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經沒了 第327節
書迷正在閱讀:[綜漫]開局默爾索怎么辦、[綜漫]我被赤色子彈射中了心、開局一座旅館:我躺贏了、[綜漫]那什么的排球、[綜漫]乙女游戲主角的我不想做人了、[綜漫]重力使的戀人不對勁、改寫團滅漫畫的結局、[純情羅曼史同人]天生勞碌命、地球人自救手冊[綜美戰]、穿成游戲最慘大魔頭
“好像是叫什么……撫遠三營!” ------------------------------------- 只見黃河北岸,一支三千多騎的騎兵部隊就地開始駐營 如果當初參與過北伐戰爭的老兵看到這一幕,絕對會似曾相識,因為他們的作風和裝扮,和當初的滿清八旗有幾分相似。 但卻也有許多不同 比如他們并不留辮,而是留短發,這是為了方便打獵。 而且服飾基本上都以獸皮為主,只不過現在天氣已熱,那番在黑龍江深山老林里的裝扮不大合適,臨行前遼寧經略使司衙門發了夏季用的被服,但許多人都還穿不習慣。 相較于滿洲那種啥都有的混合民族,他們才是真正的通古斯人種 后世大概稱之為鄂溫克族、鄂倫春族和達斡爾族 而清廷更喜歡稱呼為——索倫人,也就是明廷所謂的野人女真 遼寧建制以后,王夫之擔任經略使以后,派人安撫收編大興安嶺周邊,白山黑水,直至黑龍江流域的這些野人女真部落。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相較于已經完成了封建化,都點出火器科技點的建州,這些部落許多甚至都還處于后石器時代。 不會冶煉金屬,不會紡織布匹,以漁獵為生 過去,他們一直作為滿清的兵源地和納貢部落,但滿清入關后,就對這些窮鄰居看不上了,屬于長期放養狀態。 雖然也有收編,但都比較粗陋,基本上只是定期向南邊上供,并在戰爭爆發式征發壯丁即可。 歷史上,直到清末,東北開放以后,這些部落才學會了使用布匹裁制衣物,代替了獸皮。 相較而言,王夫之開拓經略東北,可算提前兩百年,給他們帶來了技術革命,跨步進入農業社會。 白山黑水,黑龍江兩岸及以南的數千里河山內,攏共大小百余部落,被劃分為兩個部分。 一個是靠近鴨綠江、長白山和朝鮮這邊的地區,也就是后世吉林一帶,設立玄菟宣慰司統轄,玄菟之名,來源于漢武帝滅東胡、朝鮮后設立的玄菟郡。 至于大興安嶺,黑龍江乃至于黑龍江以外的外東北地區,則都歸屬于黑水宣慰司,黑水既是黑龍江,唐代起就有黑水之稱,至此東北三省算是全部建制。 只是新政管轄的區劃和后世差別挺大,事實上就是把過去明初的奴兒干都司劃分為三塊。 只是明初設立的奴兒干都司以衛所為主,并沒有詳細的州縣建制。 而王夫之經略東北后,采取遷民和改土歸流、并衛為府等手段,把以前的海西女真、野人女真聚攏遷移于嫩江一線,直接統轄。 清理戶口,得劃分政制,置兩個正三品宣慰司,十一個正五品的安撫司,將明廷的影響力向北延伸到了庫頁島地區。 至此,明廷在東北地區的影響力,基本恢復到了永樂九年,初置奴兒干都司的水準。 而這些東北地區的原住民,由于尚未開化,作風野蠻,用于戰爭卻是一把好手。且東北地區不同于關內,氣候苦寒,開發粗陋,野獸橫行,還有遠東地區來自俄羅斯虎視眈眈,故而這些建制都是相仿西南地區的“三宣六慰”,半軍事機關。 王夫之將整編而得野人女真壯丁,為撫遠三營,每營一千六百人。 當然,這也是出于定期抽丁,削弱各部落實力的打算。 只不過相較于嚴防死守技術封鎖,讓人家直到清末都還茹毛飲血相比,給明廷賣命,待遇要好得多。 五年間,明廷先后在遼寧等地設互市二十余,用以和邊民互貿,流通皮毛、藥材、山貨,而供之以食鹽、布匹、鐵器、茶葉。 被收編的部落,還在遼寧派出的官吏指導下,在嫩江平原開發耕種,或者嘗試放牧。 第80章 啟征(下) 這次西征,考慮到西北氣候苦寒,與東北、蒙古處于同一緯度,也是出于檢驗這些年北方招撫的成果,遼東經略使司和安北都督府均有出兵。 相較于安北都督府的漢夷數萬騎兵,遼東經略顯得勢單力薄得多,整個野人女真加在一塊,恐怕都還沒有北直隸一個大縣的人口多。 而且統轄面積還大得嚇人,最后只征召了三千撫遠營,隨軍西征。 這幫來自白山黑水的天生獵人,被明廷重新武裝以后,將爆發出更加強大的力量。 比起御前軍那種紀律儼然的強大,對于撫遠營的紀律要求并不算嚴格,他們不屬于那種近代化的工業武裝,而更類似于“中國版的哥薩克”,更合適小股精銳,在關鍵時刻扭轉戰局,或者開拓遠地,不必過多考慮補給線的境外作戰,對于此次西征,可謂相當合適。 說起來,準噶爾諸部,和俄羅斯關系同樣密切,故而兩軍雖然遠隔數千里,分據東北、西北,但卻頗有相似之處,從此,也能隱約望見一個盤踞在大明北部邊境周圍的影子。 ------------------------------------- 葉爾羌王城 城頭上的硝煙才剛剛散去,圍城的準噶爾軍隊再次被擊退,但守城督戰的葉爾羌將領心情卻并不好。 誰都沒想到,這幫從草原跑來的蠻子,居然還帶著火炮! 葉爾羌本來也是沒有火炮的,但光烈五年以后,明軍北伐之前,為了武裝葉爾羌,以互市換馬的方式,向葉爾羌出口了一批佛郎機火炮。 雖然一共也就二三十門,但在威懾和碩特、土魯番時,取到不小效果。 但現在,原本在葉爾羌人眼中,準噶爾只是兇狠而已,沒想到人家在軍事技術上也同樣日新月異。 是的,準噶爾人會用火器,而且水平不低 他們的火器技術,主要是從中亞、中東方面,自奧斯曼土耳其,以及沙俄流傳而來。 而且衛拉特蒙古諸部,和沙俄多有沖突,所以對火銃,火炮等先進軍事技術并不陌生,雖然此時的沙俄火器也并不很先進,但起碼比漠南漠北的蒙古強多了。 (這一點從康雍乾時期西北戰事的各種戰圖就能體會到) 至少火繩槍和簡易火炮,在準噶爾軍中并不罕見 于是乎,當葉爾羌王城,被準噶爾首領僧格帶著三萬多人包圍以后,葉爾羌人就見識到了對方的厲害。 準噶爾人將簡易火炮架在駱駝上,塞入火藥和鉛子、碎石,當散彈用,有些類似于機動性更高的虎蹲炮。 葉爾羌王城的城垣本來就不高,也就是關內一個縣城的水準,這駱駝炮雖不能破城,卻足以壓制城頭守軍的反擊火力。 再配合火銃、箭矢,以及壓倒性的兵力優勢,令葉爾羌守軍傷亡倍增。 好在經過明廷多年輸出,葉爾羌的武備水平也今非昔比,城頭架著十余門佛郎機炮持續開火,還有幾百支鳥銃。 更重要的還是自關內光復軍替換下來出口的兩千余副鐵制甲胄,這玩意在關外各族的戰爭中,可謂是神兵利器。 同樣在城內的沈平鴻見狀簡直無語,要說阿斗扶不起來呢,當初明廷為了換取戰馬,先后向葉爾羌出口甲胄不下萬數,鐵制刀矛兵器不計其數,火銃過千,結果內戰一開,不過幾月光景,就剩這點東西了。 葉爾羌西部最重要的三個重鎮,哈實哈兒(今喀什,古疏勒)、葉爾羌城(今莎車)、于闐(今和田),哈實哈兒已經為準噶爾攻破,于闐也被司馬依的割據武裝占據。 只有莎車城還在汗王堯勒瓦斯手中 而現在,眼看準噶爾的外敵就要和司馬依的叛軍合流,兩軍相聚,合有近十萬眾,而堯勒瓦斯在王城當中,守軍不及萬,其余散落軍力,則尚在葉爾羌東部,加起來也不過兩三萬,被徹底攻破,只是時間問題。 曾經控弦十萬的萬里大國,就此危如累卵。 好在莎車城內人口不多,而西域人有多有聚集糧食于城內的習慣,所以守城暫無糧草補給之憂,以此堅守,估計還能再堅持兩月以上。 可問題在于,外面重兵圍城,沈平鴻擔心葉爾羌當局心生畏懼,主動投降。 為此,他也只能死死拽住堯勒瓦斯,許諾對方明軍已然傾國西進來援,畢竟堯勒瓦斯的弟弟,司馬依已經舉兵反叛,和準噶爾合作,如此狀況下,司馬依為了爭奪汗位,絕對不會接受堯勒瓦斯投降,放他一條生路。 如此一來,堯勒瓦斯除了死守待援,別無他路。 就在此時,西征軍的先鋒終于踏上的葉爾羌的國土 西征軍先鋒,是西北總督兵馬副使,年僅二十五歲的岳鎮邦 這位后世名將岳鐘琪的祖父,提前數十年,引軍踏入西北邊疆,面對那場注定會發生的命運之戰。 岳鎮邦的任務是試探土魯番和葉爾羌東部虛實,且收編葉爾羌殘軍,所以并沒有帶太多人手,只領了數千步騎。 小主,這個章節后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后面更精彩!就在明軍開始行動之時,漠北也發生了異動,原本打算從漠南調兵西征的安北都督府,這下子難以脫身。 讓人不難猜出,漠北喀爾喀蒙古的幾個大汗國,必然是和準噶爾諸部有所聯絡默契的。 原本計劃中,作為側翼,經由土魯番自北面攻擊準噶爾的安北都督府便不能成行,重任重新壓在西征軍身上。 經過一個多月的跋涉,終于到了陜西地界 光烈十三年七月 西征軍聚集陜西地界 共有御前后軍三師,三萬七千余人,甘肅都司、陜西都督府邊軍兩萬四千余人,撫遠三營三千余,合計六萬五千余人馬。 這個數字,放在整個大明的軍事力量中,占比并不算很大,大約八分之一左右,但卻是對西域遠征,后勤能夠承擔的最大數額了。 因為與此同時,陜西、山西、四川、河南、北直、山東,還需征發民役十四萬六千人。 考慮到河南、陜西兩省,人丁缺乏,恢復不易,故而其中一半,都是得從山西、北直、山東調集,同樣要經過數千里遷徙。 而后勤補給線,更是延綿數千里,雖然陜西早在兩三年前,就開始儲備糧草,但未雨綢繆,還是要做好戰事長期僵持的準備。 這一點朱由榔再三囑咐內閣和樞密院,做好御案,縱使滿朝上下,對于此戰信心滿滿,但出于歷史的預見,朱由榔知道,這一仗絕對不好打。 一不小心,那就得干上幾年乃至十幾年。 備用糧道有兩條 一則由四川北上濟陜甘,考慮到蜀道難行,這一條只做輔助,二則由湖廣北上,經河南往西至陜甘,這一條橫跨四千里,雖多為平原,卻耗費人力。 當月二十二日,南京內閣于武英殿召開御前會議 財部正式批復樞密院新加特別軍事預算,五百五十萬元,內閣同意,七科未予封駁,擬旨下達。 朱由榔廢除了司禮監,將批紅權收回御前,此前瞿式耜擔任首輔時,批紅權是直接給內閣的,當時內閣同時掌握票擬、批紅,事實上恢復漢唐宰相地位。 但自光烈九年,幕府山朝會以后,都察院職權空前加強,事情又發生了變化。 首先,都察院、七科連為一體,人事任免,脫離吏部系統,高層由聯席會議廷推產生,中低層由都察院內部人事部門獨立升降。 其次,都察院、七科有權封駁、彈劾內閣及七部,并立案調查 過去,明代都察院的地位和六部相當,屬于“大九卿”(六部尚書加左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寺卿)之一,位在內閣之下。 而現在,都察院正式獨立于內閣,甚至說,獨立于整個政府部門之外,成為政府之外的監督力量。 相當于過去門下省和御史臺的總和,左都御史成為了“臺相”(都察院又稱諫臺) 但雖然權同宰相,卻不入閣,如此,制度從過去的“一閣轄七部三院若干署”的局面,變成了“一閣一院”,也就是說,都察院雖然還叫院,但已經不是內閣下轄的部級單位了,而是和內閣首輔同等級別的獨立衙門。 畢竟并不是每個大臣,都能像瞿式耜那樣得到完全信任,當然,也是出于制度建設的需要,這也能看做是中興后大明從戰爭年代,向承平年代的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