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頁
況且,這些棉布的價格,便宜得令人咋舌。 倫文敘在甘州不光種出了玉米、番薯和土豆,還開辟了大片的棉田,產量是一年比一年高,土地也開墾的越來越多,吸引了大批的流民前去邊城定居墾荒。 昔日流囚所在的邊城,飽受戰亂和饑荒之苦的邊城,如今竟然有了塞上江南的美譽。 就連甘州城外的互市,都成了附近方圓數百里范圍內最熱鬧的集市,甚至還有西域和北疆的牧民不遠千里趕著馬群羊群前來交易。 如此繁華熱鬧的地方,自然少不了人眼紅,既有來自其他邊鎮的求援,也有來自塞外部族的打劫。 好在朱厚照早有準備,弘治帝也安排了最擅長邊疆協防的楊一清為三邊總制,在他的協調調度之下,不但消弭了內憂,讓各邊鎮都學習甘州開始吸收流民墾荒屯田,還招攬牧民在城外放牧。 當初由朱厚照從貢品里挑出來的祥瑞云朵羊其實就是后來的細毛羊,比原本當地的綿羊山羊的產毛量和產奶量都要高的多,正好在河套地區推廣放養。 如此他們雖然還沒能將火篩和小王子所率的韃靼軍從河套地區驅逐出去,但那些韃靼部族的牧民都在替他們養羊,最后再送到城下來交易,換回他們日常所需的茶鹽和其他物品。 一開始火篩還派人來阻止和搶奪互市的商人,可后來連他的手下都忍不住偷著去跟人交易,畢竟大明的棉布太柔軟,加了棉花的棉衣比起皮毛來既柔軟又輕快還暖和,還有那不可或缺的鹽和茶,更不用說那香噴噴的大米飯,比一放半個月拿起來能當石頭砸人的麥餅不知好吃多少倍。 只要入籍大明,就能過上穿棉衣,吃米飯,喝奶茶的好日子,不用風吹日曬的在草原上放牧,冬日里和羊群擠在一起取暖誰不想呢? 更何況以前他們可以靠搶來獲取這些東西,可近幾年來,想要攻打大明的邊城變得越來越難。 大明的士兵有了一種叫千里鏡的神器,不等他們大軍靠近,就能發現他們的蹤跡,騎兵失去突襲的優勢,面對高高的城墻上堆滿火炮防守的邊城,完全沒有辦法。 追得近了,便會被一通火炮打回去,丟下死傷的馬匹,倉惶地離開。 這種虧本的生意做上幾次,就知道還不如老老實實地去互市交易,哪怕價格比關內要貴上幾倍,但在草原上算起來,已經是相當優惠的價格。 火篩打不動了,小王子巴圖孟克卻不肯放棄。 他是韃靼部的首領,成吉思汗的第十五世孫,他六歲時就在滿都海福晉的扶持下繼承汗位,被稱為達延汗。 他成年后打敗了仇敵,鞏固了自己在部族的地位后,就開始了南下侵襲大明邊城的腳步,從一開始的小股騎兵搶掠物資和人口,到后來攻打邊城,逼得明軍退守關內,失去了對河套地區的控制權。 正因為如此,達延汗巴圖孟克才能在韃靼部落中樹立自己的威信,指揮各部族作戰,從中擭取最大的利益。 他當然不能眼看著明軍用這種卑鄙的手段蠶食他的子民和土地,腐蝕他的戰士和牧民。 所以這一年,在他統一韃靼各部,成為蒙古的中興之主后,對大明的這一戰,便勢在必行。 而朱厚照從七八歲開始,就籌謀規劃,十年磨一劍等待這一戰的到來,自然不肯錯過親政的機會。 朝臣們一聽太子要親征北上迎敵,各種勸諫和抨擊的奏折如雪片般飛來,很快就堆滿了弘治帝的案頭。 弘治帝度過了十七年的死劫之后,眼看著年近四十,居然身體還越來越好了,膝下有一兒一女,皇后如今在謝尚宮的協助下將后宮打理得井井有條,還開始關注慈濟堂和女子學堂等慈善事業,比原來的精氣神好了許多,不再每日患得患失地盯著他,可謂家和萬事興,心寬百病消。 只是他身體一好,兒子就開始各種偷懶甩鍋,動不動就找借口往外跑,將他原本負責的政務都推給了皇帝,還理直氣壯地說,那原本就是父皇的工作,只是先前父皇身子欠安,兒臣才代勞的。既然現在父皇身體安康,當然得交還父皇,兒臣還有許多課業要做,著實忙不過來。 好吧,他也是看著兒子這些年搗鼓出了許多事,只要不違背祖宗規制,他基本上都大力支持。 就算有違背的也可以換個方式實現。 就比如在弘治十二年因為雀歌殺母案之后,引起刑部的各種爭議,最后弘治帝安排翰林院和刑部共同整理大明開國以來的案例判例,最終歷時一年多,著成了《問刑條例》一書,修訂297條《大明律》條例,頒行天下,成為常法。 就比如早朝,從每日卯時(5:00),變成三日一小朝,五日一大朝,有事上朝,無事便可留衙內自理公務。 起初大臣們還擔心不去上朝會錯過朝見機會和重大事務,后來發現除了內閣要員和一些需要經常聯絡內閣稟報皇帝工作進度的部門之外,其實大部分六部和五軍都督府的朝臣上朝就是背景板,有事還好說,沒事就去站在那兒旁聽,打個瞌睡還怕被記下來罰俸,倒不如不去在家多睡會懶覺直接去衙門上班。 有第一個不去的,就有第二個,有第一次不去的,就有第二次。 反正去了也沒事,明明睡到辰時吃飽喝足直接去衙門上班的,何必寅時就起打著燈籠趕去午門點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