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國子監開組會 第108節
果不其然, 就如莊道青所言,即便翰林院氣得頭上冒青煙,也沒辦法拿已成定局的事情如何。 這群人愛臉面, 好臉面。一輩子把自己的名聲看得比什么都重要,所以只會暗地里下絆子, 絕對做不出明面上撕破臉的事情來。 所以,表面看似風平浪靜, 暗地里的小花招簡直層出不窮。 因著宋坨村一事,雖然再度提升了國子監以及群青論壇和《群青集》的熱度,但也激起了不少人對學子文章的質疑。 歷朝歷代,能夠著書立作的無一不是大家, 但現在一個還在讀書的學子竟然也能寫文章編書? 這放在以前,莫不是要讓人笑掉大牙, 貽笑大方。 常言, 越是出名的東西越能成為眾矢之的,現在的《群青集》便是這個眾矢之的。 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能搞得轟轟烈烈的莊良玉便成了所有世家的眼中釘rou中刺。 此前, 雖有科舉,雖有學監,但到底任用與否, 任用何處還是要三省六部和翰林院拍板, 這些學子的命運,歸根結底還是在世家手里。 不納投名狀,這輩子也別想在官場上混出個名頭來。 但現在不同, 《群青集》的問世讓許多學子的才學有了展露的機會。就算世家有私心,但歸根結底, 辦事要用人, 而不是用草包。想要保得住自己的榮華富貴, 手里就要有能干實事的人。 如此一來,用人的主動權便不在他們身上,這些貧苦出身的下三學人有了選擇的余地,而不再需要像以往那般像是貨架上等著被挑選的貨物。 為了打壓這些人的價值,翰林院也鼓動了不少人對《群青集》下手,對其中編寫的文章多有挑剔,可只盯下三學也不是辦法,挑刺的人多了,有些人跟著渾水摸魚攻擊政敵,世家子弟的文章也難免收到批評。 最后鬧來鬧去,竟然成了國子監學子與外界文人的對立。 心高氣傲的國子監學子自然不肯認輸,一個個傲氣得恨不得跟對手當面爭論,反駁的言辭也愈發激烈。 這倒叫這群老家伙們有苦說不出了。氣得這群人在家里捂著胸口直罵孽子! 莊良玉樂意看戲,更樂意指點學子們反擊,甚至在國子監門外又立了一塊巨大的石壁,專門用來讓文人□□交流。 惡趣味的莊良玉甚至專門給這種留評形式,起了個名字,就叫“銳評”,石壁的名字就叫評論區。 旁人雖然搞不懂這兩個名字的深意,但國子監的祭酒都這樣說了,那便跟著這樣叫也沒什么問題。 石壁上時刻都貼滿了紙張,有些上頭的人直接提筆在石壁上寫字,斗大的字隔著八丈遠都能看清楚。 莊良玉站在國子監門前長吁短嘆一聲,裝模作樣道:“雍朝學業之繁榮,指日可待呀!” 國子監門前的熱鬧,整個西都城都津津樂道。茶余飯后,街頭巷尾,都在談論今日又有誰在石壁上留了什么新的言論。 連幾歲的孩童,嘴里都在說這幾日新看到了什么東西。 哪里還有曾經因著毫無知識獲取渠道而一無所知的模樣? 莊良玉拍手稱快,覺得這群老東西們也算有點用處,要不是他們專程來找茬,她怕是也想不到可以用看熱鬧的方式來傳播知識。 至少這些文人留評時為了顯得真實可靠,都留了自己的真實名姓,批駁時也引經據典,頭頭是道。 一時之間,竟掀起一股□□。 更讓世家慪氣,他們將手伸到翰林院中,為的就是能把控普通人的上升渠道,將有用的東西壟斷在自己手中。百姓越聰明便越難管理,個頂個有自己的想法,再想掌控便難了。 可眼下情形失控,已然是亡羊補牢,為時已晚。 求爺爺告奶奶地到順德帝面前去哭嚎,說這樣下去不是辦法,大雍根基遲早要被莊良玉一人給禍害。 太儀殿上,穩坐高臺的皇帝心情卻不錯,拎出兩份奏折來讓幾位官員傳看。 這兩份奏折的水平一看便知,是各地父母官遞上來的折子,言明效仿國子監“評論區”與“銳評”方式頒布政令,極大程度促進了政令推行,安撫各地百姓。 順德帝坐在龍椅上,笑容和煦卻讓人遍體生寒:“諸位愛卿,為父母官者,當如百姓父母。既然說這些年輕后生是不知者無畏,那爾等長者給他們引一條正確的路便是?!?/br> “以諸位愛卿之高見,指條明路,應當不是難事?!?/br> 諸位大臣在皇帝面前碰了個軟釘子,可回到家中,自家孩子還倔著不肯聽話,在嚷“評論區”上那些文人都在亂說。 葉侍郎也很頭疼,雖然自家孫子跟小莊先生走得近,但到底世家背后有世家的利益,一切都要給家族讓行,蹙著眉頭說道:“你說人家亂說,你怎知自己不是亂說?” 葉瞳齡脾氣倔,梗著脖子說道:“我等雖年幼,但正經下過地,進過工坊,祖父怎能說我是亂說!” 葉侍郎神情凝重,不敢相信:“當真下過地,也進過工坊?” 葉瞳齡點頭,驕傲極了:“三日后,還有一次組織實習,我們還要實地學習!” 這下,葉瞳齡也不說下地實習是苦差事了,眉眼間都是自己已經長大已經成熟的驕傲。 葉瞳齡還驕傲著,葉侍郎的神色卻更加凝重了,他低聲重復道:“實習?實地學習?” “這女娃兒,當真不得了?!?/br> …… 說來這實習,也是在宋坨村事件之后,才堅定了莊良玉的想法。 莊良玉自認自己知曉的事情不少,但也不可能做到全知全能,她不是百科全書,更何況即使是百科全書里的知識也有出錯的可能。 離開土地的知識,很多也是一知半解,只能憑著模糊的印象給個方向,然后讓這些學子們自己探索。 但純粹的理論知識仿佛空中樓閣,以眼下時代而言,還是需要落地才來得實際。 于是,這群可憐兮兮的年輕人們,除了每個月要開一次組會之外,現在還額外加了一項實驗任務。 莊良玉自打上任之初便搞了個照葫蘆畫瓢的學分制,只有修滿學分的人才能從國子監順利畢業。 而這項實習便在他們的學分要求里。 莊良玉說:“只是一味埋頭苦讀閉門造車,是沒有意義的。所以——” “今天,就讓我們先來根據這些涉及民生政務的典籍來寫一篇標準的文獻綜述,七日后,再來開個組會好好討論一下大家的心得體會與研究進展?!?/br> 上三學的監生嗚呼哀哉,手里捧著書,成堆成堆的,仿佛擋在自己前路的大山一樣,壓得他們喘不過氣,又看不到未來。 挑燈夜戰,燈火通明,自以為博古通今,可拿到組會上一看,被批得狗血淋。偏偏各位夫子說得全都在理,想反駁都沒有底氣。 他們以為莊良玉這個年輕的國子監祭酒是靠后門走關系上位,可人家正正經經有真才實學。明明比他們的年歲還小一點,偏偏能將所有人說到啞口無言。 可比起上三學,這些達官顯貴家的公子哥兒們一出門,就看到下三學的學子們正手里抱著卷軸畫冊討論的熱火朝天。 當即不服氣,返回去找莊良玉理論。 莊良玉漫不經心地給自己添茶倒水,慢悠悠說道:“下三學要制圖,要實踐,如此才能證明自己的方法有效可行。爾等研究國子學、太學、四門學,若是不能博覽群書,又如何稱得上未來之棟梁?” 立時有人受不了整日里寫文策論的折磨,拍案而起:“莊先生,我要學下三學,我要學農!” 莊良玉絲毫不介意這些年輕人的氣盛,老神在在道:“如果你覺得自己能學,便找院里夫子辦個轉學手續即可?!?/br> 葉瞳齡便是那個湊熱鬧跟著一起辦了轉學手續的人。 他自詡跟著莊良玉南下,是個有經驗的老手,覺得自己換個領域就能一展才華,一雪前恥。 莊良玉不發表任何看法,由著葉瞳齡折騰。 也由著這些年輕人折騰。 她像是個退休老干部一樣,同國子監中的諸多夫子們坐在一處談天說地,揣著袖筒目送監生們興高采烈回家的身影。 仿佛看著他們,就覺得一切都會好起來。 …… 在霜降之前,莊良玉收到了蕭欽竹的來信。 信上說他此時已經抵達東南沿海,并與兄長順利見面,在寫信時,已經擊退了一波想要進犯的???,現在正在調查漕運一事。 莊良玉不得不驚嘆蕭欽竹的辦事速度,此時距離他離開西都城不過才一月時間,就已經辦完這樣多的事情。 怪不得這樣的人能被成為大雍的戰神。 隨信而來的,還有蕭欽竹的畫,工筆簡單,但生動傳神,一共十張圖,描摹了一路南下所見風景。 此前南下,陵南道不過只走了很短的距離,但蕭欽竹此次快馬行軍,直接越過大雍半數版圖,抵達東南沿海。 莊良玉看著上面的風光,一時思緒縹緲,眼前浮現出曾經東奔西走,走遍祖國大江南北的情形。 但如今,她已然不可能再瀟灑來去,自由如風。她手上、肩上有無數人的責任。 夜深露重,莊良玉仍俯首案前批改學子們的課業,一個月的時間過去,即便是一篇短短的文章,這些年輕人也能引經據典寫得鞭辟入里了。比之原有文體,格式更加規整,思路也愈發凝練清晰。 眼下這篇正是在寫山川異域,日月同天,顯然是個走南闖北,見識頗多的兒郎。 莊良玉將蕭欽竹的畫擺在這篇文章一旁,好像透過黑白線條看到了壯闊山水。 “希望你們能走得更遠……” 第99章 見識 起初, 國子監的實踐活動并不受人重視,包括葉瞳齡這些自上三學轉到下三學的子弟們也不重視。 但葉瞳齡跟自家祖父犟嘴之后,這件事便引起了很多人關注。 到了去城郊農莊那日, 已然成了浩浩蕩蕩的隊伍。除了需要跟著莊良玉實地學習的學子外還有很多跟著各家公子來探風聲的仆從。 一支龐大的隊伍打馬走過西都城長街,直引得路人張望, 還以為出了什么大事。 放在以往,莊良玉是絕對不會允許國子監的學子有如此嬌貴的脾性的。但現在她有心讓這些一直藏在背后的人心里產生緊張, 便也由著搞小動作。 只要不礙事,她沒意見。 莊良玉穿了一身輕便的騎裝,帶著國子監的學子們浩浩蕩蕩往莊家位于城郊的農莊走。 今日帶的學子說多不多,但也不少??偣菜阆聛硪灿辛酥? 正經深耕農業的學子早就已經跟著夫子實地學習過了,現在帶來的全都是門外漢。 哪怕葉瞳齡自詡自己經驗豐富, 但放在專業的人眼里, 就跟門外漢沒什么區別,頭一次進莊家的農莊, 照樣驚喜得大呼小叫。 莊良玉手上卷了個特制的小喇叭用來節省力氣,她舉著小喇叭說道:“諸位學子雖知曉四書五經,經史子集。但說到農耕, 爾等在大自然面前不過是個孩子?!?/br> “農耕靠天吃飯, 種地的人,說是跟老天爺搶命都不為過。何時耕種,如何耕種, 何時收獲,如何收獲, 這里面都是學問。傳統農民依靠經驗口口相傳, 靠跟老天爺去賭。但農學的意義在于能夠將可能發生的事情, 變成必然?!?/br> “國子監國子監,爾等為國之子民,為官既為小家,同樣也為國家?!?/br> “解民生之多艱,育天下之英才【1】。這是國子監的目標,也當是你們的目標?!?/br> 莊良玉的聲音雖然平靜又懶散,但偏生有種鼓舞人心的奇怪力量,砸在人心中,立時便熱血沸騰起來。年輕人最容易被宏偉的目標與情懷感動,也最容易在集體氛圍中受到鼓舞。 他們走過田間地頭,學著莊良玉的樣子,低聲重復方才的話。 “解民生之多艱,育天下之英才?!?/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