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經沒了 第114節
書迷正在閱讀:[綜漫]開局默爾索怎么辦、[綜漫]我被赤色子彈射中了心、開局一座旅館:我躺贏了、[綜漫]那什么的排球、[綜漫]乙女游戲主角的我不想做人了、[綜漫]重力使的戀人不對勁、改寫團滅漫畫的結局、[純情羅曼史同人]天生勞碌命、地球人自救手冊[綜美戰]、穿成游戲最慘大魔頭
“正如同知剛才所言,我軍不敢繞過鎮江,與其說怕劉良佐,其實是怕勒克德渾趁機渡江?!?/br> “那么與其在鎮江這里和劉良佐對峙,何不出其不意?!?/br> “北上揚州,奇襲勒克德渾!” 此言一出,在座所有人都覺得這位年輕人瘋了 施瑯更是直接譏諷道 “你小子怕不是失了智?我軍陸戰與劉良佐尚且難克,何況八旗精銳?那不是送死嗎?” 鄭成功和鄭鴻逵也以懷疑的眼神看著劉國軒。 其人卻是胸有成竹,回應道 “末將知道一處,可以不與勒克德渾正面交鋒,利用海軍優勢重創其部!” 鄭成功將信將疑,命人拿來地圖 劉國軒一指焦山西北,揚州南岸臨江的一個不大地名,斷然道 “瓜洲渡!” 第100章 樓船夜映瓜洲渡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南宋紹興三十一年,金主完顏亮率軍六十萬,分作三路,欲滅亡南宋,戰船、營帳自江面連綿岸上,竟有數十里,而其駐營之地,正是此處。 瓜洲鎮,是長江水系和大運河間最重要的水陸樞紐,這里的地形比較特殊,并非一般渡口那種只是建在江邊,而是一個“倒t”字型交匯正中,過去,南北漕運的船只可以直接從此地匯入長江,不必轉運,而長江上的船只,也可以直接從這里北上大運河內部。 而此時此地,斜陽晚照,秋汛后的江面比往時略有上漲,一支數量不多,顯得格外精簡的船隊從南面迅速駛來。 鄭成功站在旗艦之上,心中躊躇滿志,劉國軒提出奇襲瓜洲鎮的提議后,所有將佐都不是傻子,迅速發現了這一計劃的可行性。 從建陽衛到鎮江之間的廣大水域,有許多渡口,但清軍不是一兩千偏師,并且還缺乏大量船只,再加上太平府、建陽衛一線已然陷入明軍東征大軍的包圍,瓜洲渡是唯一的選擇。 由于僅有的水師力量都在鄱陽湖被付之一炬,為了渡江,清軍雖然才抵達揚州沒多久,但卻迅速派出先鋒人馬,進駐儀征、江都一線,搜集船只,強征民夫。 就眼下而言,瓜洲渡及其周圍,至少擠得有五六千人馬,還有過百艘被強征的漕運、江運民船。 更重要的是,此時此刻,無論是南邊的洪承疇、劉良佐,還是北邊的勒克德渾,都無法想象,連一個鎮江都強攻不下,進退兩難的明軍,居然打算北上襲擊瓜洲! 既然是奇襲,為了不引起劉良佐的注意,船隊艦只并不多,滿打滿算不過三十艘。 傍晚前的江風習習吹拂甲板,陽光斜照下幾乎清一色中等大小的戰船旗幟獵獵,若近處看去,還能發現那甲板之下的一排炮口。 但卻都是精挑細選出來的,全部在八百料至兩千料間,論起水戰、海戰,這些鄭氏老將再熟悉不過,在甘輝的建議下,鄭成功把全軍火炮集中起來,三十艘千料左右戰船,左右兩舷均配備十個炮位,總共六百門火炮,這個火力密度在此時的明清水師當中非常少見。 因為此時的明軍戰船主力戰艦,基本上很少裝配十門以上火炮,這種將大量火炮裝備到一艘戰船上使用的“西式夾板船”在東亞比較罕見。 不過作為全東亞最強大的海上力量,鄭氏對西洋諸國的夾板船并不陌生,甚至不乏效仿,當諸將仔細分析瓜洲地形后,鄭鴻逵便提出這一戰術,不僅僅可以掩人耳目,讓清軍以為他們的主力已然留在焦山一線。 同時,這些裝備大量火炮的戰船,一旦駛入瓜洲渡,便能利用其特殊的“倒t”字江口,直接深入運河,左右開弓,轟擊兩岸。 ------------------------------------- 此時,進駐瓜洲鎮的清軍將領,乃是勒克德渾麾下正紅旗梅勒章京朱馬喇,所謂梅勒章京,是一旗的副官,一般每旗有兩員,與明軍副將相當,但考慮到人數問題,在清軍建制中相當于高級將領了,以朱馬喇為例,擔任梅勒章京的同時,還掛兵部侍郎銜,這大概是方便他同時轄制綠營兵馬。 此番南下,勒克德渾帶了正紅旗四個甲喇,其中滿洲甲喇兩個,合計六千多八旗精銳,以及近三萬的綠營兵馬,朱馬喇的前鋒則轄有一個甲喇的八旗兵以及五千綠營。 “大人,船,有明軍戰船來犯!” 三十艘戰船雖然不多,但隔著十幾里便能基本看到,再加上清軍在這邊搜羅船只,還是有一兩艘哨船的。 朱馬喇聽聞戰訊,立刻按刀出營,召集各部戒嚴,準備應對,同時心中也有些生疑,這鄭成功不要命啦?居然還敢拋下鎮江,北上來和清軍精銳硬碰硬,自己這邊還沒過去找麻煩呢,他自己倒是先來了。 營中鼓聲不絕,數千清兵紛紛出營,江邊炮臺調轉炮位,面朝江對面的來船方向。 可當對面船隊駛近,清軍才發現,這也太少了吧。 即使是水師缺乏的清軍,這幾天在江邊搜羅民船,也湊出了大小百余艘船只,而對方雖說都是千料左右大船,卻不過三十艘而已,更何況,這與清軍所了解的,鄭氏集團那鋪天蓋地上千艘戰船的家底也不相符啊。 朱馬喇頓時遲疑,對面這是要干啥,這般來犯,不是尋死嗎? 不過所謂一力降十會,他不相信,再怎么陰謀詭計,對面還能用這三十艘戰船打垮自己不成? 隨后下令,只待對面進入岸上火炮射程,便放炮拒敵,同時八旗和綠營也開始組織起來,準備接敵,放對面上岸后再打。 鄭成功迎風站立在艦艏,對身側負責具體指揮的甘輝示意。 甘輝當即令下,旗號揮舞,三十艘戰船緩緩轉向,把側舷對準岸上。 岸上清軍炮手實在看不懂對方的心思,一般而言,這個時候,船只不應暴露側舷,否則會增大被對方炮火擊中的面積。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可如今,明軍戰船卻是統一把側舷暴露出來,不過清軍很快就知道他們在干嘛了。 岸上十幾枚彈丸剛剛飛馳過來,在水面上激起些許波濤后,只聽得“通通……” 猶如鼓點般敲在每個人的心頭,三百門火炮同時吞吐火焰,整個江面都彌漫著硝煙,數百炮彈猶如雨點般潑向岸上! 清軍綠營那幫二把刀炮手,如何能與鄭氏集團在海上刀口舔血多年的老炮們相提并論? 無數滾熱的鐵球在土地上犁出長長深痕,一開始準頭還有些問題,但很快便越來越準。 “轟隆” 一門清軍岸炮當即被擊中,沉重的沖擊力下,當場變得四分五裂,連帶著將周邊士卒砸成重傷。 同樣的事情不斷地上演,不到兩刻鐘的時間,整個瓜洲外圍的岸防全部啞了火。 “橫隊變縱隊!快!” 甘輝絲毫不停,見對方炮火被摧毀后立刻下令。 三十艘戰船繼續往前,不斷聚攏,變成一列縱隊。 朱馬喇本來被對方火炮密度嚇得不輕,區區三十艘戰船上竟是裝了不下數百門火炮,在這年頭實在有些驚悚,而且還都不是那種小佛郎機之類,而是真正的紡錘式仿西式火炮,不得不說,在學習西方技術這一點,鄭氏走在全東亞的前面。 可對方卻并未繼續轟擊,而是逐漸聚攏,卻是變為縱隊繼續駛來,朱馬喇一開始還有些疑惑,等他轉頭,看到自己身側遠處的大運河河道時,迅速反映了過來。 “快,快派船只攔截他們,不要讓他們進入河道!” 可惜也晚了,而且清軍戰船多為幾百料的小船,哪里能攔得???還沒靠近,就被明軍那密集的炮火擊傷,即使僥幸靠近,對方便是撞,也能給你撞殘。 于是乎,擠在運河河道兩側,也就是“倒t”字頭兩側的數千清軍,就看到了恐怖的一幕。 那三十艘戰船的縱隊駛入河道,深入瓜洲渡口之內,兩側正對清軍營房和集結的隊伍。 而后,左右六百門火炮同時開火! 火光在傍晚不斷閃射,“通通”的響聲延綿十數里,響徹兩岸 以運河河道為軸線,兩側兩三里之內都成了明軍炮火馳騁的樂園,無數用于駐兵的營寨坍塌,滾熱的炮彈還會引燃木質營房和秋日的草木,映紅天際,原本居于江岸之外,不會被炮火波及而結隊的清兵頓時遭殃。 炮彈在地上不斷彈跳,消耗自己的動能,而后在經過的人群中帶起一陣腥風血雨、斷臂殘肢。 朱馬喇大聲呼號 “撤!所有人遠離運河!” 炮聲依舊不斷,火光迸射,將兩岸映得通紅…… 第101章 鐵人初試 所有兩岸清兵開始無序往運河兩岸外逃離,但由于缺乏組織,反而延緩了速度,擠作一團,變成火炮射擊的目標。 “通通通……” 不斷迸射的火光以及傾瀉的彈丸,在傍晚日暮下的大運河與長江交界處間飛馳,留下清兵慌亂無措的哀嚎和倉促。 炮火足足持續了半個時辰,六百門火炮持續輸出近萬炮彈,將方圓數里之內都納入打擊范圍,清軍散亂不堪,正向逃竄。 見狀,甘輝一臂高振,拔出配刃,對身后旗手傳令 “準備登岸!鐵人營先驅!” 猛烈的炮火終于逐漸消停,數千明軍將士提刀貫甲,船只紛紛靠向運河兩岸,準備登陸。 朱馬喇見狀如何不知對方打算登陸步戰,連忙趕緊呼號,讓親兵四處維持秩序,將松散的清軍聚集起來準備抵抗。 結果,沒想到明軍炮火根本就沒結束,早已填裝完畢,就等著清兵重新聚集起來。 等船只逐漸靠岸,清兵以為對方要下船陸戰,朝這邊沖來時,便又是一通齊射 “轟隆隆” 又是炸雷霹靂,彈雨飛舞,原本才剛剛被朱馬喇親兵和八旗們驅趕,激起的戰心頓時四散,又開始朝后方四散狂奔,任憑身后人如何驅趕,也無濟于事。 朱馬喇連續嚴令,斬殺了近百逃兵才勉強穩定下來,可此時,明軍卻已然下船列陣。 此戰隨行兵員并不多,畢竟也就三十艘戰船,雖說都是大船,但也帶不了太多人,統共也就五千左右。 其中,劉國軒的鐵人營自然就成了中堅力量。 “舉矛,前突!” 劉國軒高聲下令,數百身著甲胄的長矛手先行向前數步,突出應敵。 鄭成功在鐵人營的人員招募上充分聽取了劉國軒意見,劉國軒拒絕了讓那些鄭氏舊部的??芩謧兗尤?,而是統一選擇當初鄭鴻逵在漳州地區招募的,粵東、閩南、閩中一帶的漁民和山民作為兵源。 福建、粵東的地理條件和贛南有些類似,都是那種“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方,民風亢健,多喜械斗,同時由于客家文化的影響,宗族、集體意識極強,往往喜歡抱團。 劉國軒自己就是閩西山區的客家人出身,對于福建地方的民風頗有認識,在他看來,這些人是非常優秀的兵員,一方面,相較于江南、湖廣那些農業發達的平原地區,這些山區百姓十分好斗,其中一些甚至有不少戰斗經驗,而相較于鄭氏舊部那些老海賊,他們又沒有那種油滑事故。 更重要的是,閩、粵、桂等山區土客矛盾深重,導致其地百姓宗族觀念很深重,這玩意在現代當然是完全落后的,但在這個時代,卻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會導致當地人際關系盤根錯節,對抗朝廷改革政策,光烈朝新政實行的幾個地區中,閩、粵、桂是最麻煩、最艱難的。 就是因為宗族抱團,推行政策阻力極大,甚至鬧出過為了抵抗官府重新丈量土地,地方宗族地主煽動鄉民沖擊衙門的事情,最后張家玉還是用軍隊才彈壓下去。 可站在另一個方面而言,這種抱團的宗族觀念,本身也有一種集體或者說組織度的土壤,不同于江南、湖廣那種松散的小農,很容易訓練組織起來。 故而,鐵人營這三千人,基本上全部都是出身于潮州至漳州一帶的客家青壯,按照各自籍貫分為哨一級編制,易于訓練編制。 劉國軒帶頭站在最前列,其后刀牌、長矛、火銃各自排列,以哨為單位分開陣型,也不停留,迅速分進進攻! 他知道,眼下清兵正處于空前的混亂之中,絕對不能讓對方重新組織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