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經沒了 第179節
書迷正在閱讀:[綜漫]開局默爾索怎么辦、[綜漫]我被赤色子彈射中了心、開局一座旅館:我躺贏了、[綜漫]那什么的排球、[綜漫]乙女游戲主角的我不想做人了、[綜漫]重力使的戀人不對勁、改寫團滅漫畫的結局、[純情羅曼史同人]天生勞碌命、地球人自救手冊[綜美戰]、穿成游戲最慘大魔頭
“濟農說得不錯,偽清自皇太極以來,對于察哈爾、科爾沁等諸部,多有拉攏,又建立盟旗,廣泛聯姻,的確不是能輕易改變立場的?!?/br> “但濟農,我大明的實力您已經看到了,我們或許無法立刻遠征察哈爾、科爾沁,或是滅亡滿清?!?/br> “不過鄂爾多斯距離陜西邊鎮,可比距離察哈爾近多了?!?/br> “我們可以為貴部提供庇護嘛?!?/br> 額璘臣聽到這話,面色有些僵硬,他不傻,明白對方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也許明軍對其他漠南部落鞭長莫及,但鄂爾多斯可就在長城邊塞門口,現在正于河套平原西側的一萬五千鐵騎,完全可以馬上掉頭,三日之內,便能兵臨草原腹地。 “上國不怕我們尋求大清的庇護嗎?” 額璘臣討價還價道 郭之奇輕笑道 “偽清?濟農有所不知,我王師就在數月之前,已經派軍自遼東登岸,直搗盛京城下,此時多爾袞怕是已經自顧不暇了吧?!?/br> 額璘臣出身高貴,不同于其他見識淺薄的蒙古部落民,對于天下局勢還是有所認識的,所以聽到明軍渡海進攻遼東,雖然有些驚訝和懷疑,但倒也沒覺得有什么不對,畢竟當年也有毛文龍在皮島的先例。 “那尊使想要我們做什么呢?或者說,大明愿意給我們什么?!?/br> 郭之奇正色道 “濟農應當知道,大明自洪武以來,雖說對草原也多有用兵,但卻從無染指長城以外的想法,日后也同樣如此?!?/br> “換言之,日后即便我朝克定中原,再復社稷,于漠南諸部,于濟農而言,也只不過回到萬歷年間那般封貢來往而已,絕不像偽清這般,想控制貴部?!?/br> 額璘臣頷首,郭之奇說得不錯,從中原王朝,或者說大明以往的行為政策來看,的確對于草原沒什么擴張**,反而是滿清,縱使現在萬般拉攏,日后肯定也是想控制分割蒙古各部的。 郭之奇趁熱打鐵,接著道 “再說,我中原朝廷無意北上,但卻需要一個穩定的北疆,最好能有個親近大明的蒙古首領在?!?/br> “此前林丹汗敗走青海,宗族凋零,已不堪大用,草原瞬時無主,以至于偽清能以各個擊破?!?/br> “濟農家世顯赫,世代為孛兒只斤副汗,也就比汗王稍遜而已,如今汗王嫡系式微,正當挺身而出,擔當大任?!?/br> 這就是在畫大餅了,郭之奇在理藩院也干了一年多,對于天子心中某些野心還是知道的,日后平定滿清后,蒙古怎么可能會被放過? 但外交得講策略,起碼現在必須要把額璘臣忽悠住,讓他和其他蒙古首領相信,大明作為一個中原王朝,對于草原的興趣遠遠低于滿清。 而且林丹汗逝世后,喀爾喀蒙古無主,作為當年黃金家族余脈中,傳承僅次于皇室的存在(確切地說,算皇室旁系),郭之奇不相信,額璘臣會一點野心都沒有。 郭之奇猜得不錯,額璘臣心動了。 林丹汗之后,蒙古群龍無首,自己身為黃金家族的重要一系,憑啥就沒資格出頭,反倒要聽北京那個十幾歲的毛孩子話(皇太極以后,滿清皇帝兼任蒙古大汗)? 若是能得到明廷的支持,就像俺答汗當年受封順義王一樣,憑借和明廷之間的優勢貿易關系,反過來吞并鉗制其他部落,最后統一漠南蒙古,成就一番偉業,也不是不可能。 一想到這,已經五十歲的額璘臣還是難免心中火熱,就算自己這代完不成,至少也能為兒子輩打下基礎啊。 郭之奇看著對方逐漸熱切的眼神,知道自己已經打動對方了。 緊接著補刀 “圣上已經答應,只要濟農愿意歸附,大明愿承認濟農,為林丹汗之后,新的蒙古大汗,并冊封順義王?!?/br> “濟農也應該聽說了,葉爾羌汗國已經與我大明相善,我大明可以勸動葉爾羌汗,承認濟農蒙古大汗的尊號?!?/br> 對于此時的蒙古來說,蒙古大汗有些類似于周天子,是一個看起來沒啥用,但卻不是誰都能當的位置。 不是說你宣布自己是蒙古大汗就是的,得有人承認,而且得是分量足夠大的勢力承認,才足以給自己背書。 而明廷一下子就能拿出兩個無法拒絕的誘惑。 首先,自從太祖、成祖遠征蒙古,又經土木堡之變后,明廷和蒙古之間都是處在一種動態平衡之中,雙方既有博弈,也有合作,長達近兩百年的過程中,對互相都產生了很重要的影響,明廷的認可,對于蒙古大汗而言,而是一個重要的合法性支撐。 其次,還有葉爾羌,這個當年成吉思汗后裔的旁支大國的認可,能讓鄂爾多斯的地位,至少在漠南西部的草原地帶獲得鞏固。 如此一來,實力在諸部當中,本就僅次于察哈爾的鄂爾多斯,完全有資格分庭抗禮。 額璘臣還真覺得,自己未必不能做一個新的林丹汗。 “還請尊使先休息一二,讓敝部款待,我五日之內,必定會給尊使一個答復?!?/br>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后面精彩內容!郭之奇知道,對方這是被說動了,也不再咄咄逼人,禮貌退下。 ------------------------------------- 三日后,額璘臣很快召集了鄂爾多斯六旗的部落首領們與會。 大家就明廷使團的到來,商議了一番 其中達拉特旗首領就是額璘臣的兒子,左翼中旗由額璘臣親領,自不必提,其他五旗中,除了最靠近東邊的準格爾旗態度有些曖昧以外,其余三旗也表示了支持。 于是乎,額璘臣就以此答復了郭之奇。 郭之奇也沒啥表示,只說回去以后會正式上報朝廷,冊封額璘臣為大明順義王。 隨后返回陜北。 而幾乎與此同時,使團信使快馬往河套平原而去。 十日后,剛剛在六旗盟會上首鼠兩端的準格爾旗,正準備向察哈爾方向報信。 結果還沒來得及動作,一陣滾滾煙塵自南面而來 正是在河套平原西側行動的明軍騎兵。 接著數日后額璘臣就收到了消息,準格爾旗想向察哈爾方向報信,但就被忽然北上的明軍七千鐵騎突襲,斬首五百,首領被擒。 準格爾旗在六旗當中本來就最為弱小,滿打滿算也就兩三千騎兵,被這番一擊,不到半日就被擊破,也屬正常。 但這還是給了鄂爾多斯諸部以巨大震撼。 其中還有二十多名察哈爾方面的使者。 明軍派人將其人和家屬全部押送給了額璘臣,讓他自己看著辦。 額璘臣如何不知道,走到了這一步,自己還有其他選擇嗎? 接著,明廷正式冊封額璘臣為順義王,并帶著葉爾羌一起承認了其蒙古大汗繼承者的資格。 頓時在整個漠南引起軒然大波。 消息傳到察哈爾,清廷自然是萬分震怒,這兩年來,先是朝鮮出事,現在蒙古也出事,到時候,大清的左膀右臂都會被明軍截斷,被堵在山河四省的平原地帶,坐以待斃。 清初內蒙古 多爾袞急令察哈爾八旗、土默特、烏蘭察布諸盟旗西進,平定鄂爾多斯。 這三家加起來,占了漠南蒙古的三分之一以上,湊出兩萬多騎兵還是夠的。 但很顯然,此時的滿清,還遠遠沒有到達后世平定準噶爾后,對內外蒙古如臂指使的地步。 搖擺不定的,可不僅僅只是鄂爾多斯。 恰恰是鄂爾多斯的跳反,讓各個部落發現,現在的清廷,已經缺乏對于邊疆和外圍勢力的控制能力了。 連朝鮮遼東這樣的老巢都保不住,害怕他在一望無際,橫跨萬里的大漠草原上找岔子? 最后果然,土默特部明面上對清廷依舊唯唯諾諾,但就是按兵不動,只派兵在外圍巡邏一番。 至于烏蘭察布,這時候還是散沙一片,自己都分不出個主來,等到歷史上滿清將烏蘭察布捏作一團時,依舊是康熙時代了。 只有察哈爾八旗比較賣命,但相隔上千里,中間還有陽奉陰違的土默特部,進展緩慢。 于是乎,鄂爾多斯就在這樣尷尬的氣氛中,成為了漠南漠北諸多蒙古部落中,第一個獨立的大部落。 甚至在明廷的支持下,額璘臣還獲得了阿拉善地區部落的支持,實力上逐漸向察哈爾靠近。 消息傳到南京時,光烈六年的秋收已經接近末尾。 經過三年的恢復與發展,南京城再度煥發出繁榮景象。 今年江南地區,除了湖廣部分府縣有旱災外,其余都還算豐收,主要是在度田以后,百姓負擔大大減輕,官府的稅收效率也大大提高。 至少在南方,民間經濟水平已經大致恢復到了萬歷年間。 當然,對于朝廷而言,更重要的是稅收。 自光烈四年以來,為了北伐,內閣署令戶部、工部和糧務公司合作,自西向東,在漢中、關中、岳州、武昌、安慶、揚州等前線后勤補給重鎮,修建大型糧倉。 這年頭存儲糧草也是個技術活,好在不必太久,按照樞密院要求,只儲存三年以內的即可。 先后動用十五萬民工參與修建,消耗財政預算九十五萬元,二十四萬石糧,終于在光烈五年建成。 每年夏秋兩稅所得的糧食,凡有冗余,都盡量向這幾個地方調運儲存。 直到光烈六年秋收以后,遞到朱由榔手里的奏章中,各個前線糧倉的總儲備已經超過了七百五十萬石,足夠一百萬人消耗近一年。 預計等秋收全部結束后,這個數字能達到八百萬石。 朱由榔坐在案前,一行行閱讀著內閣統計的各種數據。 內閣宰執們和都察院的王夫之,正端坐在殿下,也在批閱各個府縣送來的秋收和財政數據。 可用戰爭財政預算兩千三百萬元,儲備糧一千五百萬石,以及各類武器裝備的生產數據,民兵預備士卒的數據…… 他輕輕合上奏章,緩緩道 “足夠了!” 第82章 拔劍(上) 這兩年朱由榔并沒有閑著。 首先是度田、幣制改革、部門拆分重組所帶來的一系列遺留問題必須解決。 各個新建部門之間需要時間磨合。 還有各地的府縣政權的完善也需要時間。 直到光烈六年,在整個江南地區光復三年以后,大明朝廷終于重新恢復了對江南地區在財政、行政上的全部控制。 光烈五年,全國財政收入是折合銀幣三千一百萬元,糧食兩千萬石,除去各種消耗外,還余留三分之一。 再加上光烈六年秋收以后的積累,這三年以來,大明積攢的家底,已經足夠打一場大仗了。 比如北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