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307節
“后來怎么處置的?” “這個,臣沒有細問,好像高陽郡王沒有大礙?!?/br> “朕問的是那戴面具的人?!?/br> “呃……臣不知?!?/br> 朱允炆看著徐輝祖,思索了下,說道:“不用派梅殷了,安排燕王親自帶兵吧?!?/br> “燕王?” 徐輝祖有些驚訝。 這可是真正的京軍精銳,雖然只是五萬人,但畢竟是虎狼之師,交給燕王是不是太過危險? 朱允炆沒有解釋什么,只擺了擺手,道:“去安排吧,告訴燕王,朕希望他為國殺敵,為朕分憂?!?/br> 徐輝祖只好領命退去。 處理好政務之后,朱允炆走出了武英殿,看著紅色夕陽,不由放松許多。 很多史書記載,明代初期的倭寇并不算嚴重,真正嚴重的倭患出現于嘉靖年間。 可問題是,這里的嚴重與不嚴重,是相對而言的。 建文朝的史官都將心思用在“靖難之戰”的記載之中去了,對于倭寇的問題,只寥寥數筆,甚至都懶得記載,導致人們誤以為建文時期并沒有多少倭寇。 可現實并不是如此! 不是沒有倭寇,而是沒有人去關心,也沒有人去理睬,無論明軍是贏了還是死了,在靖難大局之下,都不足以吸引建文帝的目光。 可當朱允炆改變一切,大明沒有靖難煙塵的遮蓋,倭寇的問題便顯現了出來。 “三個月,倭寇之亂可平!” 朱允炆不打算效仿嘉靖皇帝,將問題拖了十幾年,打算以雷霆手段,徹底讓倭寇消失。 拋開倭寇問題不談,最棘手的問題便是山西移民與山東會通河之事,而兩件事歸根到底,又是錢的事。 局面鋪得有些大,再這樣下去,就要出現財政赤字了。 朱允炆回到坤寧宮,看到宮女正在向外搬物件,就連馬恩慧一向喜歡的珊瑚樹也搬了出來,不由喊住宮女,問道:“這是何故?” 宮女小心地放下物件,行禮道:“回皇上,皇后想要將這些物件變賣,換成錢糧以資沿海百姓?!?/br> 朱允炆有些感動,這就是馬恩慧。 戶部在那里斤斤計較,官員在那里推諉,只有自己的女人,毫無保留地支持著自己。 “送回去吧,這點事還輪不到變賣家產?!?/br> 朱允炆笑了笑說道。 宮女聽聞之后頓時歡喜起來,連忙安排人重新搬回去。 朱允炆走入坤寧宮,對盤算著一件寶物能兌換多少銀兩的馬恩慧說道:“好歹是大明皇后,若寒酸了,豈不是令人笑話?!?/br> 馬恩慧看著寶物又回來了,不由著急起來,道:“臣妾都聽說了,皇上需要很多錢,可戶部不愿意給。眼下中央錢莊的錢還不能輕易動用,爐子、羊毛紡織品銷售也跟不上了,只依靠著醫用紗布、中華書局與文工團,收入總淺薄一些。這些寶物雖好,終究不是錢糧……” 朱允炆看著馬恩慧,嘴角含著笑意,道:“變賣寶貝,籌集的錢財也不過是一時之用,非是長久之計??傂枰粋€新的法子才行?!?/br> “新的法子,這天下哪里有那么多賺錢的法子?!?/br> 馬恩慧有些苦悶。 朱允炆坐了下來,在桌子上翻找著,道:“慢慢想,總會有的?!?/br> “皇上的書臣妾放起來了?!?/br> 馬恩慧說著,便安排侍女去書架中取來。 朱允炆微微點了點頭,目光看向桌案上的信,不由抽了出來,問道:“誰來的信?” 馬恩慧莞爾道:“還能是誰?!?/br> 朱允炆看了看信封上的字,頓時了然,這是丈母娘來的信,雖在京師,卻也不方便時常入宮探望,只能偶爾來一封信,順便托人帶點東西入宮。 “那,這賺錢的法子不就來了?” 朱允炆眼神一亮,揮了揮手中的信。 “這算哪般法子?” 馬恩慧皺眉,一臉疑惑。 朱允炆看著缺乏商機意識的馬恩慧,笑道:“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難道說寄信不是商機,不可以賺錢?” 古代不像是后世,想誰了一個電話過去,隔著上萬里也能“面對面”。 古代是從前慢的時代,寄信是人與人之間聯系的主要方式。 古人如何寄信,四通八達的驛站系統? 別想了,八百里加急、五百里加急,都輪不到尋常人,驛站是給皇室與官府服務的,跟平民一封信的關系都沒有,這個時代也沒有“為人民服務”的項目。 那普通民眾如何寄信? 最典型的方式,就一個: 找人捎帶。 比如張三家住江西,現在要去京城趕考了,隔壁家的二嫂子聽到消息,便托人寫了信,找到張三:我兒子在徽州府呢,你路過的時候,給捎個信…… 如果是縣太爺要進京述職,或縣太爺要調任了,那也可以捎帶信件。 但前提是,你得認識人家縣太爺。 有些官員有社交牛什么癥,結交了無數朋友,黑白兩道都吃得開,一旦出遠門,那行李絕對少不了…… 在《世說新語》中記載了一個小故事: 東晉時期,豫章郡守殷洪喬去南京了一趟,準備回豫章,不少南京的朋友找到殷洪喬,讓其捎信回去,殷洪喬收了信,數了數,竟然多達一百多封。 殷洪喬也可能是認為信太多了,占地方,也可能認為自己是官員,又不是什么信差,于是在路過一條河的時候,把信全丟到了河里…… 當然,也不能完全指責老殷,你若是出國了,幾十個朋友,幾十個清單,讓你去免稅店買東西帶回去,你估計也會暴走…… 可問題是,找個當官的朋友并不容易,而且等當官的出差,是不是有點太熬人了? 三年一述職,難道三年傳一封信? 捎帶不可行,那就只能找其他法子了,這個法子就是找特殊的人來郵寄,而這一群人,就是商人。 商人出差的頻次可比官員多多了,而且還有著“規律”,走南闖北,能帶的區域也廣。 只不過商人嘛,他們需要先顧買賣,空了再去傳信,時間也比較長。當然,他們也收費,幾十文,上百文都有。 當然,歷史上也出現過“信客”,專門負責傳信或傳物,這類人和后世的快遞員、郵遞員差不多了。甚至還出現了專門的“郵筒”,即細長的竹筒。 此外,那就是飛鴿傳書了,只是這小東西局限性太多,成功率太低,想保證成功,估計一次要多飛幾只鴿子…… 對于當下的大明而言,快遞行業還是一個空白,還沒有出現真正的面向百姓的郵傳機構。 而這,則是一個巨大的市場。 朱允炆深知這個時代“家書”的價值,知道紙短情長背后的溫暖,決定將郵政辦起來。 對于朝廷而言,辦郵政有著得天得厚的優勢。 分布在大明土地上,有著數量龐大的驛站,而這些驛站中的人員,很多都沒有被充分利用起來,大量閑置的力量,僅僅依靠著朝廷飯碗,總是不合適的。 拉出去撈點外快,打個零工,總不成問題吧。 兵部不是主張整修驛站嗎? 現在是機會了。 朱允炆將想法告訴了馬恩慧,心情舒暢至極。 日后朝廷驛站,就將分為民用、官用兩個板塊,人員、物資都不缺,不需要額外支付工錢,就足以將郵政運轉起來。 “試點之地選在山西、山東、河南、北直隸!” 朱允炆沒有將京師作為第一選項,而是考慮到山西移民問題,決定用“快信”的方式,拉進移民與家的距離,削弱其焦慮與擔憂。 第三百六十五章 下場打架的皇上 驛站改郵政還沒進行,順著驛站而來的安南使臣抵達了京師。 對于安南使臣而言,朱允炆并沒有興趣接待,只全權交給了內閣與禮部來處理。 在朱允炆看來,安南之所以還在,只是因為不到時候,至于這些使臣是來說明情況的,還是割地求饒的,都與大明無關。 那一塊地,一定會屬于大明,這個結果是斷然無法改變的。 倒是二炮局,終于等到了心心念念的安南神機炮,在換裝了顆?;鹚幹?,有效射程更是超出了六百步之遠,這讓二炮局極為興奮。 研究原因并進行仿造,成為了二炮局最緊迫的任務。 朱允炆親自送行朱棣,將五萬精兵交了出去,朱棣帶兵離開京師,直奔沿海諸多。 水師船隊大規模進入大海,鄭和、李堅、朱能、張玉等日夜在海上追殺倭寇,一時之間,驚濤駭浪,無數倭寇只能哀嚎著撤退,遠離大明的海域。 明軍不信奉什么窮寇莫追,而是信奉痛打落水狗,凡是目光所及的倭寇,無論他們是男是女,是老是少,無一例外,都歸藏大海。 易紹宗的名字,也成為了一個符號,激勵著無數軍士。 朱允炆帶著安全局指揮史顧三審走在南京城中,時不時買點小物件,詢問下商家生意如何。 噼里啪啦的鞭炮聲傳出,吸引了朱允炆的目光。 順人流而去,走不多遠便見一氣派酒樓,樓高四丈許,上下分了三層。門口用竹竿搭建門口,圍著彩帛,這就是所謂的“彩樓歡門”。 “皇上,這是縹緲閣,明面上沒有什么背景,但真正東家卻是曹國公府?!?/br> 顧三審低聲道。 朱允炆淡然一笑,道:“看來李景隆還是有些本錢的,既然都來了,那就進去坐坐吧?!?/br> 縹緲二字,入門便可知。 縈繞的香霧如騰云自地下而出,縈繞之間,倒似是仙境,抬頭看去,高處竟有飛橋欄檻,明暗相通,一些房間珠簾繡額,搖曳著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