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
極冷,晦暗的一眼。 他當初第一次科舉的時候,能因為侄子章衡考中了狀元,于是不齒位居其下,放棄到手的進士功名再考一次。 也在和蘇軾把臂同游的時候,平步而過游仙譚那狹窄的,下臨萬丈深淵的窄橋,用索掛著樹方便上下,面不改色地在石壁上留下“章惇、蘇軾來游”的字跡。 蘇軾當初怎么評價他來著? 哦。 “公定能殺人” 章惇面無表情地,在心中記下了一筆。 【雖然人品確實很一般,并且對于王安石來說絕對稱得上忘恩負義一小人。 但是領著陜西軍打贏了西夏,在兩次災荒期間于汴京糶賣了數以萬計的糧食,穩定了京師居民的生活,利用青苗錢米募集受災農民興建水利和從事其他工役度過災荒,比起宋朝其他jian臣來說,干的壞事簡直稱得上小巫見大巫層級的呂惠卿進了。 ——這個從人品來看不算太冤枉?!?/br> 王安石:…… 想到自己去年認識的那個學子,想到自己曾經想要將對方援引給今上,稱贊他“惠卿之賢,豈特今人,雖前世儒者未易比也。學先王之道而能用者,獨惠卿而已”的心思。 突然就有點微妙地淡了下來呢。 盡管拉他進變法派還是得拉一把的,但是這人嘛…… 趙頊咂咂嘴:聽起來不是很適合當權臣宰輔的樣子,當了肯定要因私廢公。 【其實政治立場比較中立,作為新黨核心反對過市易法,因此被視為背叛而被貶謫過,卻在元佑年間被舊黨以為是自己人重獲重任的時候,頂著司馬光的壓力試圖保住變法成果的曾布。 因為在王安石變法中發揮了重大作用,成功喜提jian臣傳。 笑死,與其說他因為史書上給出的理由進jian臣傳。不如說因為他在哲宗死后,支持太后立趙佶為新皇,最終導致徽宗成功上臺開始敗家,最后把大慫打出了靖康之恥的恥辱成就,所以把他塞進去呢。 如果是因為后者我百分百支持好不好,章惇要是知道北宋最后的結局,那估計是真的恨不得吐著血把“端王輕佻不可君天下”這句話給糊到他們每個人臉上吧!】 ——“啪” 那股冥冥的預感,此刻終于成真。 趙煦兩眼放空望著空中,端王、趙佶、徽宗,這三個稱呼此刻被串成了一條完整的線索,契合著他先前的猜測,完美無缺填補上了北宋滅亡始作俑者的空白。 第一反應,是不敢相信。 說來慚愧,趙煦知道自己作為兄長,是個絕不應該被世人效仿的,過于溺愛的類型。 父親早逝,祖母弄權,嫡母膝下無親子又地位無憂,趙煦很早便有了長兄如父的認識,將下面那些不論同母還是異母的弟妹,都視作自己應該照顧著的責任。 可天潢貴胄,本質上又能有多少的麻煩和苦惱,有多少需要他照顧著的呢? 于是不得不說,他養出了一堆實在說不上有多優秀的弟弟。 而比起那些更為頑劣的弟弟們,同樣作為紈绔,但是頂多逛逛青樓,玩玩書畫金石敗敗家,行事風流,但生性甚至有點懦弱的趙佶,在其中都顯得有些讓哥欣慰了。 ——結果就是這樣一個存在,成了北宋滅亡最后的推手。! 第124章 “趙佶……” 趙頊僵著張臉,想了想自己如今膝下已經沒辦法被稱為不豐——存活數目甚至為零的子嗣,只感覺自己陷入了一種微妙的無力。 北宋的亡國之君找到了嗎? 找到了,他兒子。 但是他還沒有(活下來的)兒子,也不知道是哪個(未來活下來的)兒子。 ——這就尷尬了。 朝堂眾人的神情也并不美妙。 就算從后世人最初的話題中,他們就已然窺見了亡國之日的逼近??墒悄堑降走€是模糊的,不真切的,足以讓人心懷僥幸的。 直到此時,那真正的期限終于揭露,在在座幾乎所有官員的頭頂上空敲響了死亡的警鐘。 雖然說是三代皇帝,可是當今早逝,下一任的那位哲宗皇帝眼見著也年壽早夭——章惇曾布尚且能摻和進那位亡國之君的迎立,那么在場又有誰能逃了開去! 年長者或許已然逝去,可是難道就要忍見家中后輩淪為亡國之人?年青者更生憂懼,因為他們還或許正逢那位亡國之主,青史上亡國君臣的名號也許終會敲定。 這才是真真正正,遠比后世人說上百遍千遍宋朝時局如今不變不行都更為行之有效的威脅。脅迫著在場每一個人,都不得不在眼下利益的同時,思考起自己即將崩潰的未來。 王安石冷眼旁觀著滿朝心理的變化。 變法家敏銳的嗅覺,聞見了風中無聲無息轉變著的訊號。 ——風向變了。 【看了上面那幾個例子,想必大家對于宋史的jian臣傳選取標準到底是個玩意,心里多少都有點數了。 以上這幾個人,說句老實話,不算什么完美受害者,或多或少都干過一些比較負面的事情: 呂惠卿對王安石忘恩負義,曾布因為和章惇內斗賭氣而新黨分裂,徽宗上位。 但是他們絕對不至于壞到要跟秦檜、賈似道同流合污吧? 史彌遠都沒進去,韓侂胄在這個行列里面都覺得晦氣不服??!——金人都覺得他對大慫赤膽忠心一忠臣,北伐力量中堅選手,要把他安葬在他曾祖韓琦墓旁呢?!?/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