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經沒了 第180節
書迷正在閱讀:[綜漫]開局默爾索怎么辦、[綜漫]我被赤色子彈射中了心、開局一座旅館:我躺贏了、[綜漫]那什么的排球、[綜漫]乙女游戲主角的我不想做人了、[綜漫]重力使的戀人不對勁、改寫團滅漫畫的結局、[純情羅曼史同人]天生勞碌命、地球人自救手冊[綜美戰]、穿成游戲最慘大魔頭
朱由榔又向樞密使李過詢問的軍隊整編的概況。 按照事前李定國《平戎策》中的規劃,整個明軍,在陸軍上,編制為,光復前、中、左軍各八個師,后軍七個師,右軍最少,只編有四個師。 再加上騎軍三個師一萬五千騎,以及海軍艦隊和鐵人軍。 合計約四十五萬人,其中騎兵五萬,海軍四萬。 這個規模意味著,每年光軍餉,就超過七百萬元。 火炮編制下發到師,全軍共有野炮一千三百余門。 火銃裝備率達五成,約有二十余萬支。 每個師編有三個熱冷兵器混編的步兵營,一個縮小版的炮兵營(三十八到四十二門炮),和一個一千騎左右的騎兵營。 而騎兵師則編有三個騎兵營,每營一千六百騎,合計五千騎。 李過表示,全軍的擴充和整編計劃已經基本完成,隨時可以推上前線。 接著就是兵部的工作。 此時的兵部尚書名叫嚴起恒,是當初崇禎年間的廣州知府,算是第一批和瞿式耜一起擁立朱由榔的兩廣官僚,從龍老臣。 光烈朝后,先后擔任戶部、兵部侍郎,年前提拔為兵部尚書。 此時的兵部權力已然大不如前,大多數職權都被樞密院、都督府分割,但手里還有一個極其重要的工作——預備役建設。 已經五十歲的嚴起恒身體一直不是很好,所以才被調離了工作繁重的戶部,而主持較為清閑些的兵部工作,不過今年以來,兵部的工作量也不算小。 自光烈三年以降,朝廷在各個省份的民兵建設迅速擴充,規模已經接近千萬級別,當然,主要是輪訓,而且每年只訓一個半月,持續三年。 但即使只是這樣,也為光復軍提供了足夠的優質兵源,等前線部隊需要時,無需臨時征召壯丁,直接將接受完輪訓的民兵整建制補充進去即可。 嚴起恒表態,眼下接受過兩年以上輪訓的民兵預備士卒,已經超過八十萬,足夠補充前線兵力缺口。 而財部張同敞方面,除了預算特批的戰時財政外,還能通過銀行,發行國債和戰爭貸款八百萬元。 此時的大明皇家銀行,已經吸納了超過四千萬元的存款,同時還承擔發放、回收國債的業務。 于是乎,整場戰爭所能動用的總預算,已經超過三千萬元。 其中三百萬元已經花出去了,分發給各個民間企業,尤其是紡織業工廠,因為戰爭一旦爆發,很可能會持續到冬季,樞密院要求,每個士兵至少要備齊兩套冬裝,屆時支前的民夫也需要大量冬裝。 戶部靠著這筆撥款,向浙直地區的大量官營、私營被服紡織企業,訂購冬裝一百六十萬套。 此舉大大的刺激了民間紡織業的發展和擴大。 這一點朱由榔是樂見其成的,不能刺激經濟增長和生產力擴充的戰爭,是純消耗的,那沒什么意義。 同樣的還有如民夫支前所需的木制小車,鐵制工具等等,都是訂單。 都督府和樞密院通過錦衣衛的情報估計,整場戰爭會在六個月到兩年之間結束,需要動用全部明軍和五十萬民夫支前,以及二十萬預備役民兵待命。 總人數高達一百一十萬。 這是一場空前的戰爭。 中國歷史上,上一次動用如此規模的軍事行動,還是永樂年間。 ------------------------------------- 光烈六年九月十四 南京紫禁城,謹身殿 大朝會正在進行,數百文武在大殿兩側依次排開,往南數百步,新的奉天殿已經開始建造。 年初,向來吝嗇的朱由榔終于從內帑里拿出了二十四萬元,重建奉天殿,預計在光烈七年年中能夠完工。 大臣們都能體會得出,這是一種象征,大概等奉天殿完工,并重新使用之時,北伐就已經功成了。 這就像一個倒計時,在無言催促這將帥和大臣們。 大殿之上,朱由榔琉冕玄服,巍巍端坐。 峨冠博帶的首輔瞿式耜,從原本跪坐的席子上站立起來,朱由榔即位后,重新修改了朝會禮制,此時的朝會和漢唐時期比較相像,大臣都有席位,君臣相對而坐。 瞿式耜今年已經六十歲了,須發斑白,但今日卻格外精神矍鑠。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在寬闊的大殿中,眾目睽睽之下,舉起笏板,鄭重其事,朗聲對朱由榔道 “臣,瞿式耜,有本奏!” 朱由榔早已知道對方要說什么,朝著中書舍人章瑜頷首。 內朝制度改革后,原本由司禮監承擔的部分職責,被撥分給了中書科。 “首輔請言?!?/br> “臣以為,經三載積蓄,我朝軍力、財力以足盈余,請征中原,北復河山,還師順天!” 此言一出,眾文武紛紛附議 “請征中原,北復河山,還師順天!” …… 聽著數百人的一同附議,整個大殿都回蕩著聲音,朱由榔心中激蕩,終于緩緩開口 “準!” ------------------------------------- 紫禁城坤寧宮里,已經五歲的皇長子朱慈煊被自家母后套上了個小包袱,里面是四本小學教科書。 今天,大明的皇長子要入學了。 而學校也和許多人猜測的一樣,上元一小。 到了光烈六年,整個大明的官辦小學已經突破一千五百所,在大明所管轄的每個縣,都至少有一所。 入學人數超過四十五萬,而且就在今年,第一批近五萬名學生已經畢業。 這倒是大大緩解了各個學校在教師資源上的壓力。 隨著朱由榔在各個方面的改革推行,對于老百姓而言,最顯著的變化就是,讀書人越來越吃香了。 無論是企業里的賬房、會計,還是兵學苑的學員,市舶司的文吏,還有小學里的教師。 只要你識字,能寫會算,有的是機會。 反倒是人們對于科舉的熱衷,大大下降。 對此,《寧報》甚至還派人統計,寫了一份新聞報告,刊登在版面上,引起廣泛討論。他們派人統計了光烈六年常州府考中秀才中的兩百人,其中只有不到四成,愿意繼續考舉人,其余六成都表示,愿意直接去官府、小學或者是行社、公司就職。 最終體現就是,朱由榔和王芷發現,各地的小學除了適齡兒童和青少年以外,居然還招來了一批額外的學生。 許多成年人也主動要求希望能夠進小學學習兩年,可這小學是面對少年人口開設的,這很讓各地督學衙門為難。 甚至還出現了賄賂教師入學的現象。 原因很簡單,因為越來越多的人發現,在這年頭,只要能寫會算,很容易就能在官府或者行社企業里撈到一個不錯的工作,即使參軍,都可以直接參加兵學苑考試,成為基層軍官。 這可比在酒肆、鐵鋪里給人當學徒強吧? 對此,朱由榔讓督學司重新調整了政策。 小學中可以開設兩種教學模式,對于十五歲以下的少年兒童,進行三年的免費教育,甚至還提供免費午餐。 而對于愿意求學的成年人,則采取收費政策,不過標準并不高,每年學費為一元,三年也就三個銀元,加上教材,大概三元加兩百錢的樣子。 這個數字說高不高,但也不算太低,基本能夠抵上成本,大概相當于一個普通家庭四到五個月的收入。 不過即使如此,還是有許多人踴躍報名,畢竟一旦學成,再去找工作,最多四個月,就能把三年的學費賺回來。 這樣,也能讓各地官辦學堂能有一筆進項補充,維持經營。 當皇后王芷對朱由榔表示,長子朱慈煊該入學時,朱由榔都還有些茫然。 這時候他才發現,自己兒子都已經五歲了,從隆武二年在西逃路上折返以來,自己已經經歷了六年驚心動魄,有波瀾壯闊的歲月。 這樣算來的話,自己也馬上就要滿三十歲了…… 年初,皇后王芷誕下了皇次子,被朱由榔取名為朱慈爝。 莊子在《逍遙游》里說“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爝有火把之意,這也象征著朱由榔北伐的決心。 第83章 拔劍(下) 北京,乾清宮 一眾滿漢文武大臣,分次而站,心中都有些沉重,不敢抬頭去看站在首位的多爾袞。 多爾袞沉著臉,看著手中奏章 最新情報,明軍在江淮,湖廣、陜西前線,開始調動聚集兵力,眼看就是有動手的跡象。 而與此同時,蒙古方面,額璘臣叛變引起的軒然大波仍然在持續,察哈爾八旗雖然也與之有幾次交手,但其他蒙古部族的冷眼旁觀,已經說明許多問題了。 遼東方面,明清兩軍之間的對峙逐漸延伸,誰也奈何不了誰,陷入僵持。 而此時,明廷方面有意北伐的消息,無疑是一份重磅炸彈,瞬間讓本就如履薄冰的滿清朝廷恐慌起來。 多爾袞實在是頭痛萬分。 說老實話,這幾年,他做的已經很不錯了。 在喪失江南半壁之后,依然能統合各方,堅決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挽救了滿清行將崩潰的局面,并重新鞏固了統治。 在經濟上,開始大規模推廣屯田,于山東、北直、河南、山西四省,將荒蕪的田地分配給流民,甚至還給予了必要的種糧和農具。 雖說相較于南邊,北面的朝廷租賦沉重得多,但相較于之前,已經是非常巨大的改善了,甚至比天啟崇禎年間還要好些。 在政治上,他一方面壓制了八旗宗室氣焰,盡可能的提拔了一批堪當大任的漢臣進入督撫和六部中樞,來幫助自己推行改革和恢復經濟。 如提出改革屯田的孟喬芳,被任命為戶部尚書、山東總督,榮寵一時。 原天啟朝的戶部侍郎黨崇雅,提出“寬慎減刑,緩和滿漢”,通過法律上的讓步和緩和,來減輕民族矛盾。 被多爾袞頂著部分八旗貴族的反對聲中同意,還加封其人為刑部尚書、翰林院大學士,兼太子太傅。 另一方面,又在昔日的八旗名將們逐漸凋零之后,從新的宗室子弟中提拔了一批新銳將領,來參與軍政,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現在的新鑲白旗旗主,多羅郡王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