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趙匡胤,或者說趙宋一朝在這點上最為失敗的,就是沒能成功地彌合這樣南北分裂的局面,反而進一步借用這樣的對立,試圖為自己皇位的穩妥添磚加瓦。 這其中,北方因為經濟相對落后,文化受到了五代戰亂影響趨向退化。整體文風質樸,給自己的評價叫做厚重敦樸。 可實際上是承五代風氣,很多官員入仕的目的只在于安享富貴,政風相較起來也就因循保守,但相對應的,他們也有著穩健務實的傳統。 宋朝兩次變法中的保守派,因此基本上就都是北人。 而南方在經濟發達的條件下,盛行民間辦學,經常組織義學,書院遍地開花。文風的昌盛,帶動的是思想的蓬勃茁壯,人才的興旺和才氣的洋溢。 故而有“慶歷間人才皆出大江之南”這種說法,故而以范仲淹為代表的很多南人官員,向往的是砥礪風氣,不求茍安,呼吁對國家民族有責任感、道德感——也就是北宋儒學復興運動所醞釀出的新的士人風骨。 所以他們的政風相對的就更加追求開新變革,是變法革新派的中堅力量,同樣也就成了北人口中南人“輕薄、不厚重、好生事”的一種體現?!?/br> 趙禎:嗯? 突然被cue的仁宗皇帝一愣神,對著那句慶歷人才,下意識數了數自己看重的臣子的籍貫。 額,范仲淹,蘇州吳縣人;韓琦,自認相州安陽(河南)人,算個北人但是出生在泉州;富弼是西京洛陽(河南)人;歐陽修是吉州(江西)人;晏殊是撫州臨川(江西)人…… 還,還好?雖然好像舉子的籍貫確實江南人更多一點,但是現在大臣們的比例也沒夸張到什么地方去…… ——舉子。 趙禎的思維微微卡頓,本來有些心虛和迷惑的心理,很快被新生的一種,夾雜著欣慰和微妙的復雜情緒所取代。 也許,這句話的本意,本就不在說明他現在重用的高官。而在于這一批學子,在于他們的未來。 — 司馬光的臉色不是很好看。 后世人這番南北分裂的言論,很自然地讓他聯想到了英宗皇帝在位時期,他和歐陽修之間的那番爭論。 不論政見差異,確實對他有過提攜之恩的歐陽修,此刻也想起了那次朝堂上的爭議,默然回首和他正對上視線。 他們為的是科舉考試錄取的方式吵的架。 因為趙匡胤是個北人,還很遺憾的,是個并沒有全然意識到南北必須達成糅合統一的,對南人還存在著大量偏見和壓制的北人。 所以宋朝科舉,南北錄取比例之懸殊,一度可以達到北方十中取一,南方百中取一這樣的局面。 所以,作為江西人,南方士人的領頭人物,歐陽修選擇向英宗皇帝提議,說為了選拔出全國真正的人才,應該全國一條線,科舉統一按分數劃線錄取。 而作為山西人,也就是北方士子推出的代表,司馬光當初選擇抗議——他要求按人口劃比例,給各地相應名額以達成一種公平。 但實際上,哪里有什么公平呢?所有的公平不都是相對的嗎? 南方文風之盛,所以南方學子很多比北人來得優秀,卻因為名額不夠而不能中舉——這對于能力更出色的南人學子來說,誰不覺得冤枉眼紅,誰不想為自己爭取利益? 可對于北方學子來說——多少年的戰亂,多少年的動亂。昔日中原盛唐文氣昭昭的氣象,已經被摧折到蕭條,幾百年的落后,怎么可能是一朝一夕即可補全之功? 因為外力無法和南方學子站在同一條水平線上,誰又不覺得牙癢,誰又不覺得不公? 所以這本就是一筆爛賬,一筆橫隔在宋朝南北士人之間,不論私人感情如何,一定要挺身為之一爭的存在。 司馬光突然就想明白了一些事情。 他目光很平靜地掃向一旁,看著那個懶得摻和進他們斗爭中,此刻兩手揣在袖口之中,不知思考著些什么的人。 王安石是臨川人。 一個即將主政,實施新法,將自己主張宣布天下的,南方人。 他會支持哪一種科舉錄取方式呢? ——答案太顯而易見了。 司馬光也知道自己為什么,最后會走上一條和王安石對抗的路了。 【總而言之,除了文風差異之外,南人堅定覺得北人政治待遇較優,而朝廷對于南方的經濟壓榨過于苛刻。 而在北人眼中,南人在政治上勢力逐漸擴大,則并非國家之?!麄儤O厭惡南人當權主政。 這種地域歧視的現象嚴重到什么程度呢? 比如新舊黨已經撕起來的時候,當著神宗,一個在堅定變法的時候,堅決包庇王安石激進行徑的慣犯,甚至因為太過過分而把王安石在宋朝一些文人心中的形象成功扭曲成為野狐貍精的神奇皇帝的面?!?/br> 王安石&趙頊:? 等等,后世人你說什么野狐貍精? 饒是這倆本質一心干大事,對于八卦都有點隨便聽聽心理的君臣,在聽到這個離譜形容的時候,都是有些傻眼的。 不是,怎么會有人這樣形容他們君臣的???! 他們很正經清白一知己君臣??! — 蘇·其實也應該在朝堂上·但是我之前沒想起來·軾:阿——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