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年囤糧記 第135節
王寶興在路上聽木槿說過很多靠近城鎮的好處,加上車隊里家家戶戶都有上百兩銀子傍身,所以倒能夠搏上一把。 靠近明州城的話,子孫后代想要讀書科舉也更加便利。 這點是王寶興的私心。 他自己科舉考了半輩子,頭發花白還只是個童生,兩個兒子沒有讀書的天賦,但他孫子機靈啊。 如果在明州城外的村落里安家,送孫子去城里的書塾讀書總不至于太過艱難,他再活長點,說不準還能看到孫子考取功名呢。 王寶興思慮過后,說:“還望官爺替我美言幾句,最好離明州近些?!?/br> 明州城城里肯定不會讓災民落戶,他們要想安頓,只能在明州城外的村子或者小鎮上。 鄭把總知道王寶興的意思,他直接帶著王寶興去找判官。 對于判官來說,分到哪里不過是他一句話的事。 而且好多災民為了能多得到點土地,并不介意被分到更遠點的地方。 王寶興將二虎子爹給他的人參悄悄塞給判官,他明白自己和族人們的命運就掌握在對方的手里。 人參多生長在北方,南方格外稀少,所以價格更為昂貴。 而且二虎子爹給的人參個頭很大,若賣出去,得有上百兩銀子。 文官或者勛貴對這玩意更稀罕,不管自己用還是拿去官場上做人情都成,所以倒對判官的胃口。 “我和族人們一路扶持走了上萬里路才來到明州,實在不忍分離,還望大人能夠……” 他后面沒有明說,但對方浸yin官場數年,哪會不明白其中的意思。 他摸摸剛得來的人參,思慮良久。 王寶興屏聲凝氣,在那里擔驚受怕。 在人員流動不大的鄉土宗族社會,人人都明白抱團取暖的重要性,作為外來戶很容易受到欺負。 就算人家沒有光明正大欺負你,但遇見難事,總歸有獨木難支的時候。 以前在王家村,以王氏族人為主,村里的鄭家劉家皆在百年前或者幾十年前遷過來,花費數年才勉強融入王家村,如此可想而知被單獨分到村子里會有多么艱難。 車隊里很多人習慣了彼此扶持,哪怕中間會吵架、會有摩擦,他們也愿意跟原本熟悉的人一塊。 所有人都在注意族長和判官那頭的動靜。 有人雙手合十:“老天保佑,保佑俺們分到一處去吧?!?/br> 別的災民不在乎被分到哪里,有的甚至舉族逃難最后只剩下幾個人,只消跟官爺提上嘴,自己想跟族人分到一處,官爺就會滿足他,因為就那三五個人不怕他們掀起風浪。 王家村車隊卻不同,男同老少加起來快一百六十人,人數著實不算少。 很多人想著,只要不讓他和族人們分開,即使土地差點也沒事,他可不想被當外來戶排斥。 就在王寶興覺得判官要拒絕自己時,對方終于發話:“如此,你們便去織女鎮吧?!?/br> 織女鎮處于明州城外,距離明州城只有幾十里地,通行倒算便利。 鎮上有五十來戶人家,人口是車隊的三倍往上,也不用擔心這群外鄉人會欺侮織女鎮的原住民。 王寶興不曉得織女鎮情形如何,鄭把總卻知道那里的情況。 織女鎮民風淳樸、距離明州城的距離極近,倒算個好去處, 見相熟的鄭把總對自己點頭,王寶興終于放心,然后再三向判官致謝。 兩千個災民分成十幾批被官兵們帶走。 鄭把總道:“我便不隨你們去織女鎮了,老翁你一路保重?!?/br> 王寶興躬身行禮:“若沒有官爺您的護佑,我們路上只管會遇見更多艱難,我和族人們皆感念您的大恩大德,等我們安下家來,還望官爺能夠賞臉來寒舍吃席?!?/br> “有機會的話,我定要去叨擾你們?!?/br> 幾十日的相處足夠看清對方為人如何,鄭把總覺得眼前老翁是個有大智慧的人,即使來到人生地不熟的明州,只要活的夠久,照樣能攢下不少家業。 鄭把總的兒女皆在明州,他明白和這樣的人結交沒有壞處,倒愿意給王寶興幾分面子。 明州城周邊只留下三百人,他們去了織女鎮,另外一百余人被分派到其他的村子和鎮里去。 聽負責押送他們的兵丁私語說分到古亭村的人有福啦。 古亭村在三年前遭遇倭寇劫殺,村里大半人死去,現在僅余下二十來人罷了,去古亭村的災民不光能有肥沃的土地耕種,還不用因為勢單力孤受人欺凌,果真是個好去處。 明代中后期,即為日-本的戰國時代,由于戰亂四起,當時倭國國內經濟受創,一部分武士便來到東南沿海進行劫掠,因為他們屬于流竄作案,所以常常出現整個村鎮被殺光的慘狀。 富庶的古亭村就是其中的受害者。 說話的功夫,他們居然已經抵達織女鎮的地界。 木槿看著路邊田地里的桑樹,心想織女鎮這個名字當真貼切。 周邊山脈頗多,里面或整齊或零散地種植了許多桑樹和茶樹,這是他們在西北從未見到的景象。 “往后俺們說不準就能天天喝茶,說不準還能穿財主們才有的絲綢衣裳哩?!?/br> 在他們看來,茶葉屬于奢侈品,有的人直到死亡也沒有嘗過茶葉的滋味,富裕如王寶山家,茶葉也是逢年過節招待親戚的貴重物品,光想到往后經??梢院炔?,人們心中就滿懷憧憬。 因為古怪的天氣,茶樹桑樹都變得光禿禿,只能瞧出個模糊的輪廓而已。 當然,民以食為天,旁邊的空地還有糧食被收割的痕跡,那應該是用來種糧食的。 崇文崇武已經挑了一整天擔子,然而他們感覺不到絲毫疲憊。 崇武覺得自己身上有使不完的力氣,只想快點走、再走快點,趕緊來到織女鎮分地蓋房屋。 他再也不想過大冬天還睡在荒郊野外的日子。 與災民們的歡喜不同,織女鎮幾十戶人家滿懷戒備,看待他們的目光中充斥著說不清道不明的敵意。 作者有話說: 看見好多小天使問男主的事,這里說一下,男主在幾十章之前就出場過啦~ 感謝在2022-05-06 18:34:33~2022-05-06 22:06:32期間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營養液的小天使哦~ 感謝灌溉營養液的小天使:54790281 5瓶; 非常感謝大家對我的支持,我會繼續努力的! 第146章 交涉 難免會彼此排斥 間或傳來幾聲犬吠, 那是里正家里的黃犬,因為里正家資頗豐,所以在亂世里居然還能養的起黃犬, 若放在尋常人家,恐怕早就當糧食給吃掉了。 織女鎮幾十戶人家被深夜而來的異鄉人驚醒, 紛紛披衣出來查探情況。 不怪他們警惕。 今年收成極少極少, 還有的村落城鎮幾乎顆粒無收, 外頭逐漸混亂起來。 前些日子還聽說某個村子被劫掠的傳聞, 他們實在不敢掉以輕心。 眾人抄起家伙往外跑, 果真看見外面站著不少人。 夜里視線不如白日清晰,他們從遠處隱隱約約見到幾百人,簡直心驚膽戰。 幸好官兵們提前制止。 帶頭的小吏高呼:“里正何在?我們是打明州城過來的?!?/br> 聽見熟悉的口音, 里正才招呼旁邊的漢子們放下家伙。 “原來是官爺吶,實在是有失遠迎?!?/br> 明州早幾個月就給他傳過命令,說過段時日會有波災民過來。 里正心里頭并不樂意, 人們聚族而居, 鎮里有半數人家姓陳, 而他就是陳氏宗族的族長,他靠種植桑樹、茶樹積累上不少家財, 而且在宗族里素有威望, 因此被推舉為里正。 陳氏宗族在織女鎮屬于獨一份。 里正著實不愿有外鄉人過來。 他在織女鎮說一不二,放到整個明州城卻遠遠不夠看, 所以并沒有膽子違背官府的命令。 距離官府下命令已經過去快三個月時間, 里正都以為不會有人來了, 誰成想居然在此時過來。 與小吏說話的功夫, 里正的眼睛飛快掃視過來的災民。 人數比他預想中多得多, 這同樣意味著他們會給自己帶來巨大的威脅。 不光里正或陳氏宗族的族人, 鎮上其余人家也是同樣的想法,一百多號人能帶來的威脅實在太大。 假如性子老實厚道尚好,若是那等喜歡惹是生非之人,往后織女鎮就有熱鬧瞧了。 “這群人皆打北邊過來,往后就安置在織女鎮了,官府信得過你,允你自行安置他們?!?/br> 此處吩咐里正自行安置并非讓他隨心所欲把災民們隨便扔到個旮旯角,而是說明分給他們多少土地、劃定房屋范圍,并且讓里正登記好他們。 里正主管鄉里戶籍文書、催繳賦稅,對于官府中人來說,他不過是個小嘍啰而已,然而在鄉民們眼里,里正極受尊重,屬于十里八鄉有名的體面人。 如果想在織女鎮過安生日子,少不得和里正處好關系。 織女鎮與尋常的村落并無二致,頂多房屋數量比別的村落多些。 鎮子里最體面的建筑要屬前頭那家雜貨鋪,掌柜姓喬,往年將整個織女鎮紡織的絲綢、產的茶葉運去明州城倒賣,能賺不少銀錢。 他家雜貨鋪是兩層樓,在這個時代屬于格外體面顯眼的建筑。 當然,在災荒到來之后,桑樹茶樹照樣遭殃,他已經一年沒有開過張,單靠往年的積蓄過活。 里正家里五間青磚大瓦房同樣顯眼,讓人一眼就能看出他頗有家財。 至于余下幾十戶人家,有四五戶家境殷實的,屋子用半磚半泥土制成,在鄉間尚算不錯。 而大多數鄉民住著低矮的茅草屋,因為織女鎮比周邊更富庶,他們在尋常年份吃飽肚子不成問題,災年也能勉強支撐不被餓死。 而且織女鎮屬于典型的低山丘陵地貌,從鎮子里走一趟不過幾百米,卻如同爬了個陡坡般辛苦。 車隊里的人打量完織女鎮,覺得不過如此。 剛進來時,他們見到那么多桑樹茶樹,心里十分震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