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經沒了 第326節
書迷正在閱讀:[綜漫]開局默爾索怎么辦、[綜漫]我被赤色子彈射中了心、開局一座旅館:我躺贏了、[綜漫]那什么的排球、[綜漫]乙女游戲主角的我不想做人了、[綜漫]重力使的戀人不對勁、改寫團滅漫畫的結局、[純情羅曼史同人]天生勞碌命、地球人自救手冊[綜美戰]、穿成游戲最慘大魔頭
直到光烈十二年,才算基本恢復,在全國建立了兩千五百多個官驛,蓄馬近四萬,保證了從中央到地方的基本行政通訊。 所謂六百里加急,大概是一日六百里,換算到今天,大概是十二點五公里每小時,也就比單車強點有限。 不過也夠挺快了,從陜西到南京大概兩千到三千里的樣子,不到五天就能傳到。 等到朱由榔手里時,他正在出席大明醫科大學的開學典禮 大明皇家醫科大學,是從金陵大學醫學院拆分而來,重新獨立建學,設置在莫愁湖畔。 對于醫科大學的籌建,朱由榔額外重視,撥款比金陵大學還大方,讓祭酒顧炎武都羨慕了。 預計籌建五個學部,藥學學部、外科學部、內科學部、護理學部、防疫學部。 其中,藥學和內科倒是都比較容易,畢竟傳統醫學也都比較重視這兩個板塊,而在防疫方面,明末名醫吳又可所著的《瘟疫論》,也打下了學術基礎。 至于護理學,朱由榔從桂北時期,就開始重視了,在軍隊中專門設立了護理員,攜帶止血藥和繃帶,以及消毒所用的高度酒精。 在北伐以后,軍隊護理更是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在師一級設立了野戰醫院,用于中轉重傷員,安置輕傷員。 對于穩定士氣,搶救輕重傷員都起到了不小作用。 唯有外科,這年頭別說中醫,就是所謂的西醫,還處于“放血包治百病”的階段。 在麻醉劑還沒發明之前,外科手術簡直就是賭人命,還賭不贏。 所以目前外科還主要處于科研階段,以骨科、針灸、非致命的傷口縫合等等初級階段。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現代醫學的誕生,本就是建立在無數森森白骨的“白色巨塔”之上,尤其是成熟的外科手術,堪稱現代生物學、解剖學、化學、工學等數十學科,融合后的高新技術王冠。 哪怕朱由榔拔苗助長,恐怕一兩百年內也見不到。 現在他能做的,只有鼓勵外科學的先驅們,先從解剖人體開始,熟悉各種器官的構造,和人體機能運轉形式。 中國古代的醫學先驅,也有嘗試過人體解剖,《黃帝內經 靈樞·經水篇》中,就有關于尸體解剖的先例。但遺憾的是,在傳統觀念中,“身體發膚,受之父母”,反對死后解剖。 南朝時,一個叫唐賜的人臨死前吐了20多條蟲子(可能是某種寄生蟲?。?,他的妻和子按照他臨死前的囑咐,解剖了他的尸體,結果統治者以不孝不道的罪名,將母子斬首于街頭。 而不得不說,當皇帝就是好,東南亞那些個戰俘,罪大惡極的砍幾個,送去解剖,誰也不會在這種細枝末節上,跟天子找麻煩。 ------------------------------------- “張煌言的意思,可以直接從安北都督那邊調動兵馬,加上陜甘之軍,先往土魯番過去,他擔心葉爾羌支撐不了多久?!?/br> 幕府山別苑,位于山腰上,被殿前兵衛司殿前侍衛包圍其中的,是整個建筑群的核心,天子日常處理政務的天樞閣。 首相陳子壯最先接到奏章,向朱由榔解釋道 朱由榔對張煌言的戰略打算還是有所了解的 “夠嗎?安北都督府那邊,好像也就一兩萬騎吧?陜甘更少,真的夠對付準噶爾嗎?” 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既然是軍事問題,自然就是由軍方代言人解答了。 李定國接口道 “突入土魯番,救援葉爾羌應該是夠了,只是想打進準噶爾,恐怕是不夠的?!?/br> “那樞密院的計劃呢?” 朱由榔接著問 樞密院對于準噶爾的戰略,早在一年前就已經完成策劃了。 李定國解釋道 “計劃是將光復后軍新編的步兵師,抽三個向北,運抵甘肅,后勤輜重自四川、兩河轉運?!?/br> 新編步兵師,既是光烈十一年后,按照新軍制一師兩協四標,編制的新軍。 目前整個御前軍只有六個新編師,分別在中軍和后軍。 全部裝配新式套筒刺刀燧發步槍,每師約一萬二千人 樞密院有完整的軍事計劃,只需要交給張煌言執行即可。 當然,最終戰場一線的決策權還是在張煌言手中,所謂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為此,朱由榔也必須給與對方相當的權威屏障 “授張煌言總督西北軍政務,加正三品通議大夫銜,總理西北平虜事宜?!?/br> “遷山西布政使于成龍,為甘、陜、晉隨軍輜重轉運使,負責督理后方補給供應?!?/br> “遷御前中軍總兵王愬,為征西北兵馬指揮使,為西北總督衙門轄” “擢甘肅經略使司都承旨岳鎮邦為兵馬副使,亦為總督衙門轄”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后面精彩內容!王愬成為這一次西北戰事的副將,倒是出乎了許多人意料,不過仔細一想,大家也都反應過來。 除了外戚以外,王愬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身份,那就是軍中一個全新的,也是占比極大的階層的代表人物——少壯派學院系軍官。 隨著李過等一批老將,即將離開一線指揮崗位,所有人都明白,過去戰爭年代,國內形成的軍事貴族派系,將會逐漸被削弱。 而新生代的青年將領,將在未來的大明對外擴張戰爭中,走向前臺。 西北戰略中,最重要的兵種還是騎兵,最關鍵的資源,自然是馬匹。 從嘉峪關到葉爾羌腹地,征途近萬里,且大多都是戈壁草原,乃至沙漠,又是遠離后方,一人雙馬都顯不足,歷史上清廷征討準噶爾,甚至達到一人四馬。 除此之外,后勤補給的轉運也是大問題,軍隊全面火器化、職業化以后,相較于過往,對補給線的依賴和需求,也就遠勝以往。 好在經過第一個五年規劃以后,明廷財政盈余已經相當可觀,銀行和國債系統的良好運轉,能夠動員出來的軍費預算今非昔比。 按照樞密院的事先策劃,整場軍事行動大約要消耗一千萬元以上的軍事預算,持續兩到三年。 這個數字比之前東南亞戰爭還要大得多 但朱由榔明白已經相當劃算了,總比后世清廷那樣,用三代人來填補。 能在五到十年內解決西域和漠北問題,就非常不錯了。 詔書下達后,戰爭的消息傳達出去,不僅沒有引發恐慌,反而引起了無數兵將、官員、商人伺機而動,聞到了建功立業和攫取利潤了氣味。 第79章 啟征(上) 河南布政使司,開封府城外 一座座整齊的營房沿著黃河岸排開 密密麻麻的軍士,在將佐們的組織下,就地宿營,生火做飯。 就在一個多月前,來自南直隸的數萬御前軍,向北行軍,抵達河南,名義上是一次演習。 數萬人從南直隸的江北大營,到河南開封,近三千里的距離,在過去至少需要兩個月左右的時間,而現在,只需要不到一個月,平均每天行軍八十里以上。 畢竟過去萬人以上的大隊,平均每天能行軍五十里,就算精銳了。 御前后軍,是第三次軍改后,除了御前中軍外,第二支開始整編的部隊。 整編后的御前軍,每軍只保留了三個師,但全師人員增加了四分之一 其次,在收復北方后,軍隊最大的變化就是騾馬化 從過去只在師一級設立一個馬營不同,現在整編后的明軍,每師騾馬和人員比例可以將近一比二。 以后軍為例,每師分配有戰馬兩千余,騾驢、馱馬、挽馬四千余。 這樣能顯著提高軍隊的機動能力,許多礙事的隨軍輜重補給,都能通過這些騾馬馱運隨行,從而讓原本需要抽出大量人員轉運輜重的軍隊,可以把更多精力投注在作戰上。 第一師,第三標,第八哨駐地 姜平看著眼前成群結隊從黃河北面運過來的騾子和挽馬,連忙和戰友們一起安排進臨時修建的馬廄。 這已經是第二批了 在南直隸他們剛開拔時,就運過來數千頭牲畜,到了河南這,又補充第二次,是從河北、山西那邊入口的蒙古馬。 雖然整個漠南草原,每年產出的成年馬匹數量龐大,但真正堪用為戰馬的,不到五分之一,不過其余淘汰下來的,卻也能訓練為馱挽馬。 等到了陜西,他們還會補充第三批,從青海方向來的河曲馬 最后,人馬比例要達到一比一以上,才能保證在往西域的路程中,不至于喪失機動性。 這是一個龐大的數字,至少需要三萬匹,按照現在的行情,每匹馱馬折價四十五元左右,這些牲畜價值一百四十萬以上。 而花費最大的還不是馬騾本身,而是這些人馬的輜重和糧草補給,千里饋糧,日費斗金,每日消耗的糧豆,都是天文數字。 在南直隸時還好,一旦到了北方,頃刻間就讓河南布政使司的擔子重了起來。 現在河南全省的戶口,也不到百萬,突然多出這么多嘴,自然很麻煩。 好在事前,朝廷已經從湖廣調了十五萬石的儲備過來。 “姜平,這是你們哨的,十匹騾子,十一匹馱馬,清點好拉走” 一名身著甲胄,卻頭戴無翼烏紗的官員,拿著賬簿勾勾畫畫,頭也不抬的對姜平道。 新軍編制,師、協、標、營均設有輜務處,長官為輜務參事和主簿,負責后勤調運分配。 姜平帶著兩三親卒,把這些個馬騾一一檢查,確認無誤后,拉回營地臨時修建起來的馬廄。 就在此時,黃河北岸,隔著營地相望,一股煙塵漸起,嘈雜人喊馬嘶。伴隨著黃河水濤,依稀可聞,遠遠便能瞅見旗幟人影。 軍中熟悉陣戰的老卒,立馬就能分辨出,這是大股騎兵的動靜。 正在將馬騾入廄的姜平等人見狀,不禁討論起來 這里是河南腹地,當然不可能是敵騎,那大概率就是要跟隨他們一同西征的友軍了。 但姜平不禁奇怪 “看這旗號,不太像是御前軍的編制吧?” 御前軍作為當年北伐主力光復軍改編,建軍已有十數年,久經戰陣,紀律儼然,就算是馬營騎兵行軍,也向來陣列分明,而眼前這股騎兵,要散亂得多,而且用于傳令的金鼓,也與明軍不同,更似以前的清軍八旗。 身旁略知實情的隊正撇撇嘴回答道 “聽說是從遼寧調來的韃子,好幾千呢?!?/br> “韃子?” 姜平有些懵,怎么這西征還有韃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