臨走時,還塞給了我六個雞蛋!” 傅氏看著伸出手比劃的王全臻,記憶終于翻過厚重而蒼涼的歲月,回到了十年前的春天,記起了眼前的人。 “你是傅安的同僚,王全臻?” 傅氏走上前,心頭滿是感觸。 王全臻重重點頭,看著頭發已有些間白的婦人,道:“大嫂,我今日來,是想告訴你一個消息?!?/br> 傅氏打開門,請王全臻進來,說:“什么消息不消息的,先放一放,等我做了飯,好好招待招待你。多少年了,難得見到故人?!?/br> 王全臻聽了這話,不由更是難過,強忍著說:“我找過你們好多年,可惜都沒有消息……” 傅氏呵呵笑了笑,王全臻找過應該是真的,絕不是沒有消息,而是有消息也沒用。 自從夫君傅安帶使臣出使西域再無音訊之后,朝廷就把傅家遺忘了,后來連微薄的俸祿也停發了,孤兒寡母,想住南京城里都困難,一開始還有傅家族人與娘家人接濟,總還活得下去,可一年,兩年,三年,沒人愿意總接濟下去。 無奈之下,自己只好帶著兒子不斷搬家,從城里到城外,從城外到城郊,最后到這里。 孟母三遷,擇鄰而居,自己三遷純碎就是為了省點錢活下去啊。 傅氏笑著招待王全臻,一個十年前的故人,竟能在十年之后找上門來,看得出來,他很用心,很是重感情的。 王全臻看著簡陋的庭院與茅草屋,不由地抬了抬袖子:“大嫂,冬日可怎么熬過來的?” 傅氏笑了笑,指了指一旁的劈柴:“城里人都用了煤炭,可咱外面沒那么講究,有點劈柴燒燒火總還是過得去,只不過冬天可真冷啊,這幾天回暖,我這腳可算是倒了霉?!?/br> 凍腳的滋味王全臻是知道的,癢到恨不得自己拿刀子砍了腳指頭。 “你且坐著,我去做飯,過會傅霖可就要回來了,他現在在碼頭出苦力,當年你還讓他好好讀書,哎,這小子不是那塊料啊?!?/br> 傅氏說著,便要轉身。 王全臻知道傅霖,那是傅安唯一的兒子,小的時候可是聰明,不到八歲,就已經通讀了四書,談起道理來頭頭是道,是一個讀書的好苗子。 只可惜,傅安一去再不無音訊,朝廷的冷漠與遺忘,怕是徹底傷透了曾經的少年,放棄了仕途吧。 “我有話要說!” 王全臻喊住了傅氏,極是認真。 傅氏轉過身,見王全臻一臉嚴肅,便雙手在圍裙上擦了擦,然后解開了圍裙,用手整理了下頭發,方開口道:“好,你說吧?!?/br> 王全臻嘴角哆嗦了下,張嘴幾次,又不知從哪里說起,沉默了會,才雙眼含淚說:“我王全臻與傅安雖是同僚,但也是摯友,我尊他為兄長,敬其為人,引為知己。傅兄遠去西域出使,九年不曾有任何消息。今日我來,是想要找大嫂討要一件信物,我想親自去西域,找尋傅兄蹤跡?!?/br> 傅氏眼眶微紅,十年過去了,多少物是人非,他還記得傅安,甚至愿意冒險去西域找尋一個很可能死在荒漠里的人! 王全臻下定了決心,一定要把傅安找回來,哪怕他死了,也一定要將他的尸骨帶回來! 當年的六個雞蛋,是傅家全部的雞蛋。 他們傾盡全力幫助過自己,給予過自己,而自己卻躊躇了十年,猶豫了十年! 不能再等了,自己只需要一枚信物,帶著這個寄托,這個念頭,一頭扎入茫茫大漠,前往遙遠至極的西域,去尋找一個可能不存在的人。 “你是說,我父親可能還活著?” 王全臻身后傳來了聲音,轉身看去,只見一個健壯的年輕人站在身后,個子比自己還高一些,雖然穿著冬天的衣服,但從其那寬大而厚實的手掌可以看出,他是出苦力,有把氣力的人。 “你是傅霖?” 王全臻有些恍惚,當年的孩子已經長大成人,可惜了,他沒有踏入仕途。 “王叔,我記得你,敘舊的話先不說,你剛剛說要去西域?我父親還活著嗎?可是有什么消息了?” 傅霖連忙問。 王全臻見傅氏也看著,便嘆了一口氣,搖頭道:“我確實沒有傅兄的消息?!?/br> 傅霖與傅氏有些失落。 王全臻看著低頭的兩人,又說道:“不過朝廷已經收到情報,帖木兒東征在即,皇上已經下旨,命令燕王調配京軍十萬,前往西域,迎戰帖木兒。你們也知道,當初傅兄奉旨出使的地方,就是帖木兒的國家。我打算求個旨意,跟著大軍一起去西域,等大明俘虜了帖木兒的軍士,就打聽打聽傅兄的下落?!?/br> “若是一直沒有消息,等帖木兒被打敗之后,我可以去一趟帖木兒的國家,沿途詢問,直至找到傅兄的消息。此行漫漫,所以我想請大嫂托我一信物,助我西行?!?/br> 傅氏看著行禮的王全臻,連忙上前扶正,感嘆道:“傅安有你這樣的朋友,不枉此生。只不過西域危險重重,眼下又有戰事,我可不敢讓你冒險,傅安如何,且聽天命吧?!?/br> 王全臻搖頭,堅定地說:“大嫂,我已下定決心,若不去,此生必抱憾而終?!?/br> 傅氏見王全臻如此,看了看自己的兒子傅霖,傅霖思索了下,對王全臻說:“王叔,你想要信物,還真有一件?!?/br> 王全臻請求給予。 傅霖嚴肅地說:“這個信物,就是我,你帶我去西域,我要去把爹找回來?!?/br> 王全臻驚訝地看著傅霖,連連搖頭:“不可,絕對不可。西域之行,我尤沒把握,更不能帶你冒險。若出點意外,我死也沒辦法給傅兄交代?!?/br> 傅霖沒有回答王全臻,而是看向傅氏:“母親,你也想父親了吧?朝廷既然要出兵去西域,那我們就不能錯過這個機會。我愿找皇上,呈上奏疏,準我西行,萬望母親放行?!?/br> 傅氏哀嘆一聲,走入了屋子里面,不久后拿出了一個行囊,丟在門口,道:“你以為自己偷偷收拾包裹,當娘的會不知道?若不是你王叔來了,你是不是就偷偷跟著去西域了?” 傅霖郁悶,如此隱秘的小動作,竟也被發現了。 “你早就知道朝廷要出征的消息了?” 王全臻驚訝地看著傅霖。 傅霖搖了搖頭:“不太清楚,不過我知道西北需要很多的糧食,西北一直要糧食,這和打安南之前很像,不過那次是西南一直要糧食。幾天前,我聽一些京軍說起,西北可能要打仗了,這才動了心思?!?/br> 王全臻釋然。 事實上,許多朝臣得到朝廷要出征的消息,確實晚于五軍都督府、兵部與軍士。 “母親,讓我去吧?!?/br> 傅霖看著傅氏,深深請求。 傅氏指了指門口的包裹,說:“你長大了,隨你爹,性子執拗的很,即便今日攔你,他日你也會偷偷走,沒一個省心的。但你們想去,必須答應我一件事?!?/br> “什么事?” 傅霖連忙問。 傅氏抓起傅霖的手,嚴肅地說:“光明正大的去,堂堂正正的去!” 傅霖疑惑,不明白是什么意思。 王全臻點了點頭,明白了傅氏的意思,對傅霖道:“你還會寫字吧,寫一封文書吧,我會托人轉交給皇上。一旦皇上看到,定會召見于你。到時,你以朝廷使臣的名義出發,會安全許多?!?/br> 傅霖臉色有些難看,拒絕著:“我可不想當朝廷的官,他們將我父親遺忘,現在還想讓我為他們效力?休想!” 傅氏拍了下傅霖的手面,嚴厲地說:“孩子,你是大明的子民。你父親是奉旨出使的使臣,這是光榮。即便是吃了苦,遭了難,丟了命,那他也是光榮的。你想要找父親,身上卻沒個一官半職,茫茫沙海里,沒人照料,能不能活著到嘉峪關都是個問題啊,聽話,給建文皇帝寫封奏疏吧,有王叔幫你,定沒問題?!?/br> 第八百零二章 軍略分歧 監察御史周志新看著行人司好友張博送來的文書,驚疑不定,問:“這當真是傅安之子所寫文書?” 張博凝重地保證:“絕無差錯?!?/br> 周志新正色道:“如此忠臣竟被朝廷遺忘,這是我們作臣子的恥辱??!你可以轉告王全臻,轉告傅霖,這封文書,我一定幫他們送到皇上的桌案上!” “如此,多謝周兄?!?/br> 張博作揖。 周志新連夜擬好奏疏,第二日一早便帶著兩份文書,求見朱允炆。 擱在平日,朱允炆不上朝時,御史奏事多是遞奏折,直接跑到文華門外,非要見朱允炆的并不多。畢竟皇上日理萬機,審閱奏折已經夠累了,沒事少直接面圣,耽誤時間。 朱允炆正在與朱棣、徐輝祖、何福、鐵鉉等商議西北軍略,內侍來報:“御史周志新求見,擋了幾次,也不走人,說有緊要之事?!?/br> 緊要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