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306節
原以為跟著這位京里的大人,就算沒什么賞錢,也應該吃香喝辣,是個美差事,可誰成想每日風餐露宿,這都要傍晚了,還身處荒郊野林。 “前面有炊煙,找個人家借宿一晚吧?!?/br> 宋禮沿河道繼續向前,走至日落時方抵達一個村落。 村落不大,只有百十來戶人家,大多是低矮的泥土房,此時正是晚飯時,倒有些孩童在街巷里玩耍。 宋禮見村口的一戶人家小院還算整潔,木門也敞開著,便徑直走了進去,高聲喊道:“可有人嗎?” 一位四十余歲的中年人走出堂屋,打量著宋禮等人,不冷不熱地問道:“啥事?” 宋禮行了個禮,道:“這位農家,我們是探查河道的差役,只因今日天色已晚,想要投宿一晚,不知可否行個方便?” “官差?” 中年人眉頭微微抬,一道深深的紋路便顯現出來。 一位老奶奶此時從廚房走了出來,呵呵笑了笑:“方便,當然方便,只不過需要委屈三位,舍下簡陋……” 宋禮笑道:“哪里,是我們打擾了?!?/br> 老奶奶轉身喊道:“白英啊,去準備點酒菜,招待招待?!?/br> “不需要吧,我看這幾位已經吃過了……” 白英毫不客氣地說道。 宋禮走向老人家,平和地說道:“無需麻煩,我們確實已經用過晚膳了,只需休息就好了?!?/br> 老奶奶見此,狠狠瞪了一眼自己兒子,然后喊來兒媳劉氏,招呼著收拾出一間房。 一張床,兩個地鋪,兩床棉被,桌凳與蠟燭,還有送來的熱水,如此宋禮已是滿意。 宋禮將輿圖鋪開,正要研究,白英走了過來,道:“老母親喊你們用點簡單的飯菜?!?/br> “我們帶了干糧,已用過了,真的不必麻煩了?!?/br> 宋禮擺了擺手,然后低頭研究輿圖。 白英看了一眼輿圖,便轉身離去。 夜里,宋禮依舊沒有休息,點著蠟燭想要找出辦法來,可無論如何找,總沒有辦法,地勢是個大問題,水它不能往高處流啊。 朝廷還在等待自己的治水方略,戶部籌備的先期錢糧已經過了鳳陽,再拿不出個方略,那就會耽誤大事。 走出門外,宋禮看著夜空中的月亮,輕聲嘆道:“到底如何引汾濟漕?” “引汾濟漕?朝廷當真要疏浚會通河?” 突然的聲音,驚得宋禮連忙看去,只見不遠處的草垛旁,半躺著一人,借著月光辨出了白英。 “你為何在這里?” 宋禮不由問道。 白英很想說家里僅有的被子都給你們了,就剩下一床留給了老婆、老娘,話到嘴邊,卻成了:“官差入戶,不盯著點怎么行?” 宋禮苦澀一笑,道:“你很厭惡官差?” 白英坦誠地點了點頭,道:“我爹就是被官差打死的,在會通河上?!?/br> 宋禮聽聞之后,不由沉默。 白英扯了一根麥秸,拿在手里搖晃著,道:“會通河已經堵塞了,借汾水開舊道完全不可行,想要借助其他水源,呵,踏遍三百里也找不到?!?/br> “???” 宋禮不由一驚,眼前之人看似粗獷,是個農夫,卻似知水利。 轉念一想,其父親死在會通河上,應是船夫,而白英也有四十余,生活在這一代數十年,想來對水利多少有些認識。 “無論如何,會通河都需要重新貫通。不知你可有什么高見?” 宋禮詢問道。 白英折斷麥秸,道:“你就不怕勞民傷財,禍國殃民?” 宋禮皺眉,認真地說道:“疏浚運河,即有利于國家,又有利于民眾,錢財自會耗費一些,但禍國殃民,怕要過了吧?” 白英冷笑道:“幾十萬人力被征用,去了沒日沒夜地干,還要挨你們的鞭子,說不得連飯都吃不飽,不是禍國殃民又是什么?” 宋禮揉了揉眉頭,解釋道:“此番會通河朝廷會征調民力,但一不會打人,二不會餓死。無數糧食已經在運來的路上了,而且還有銀兩可以賺,是利國利民之事?!?/br> “銀兩?洪武朝多少徭役下來,什么時候朝廷發下來過銀兩?你這官定是小官,說話都糊涂?!?/br> 白英嗤笑。 “宋大人乃是工部侍郎,皇上欽點的治河主官,豈容你如此放肆?!?/br> 一位皂吏打著哈欠,走了出來呵斥道。 “宋大人?你,你是宋禮?” 白英瞪著眼,連忙站了起來。 宋禮瞪了一眼皂吏,給他說過不要泄露身份。皂吏這才想起,連忙告罪,看了看白英,見他不像是什么壞人,便退到了房間里去。 宋禮對白英抬了抬手,道:“正是在下?!?/br> 白英仔細看著宋禮,說道:“去年黃河暴雨,張忠賑下令掘堤,引黃河之水進入山東,據說這其中便有你的功勞?!?/br> 張顯宗的事跡在河南、山東、北直隸等地廣為流傳,很多地方都建有忠賑祠。 宋禮聽白英提到張顯宗,神情肅穆,側身看向西南方向,道:“忠賑之功如明月?!?/br> 白英點了點頭,張顯宗的功勞是誰都抹殺不了的。 “好吧,既然你是宋禮,那就說說吧,看看我能不能幫上你的忙?!?/br> 白英又坐了回去。 宋禮抱著萬一之念,加上實在沒有思路,便從院子里搬來一個小板凳,坐在了白英面前,將自己的構思與面臨的問題講了出來,然后道:“當下棘手的問題是,該如何將汾水引入會通河,以確保河道能有大船往來?!?/br> 白英打量著宋禮,道:“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嗎?” 宋禮瞪著眼,看著眼前輕描淡寫的白英。 容易? 自己來山東幾個月了,來回奔波,這鞋子都穿破了幾雙了,你說簡單? “如何來辦?” 宋禮沒有爭論,而是詢問道。 白英呵呵笑了笑,自信地說道:“夜色漫長,我們慢慢說吧,會通河為前元所開,最初一段過了開河站河道,便轉向西而去,經過梁山、安山,自壽張城向北,繼而抵達大清河。你可知為何如此?” 宋禮皺眉道:“自然是借水道,沿途水源充沛,當年梁山湖泊尚在,有水源支撐,河道才可行船?!?/br> 白英見宋禮是一務實官員,知曉頗多,便繼續說道:“是啊,只不過受黃河數次決堤影響,許多水道都廢棄了,那梁山水泊也只剩下了水塘,這周圍水源已是不足,再在這里想法子,已是不可能之事,既不可能,為何非要在耗在這里?” 宋禮心頭一顫,似乎感覺到了什么。 朝廷也好,自己也好,預設的邏輯就是,充分利用原來的河道,以減少工程量,減少河工經費??蛇@段時間走下來,宋禮也看明白了,這套邏輯行不通。 若是如此的話,為何不打破原來的邏輯,跳出來,不使用原來的河道,重新挖一段河道不就好了? 白英見宋禮已是明白,便說道:“你也想到了,只是不知道你有沒有這個勇氣,朝廷有沒有這個勇氣?!?/br> 宋禮有些頭疼。 不使用原來的河道,意味著工程量暴增,朝廷花銷也會隨之暴增…… 宋禮強壓不安,道:“皇上不缺勇氣,只是,這新河道自哪里修?” 白英將麥秸放在地上,說道:“這里是開河站,在這里開始,不再向西繞路,而是直接向北,經過安山,直插壽張沙灣,在那里,可以與大清河匯合?!?/br> 宋禮在腦海里勾勒了下輿圖走向,看著白英所指的方向,深吸了一口氣,道:“這是將會通河其中一段,向東移動了數十里啊?!?/br> 白英點頭道:“沒錯,但這種辦法可以繞過梁山、安山,能夠從汾河開辟出一條引水渠,地勢問題便會解決?!?/br> “地勢已不成問題,但水量問題如何解決?汾河引水,怕還不足以支撐起大船?!?/br> 宋禮盤算著。 “若將汾河水全部引入呢?” “不可行,汾河沿岸百姓如何生存,農田如何養活?” “若如此的話,那就控制汾水,在開河站南面有個地方名為南旺,屬于這附近地勢較高之地,在那里若修筑一個水閘大壩,便可以將此處作為水脊,若北面需要水,便開北面閘,開南面閘,水便會往南流……” 宋禮驚訝地看著白英,沒想到對方竟有如此見地。 “若真如此,會通河方略可成!”宋禮肅然起身,朝農夫白英深施一禮,感激道:“先生之名定會與會通河永在!” 第三百六十四章 家書抵萬金,弄個郵政吧 宋禮并沒有盲目相信白英,而是親自走訪勘察,確定可行之后,才匆匆返回濟寧府,擬寫了新的會通河疏浚方略,安排人快速遞送京師。 京師的朱允炆此時日子也不好過,倭寇的數量雖然在減少,但其瘋狂卻在加劇,也越發分散。 大明的海岸線畢竟很長,總有些地方難以防護得到,導致不少民眾死傷。 “命令沿海衛所,水師船隊,務必找到倭寇主力!同時從京軍之中,調五萬精銳,加防地方!” 朱允炆眼睛有些發紅,對徐輝祖下令道。 徐輝祖聽聞之后,凝重地點了點頭,問道:“安排誰帶兵合適?” 朱允炆思索了下,道:“此番只以防為主,戰線較為分散,誰去都無法統籌全局,具體事宜最終只能依靠千戶或百戶,就由你來安排吧?!?/br> 徐輝祖拱手請命道:“臣愿親自前往?!?/br> 自己作為徐達的長子,沒有在新皇面前撈半點軍功,實在是說不過去。此番倭寇之亂,只是他們覆滅前最后的掙扎。 朱允炆抬頭看著徐輝祖,知道他立功心切,只是依舊拒絕道:“你走了五軍都督府誰來管?李景隆他還沒有辦法掌控大局吧,其他人要么在外,要么不如你,且留在京師吧?!?/br> 徐輝祖無奈地嘆了一口氣,只好推薦梅殷帶兵前往沿海之地。 朱允炆思索了下,突然問道:“朱高煦從馬山掉下來,摔傷了手?” 徐輝祖神色詫異,不知道在討論出兵人選的時候,怎么突然換了話題,只好皺眉回道:“聽聞是如此,有人戴面具驚了馬,導致高陽郡王墜馬?!?/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