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頁
作者有話說: 注:大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朱祐樘駕崩于乾清宮,得年僅三十六歲。他在彌留之際召劉健、李東陽、謝遷等入乾清宮接受顧命,命傳位于皇太子朱厚照,并叮囑諸卿說:太子人很聰明,但是年齡還小,又好逸樂,諸卿要好好輔佐他,使他擔當起大任,朕死也瞑目了。最后給太子朱厚照的最后囑咐是任用賢臣。 第五十三章 十年光陰,轉瞬即逝。 弘治二十二年,朱厚照十八歲,終于如愿披上了鎧甲,戴上他自己設計的沖天冠,跨上汗血寶馬,準備前往宣府。 這十年里,王守仁在南疆從一州通判,已升至云南巡撫,督知南疆軍務。 當初攬月和米魯一起去南疆,沒多久隆暢過世,米魯出面,聯合米魯的父親沾益州土司安民,一舉奪回了普安州土司之位。那個叫適烏的妾侍帶著兩個兒子逃之夭夭,再沒有出現過。 這次米魯沒有經歷過前世那般幾番被利用和背叛,被欺騙和壓榨的過程,奪回了普安州,也就不再去管那兩個小孩和適烏的死活。 她更感興趣的,是王守仁描繪的成為大明百姓的各種待遇。 大明的勸農官會教導山民們開荒種植,從以前看天吃飯,到精耕細作,加上那些統一從官府配發的農具和種子,南疆開辟的梯田雖然不多,可一年至少兩到三次輪作的收獲,也足以讓百姓填飽肚子。 每個州縣還會有縣學和社學,只要愿意讀書的孩子,都可以去社學免費識字,若是成績優秀的,還可以免費進入縣學,走上科舉之路。 就算學的一般的,認得些字,能懂得算賬,便可以在城里找到些相對輕松的活計,而不用在山里刀耕火種,與毒物猛獸為伴。 畢竟,就算大山里的子民們,真正能夠不畏毒物猛獸的依然是得到女神眷顧的少數人,像米魯和小公主這樣,被山民稱為有神裔血脈的女子一般都會成為寨子的圣女和保護神,因為只要有她們在,就可以保護山民不受毒物傷害,甚至還能找到合適的草藥為山民治病。 所以山民們是真的發自內心喜歡和擁護米魯,對于普通的百姓來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能夠活著,能吃飽,能穿暖,哦,在南疆這一點都可以省略。 如果能夠讀書,有更多見識,過上更好的日子,沒有人會拒絕。 尤其是米魯到過京城,大明的國都,那恢弘壯麗的城池,華美精致的宮闕,繁華熱鬧的街市,從容自如的百姓,還有無數好吃的食物,柔軟絲滑的衣物,都是她原來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世界。 在京城過得越好,米魯就越想念家鄉,她還有父母兄弟,還有曾經一起長大的姐妹,無數山寨的村民,如今依然在山中過著那樣貧瘠的生活,如果能有機會,能讓他們也過上這樣神仙一般的日子,該有多好。 然后小太子就給了她圓夢的機會,她毫不猶豫地抓住,帶著攬月姐妹,跟著王守仁一起回了南疆。 次年,王守仁之父,前狀元王華,也從京城調任南京戶部尚書。 南京是大明舊都,依然是物華天寶,人才鼎盛之地。 有王華在南京坐鎮,南疆需要的各種支援,都會毫不打折扣地配送過去。 可以說是要人給人,要錢給錢,而南疆那些稀有的產出,也源源不斷地順著新開的道路通過南京運往全國各地。 畢竟,那十萬大山里,的確有數不清的毒蛇猛獸,可也一樣有數不清的山珍靈藥和茶樹。 其實按照朱厚照原來的設想,是在這片山地偏多的區域,大力發展優勢的熱帶水果和三季稻種植,先發展能夠讓百姓填飽肚子的農業,再繼續挖掘經濟作物的產能,才能吸引更多山民走出大山,接受大明的管理。 是雀歌發現的一株古茶樹改變了整個普安州和沾益州的經濟結構。 品嘗著南疆進貢來的古茶,醇厚甘美的滋味充溢在整個口腔之中,朱厚照才恍惚想起,云貴之地,本就是普洱和紅茶的產地,未來的茶馬古道,就是在這里興起。 大明如今茶業興盛,是朝廷僅次于鹽業的稅收來源之一。 云貴一帶的茶葉,早在唐代就已經開始種植,但西南一帶的地理和山寨自治,到大明中期一直都存在各種問題,此起彼伏的叛亂讓百姓飽受其苦,種植茶葉和對外運輸銷售都沒能成形。 成華六年時曾經定下以四川為主的茶馬互市,主要是走川藏茶道,對于西南的云貴開發的并不多。 同樣的地域,既然能找到一片古茶樹,肯定也能種植出更多的茶樹。 這讓一直苦于給當地百姓尋找合適產業的王守仁如獲至寶,很快就聯絡了已經在應天府擔任巡鹽御史的唐寅,開辟了一條新的商路。 畢竟西南產茶可不產鹽,甚至因為當地的毒物眾多,連山中井鹽里的雜質含量居高不下,若是不能有效處理,長期食用也會導致各種慢性疾病。 若能以茶換鹽,換得江南出產的精鹽和棉布,對于普通百姓而言,簡直是以往不可想象的好事。 畢竟,那些古茶樹就在山上長著,無需澆水施肥,他們只需要采摘下來稍加烘制,便可換回雪花般的精鹽和柔軟透氣的棉布。 他們原本穿的各種扎染布料,色澤鮮艷,布料厚實,但最大的問題是硬度和厚度,而此時江南出產的各種棉布,薄如紙,軟如紗,貼身穿著又吸汗又透氣,對于身處炎熱的南疆山民來說,是最好不過的禮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