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這后世,竟然公然引用女子治學的言論——還教授?會長?” “荒謬,太荒謬了!” 接著又是什么牝雞司晨又是什么世風日下的批駁,聽得旁邊一位年輕文士的眼白翻了幾翻。 他也是家里有女兒的人,平日里附庸風雅也沒少給孩子讀書,此刻越聽越聽不下去。 “得了吧。平日里吹捧才女佳人的難道還沒有你一個?” “人家女承父業家學淵源,說出來的話可比你深刻多了?!?/br> — 后方人的爭吵打攪不了王安石的心神,他只對著那幾行的評價,反反復復看了良久,心里說不出到底是些什么滋味。 遺憾嗎?可是他的新法,最后其實還是給這個朝廷帶來了不少好的方面的,不是嗎?有一些政策,就算是斷斷續續,難道不也是延續下去了嗎? 可是啊,可是啊, 王安石看著最后一行,還是感覺到那種若有若無的悵惘。 他最根本的理想,卻沒能得到實現啊。 【他們之所以要做出這樣的評價,實際上是因為現代很多對于王安石變法失敗原因的研究,已經超越了當初梁啟超“借古喻今”的作風,變成了“借今喻古”。 要么滑向歷史實用主義,不管肯定還是否定,都要得出譬如青苗法對于現今正反適用性的啟發。要么用現代社會的價值和理論苛求,不符合西方經濟理論所講的大企業、小政府和自由貿易價值標準的,都會被指為失敗的原因,超脫了歷史研究的范圍,變成對歷史的拷問。 嘖嘖嘖,只能說老王的先進性最后成為他被苛求的一大原因,也是真的挺離譜他媽給離譜開門,離譜到家了的。 所以我們在這里,也就不要特別出于現代經濟學理論,大談特談從現代視角看王安石變法失敗的所謂原因了。 咱就從最簡單,最直白,也是最直接的理由講起,講王安石變法之所以落到這樣一個尷尬局面,大家都能聽懂的原因。 大慫時代特色異論相攪,或者說, ——黨爭?!?! 第120章 “果然是黨爭的問題啊?!?/br> 趙匡胤“啪”地一聲拍在了桌面,暗地里悄悄松了口氣。 還行,講黨爭他肯定是聽得懂的。那后世人前面一連串什么經濟不經濟,先進不先進的原因,那可是突如其來地把趙大的腦細胞都差點給燒沒了。 萬一后世人真的講前面那些個原因,他懷疑自己除了嗯嗯啊啊哦哦這些語氣詞之外,什么都沒辦法回應了,甚至說不定記都記不下來,還得找個絕對信得過的擅長這庶務的心腹來解讀。 ——那也太磨人了。 還是講黨爭來得讓人舒服??! 然后這份說不上欣喜的慶幸,很快就被后世人一盆冷水澆在了頭上。 【大慫黨爭,是一種源遠流長的特色,是一件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盛事”。 它不是從王安石變法,甚至不是從慶歷新政出現的時候才開始的特殊現象,而是一條貫穿了天水一朝始末的官場脈絡。 比之其他朝代,它最為突出的特色,同時也是趙匡胤日常被人嘲諷“趙韻腳”,說與其讓他和秦皇漢武唐宗這幾個千古一帝并入沁園春組,不如讓老朱和朱棣兩個明祖取代掉他地位的一大原因。 就是地域歧視,南北分裂之風相當嚴重?!?/br> “啪啪” 好像有兩個巴掌呼得一聲就招呼在了在場宋人的臉上,讓他們的臉色忍不住青白交加變幻莫測。 這是嘲諷啊,赤/裸裸的貼面嘲諷他們祖宗??! “秦皇暴君也!”就算沒有明說是那位始皇帝,但是不用腦子也能知道絕不可能指的是那位秦二世:“二世而亡,失其鹿而天下共逐之,天命也!” 這樣的皇帝怎么可以被稱為所謂千古一帝,怎么可以被后世人接近膜拜般吹捧。 另一位官員也在搖頭:“孝武皇帝有亡秦之失無亡秦之禍,比之略佳,然而不過懸崖勒馬,窮兵黷武,不及孝文??!” 你說孝文皇帝千古一帝他們也就認了,怎么能算上孝武皇帝和秦始皇帝,卻沒有前者的影子呢?! “唐宗皇帝確實愛民如子,”又有人接話,這位身上倒是指摘不出什么暴戾的毛病來,于是長吁短嘆著,他對著別人閃爍其詞:“然而玄武之變,禍起蕭墻,孝悌有失。且華夷難辨,德行有損??!” 至于那什么明祖? 就算不知道這兩人身上什么缺陷,但只要想到前面明朝皇帝對他們的嫌棄,這波文人更是異口同聲:“一朝兩祖,不通禮制,荒謬??!” 反正主打一個自家不好過也堅決不承認別家比自己好。 天幕:。 6 就連一向不管這些宋人對它做出了些什么評價的天幕,此刻都被這些離譜言論刺激到了一般,本來平穩的,雖然明亮卻不刺眼的白光高頻率閃了幾閃,平等地讓所有注視著天幕的人群眼前一花。 被波及者:…… 人群中有牽連我們的沙貝,我不說,大家都知道是誰! 側過身,悄悄揉了揉自己有些泛紅的眼睛,趙頊默默記下了那幾個跳得最高的人的名字。 趙頊:你說巧不巧,還真的是他所知道的,保守派中堅力量呢?!咎扑沃H,經濟重心向著南方轉移,而南方經濟的興起,帶來的是南北風氣的不同,南方人才的不斷涌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