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107)
書迷正在閱讀:神君爹爹:娘親是個滿級大佬、公主她拳頭硬了、南國枯木又逢春、刺撓、攤牌了!老劉家撿的女娃是錦鯉、茶藝長姐,反向帶娃[六零]、穿書后和王爺演戲保命、絕世醫妃、炮灰女和男戲子[穿書]、一篇追夫火葬場
眾多的讀書人,一涌進涼京城。 到處都是捧著個漂亮杯子喝著奶茶的人。 有的人手上,還拿著奇怪的裝著食物的袋子。 四周都能聽到打斗聲。 小孩兒背著漂亮的小包包在巷子中串來串去。 還有穿著一個貨字衣服的小孩,走路的時候開心得腳兒都是甩起來的,無憂無慮。 奇怪的是,無論誰招手,他們就裂開一口小白牙屁顛屁顛地跑過去。 能聽到奇怪的對話,銅鑼巷李府,天黑之前能送來一箱子咸魚么? 怎么感覺,和他們的縣,乃至和其他的城池,差距這么大呢? 涼京的百姓,是一點一點的看著城內的變化,所以那種撕裂感其實還不怎么明顯,但對于初入涼京的人來說,那種感覺就太顯著了。 當然也有人聽說過一些關于涼京的事情,那些打斗難道就是傳說中的三街之戰?涼京貴族最新的玩法。 傳說中的 周圍的百姓: 也怪古時候的信息傳播乏力,只能口口相傳,而口口相傳的結果就是,多經過幾輪傳播,真相往往面目全非。 才進城的讀書人,免不了要體驗一把什么叫做新奇。 找了一個合適的客棧住下。 古人來到一個新地方,比現代人還能逛,因為平時出遠門的機會少。 他們也知道涼京肯定比他們縣熱鬧,但沒想到能熱鬧成這個樣子。 看看那幾個街道,人都擠不進去了,還要往里面擠。 當然,也有熱心的當地百姓告訴他們,別看那里擠,但你們來一趟涼京,若是不擠進去看一看,這涼京也白來了。 看看擠在那里的,還是我們涼京的貴族呢。 驚訝無比,不是說涼京的貴族金貴得很?怎么跟普通百姓一樣,擠來擠去的。 呵,那是因為周圍的房間都被其他貴族訂完了。 像他們這樣想看三街之戰,又菜癮又大的,自然也只能擠在街上看了。 說得驕傲到了不行,哪里能有他們涼京這份熱鬧啊。 當然他們對這些前來參加郡試的讀書人也是十分尊敬的,誰知道其中什么人以后就成了官老爺了。 涼京的熱鬧依舊,郡試也正式開始了。 比起上一次,這一次場面更加的宏大。 各位讀書人也在相互打量著。 都是經歷過上一次統考的人,感覺有些不一樣的感覺。 惺惺相惜的同時,又有些心有凄焉。 也有特別多的共同的話題,這或許就是同期的一種感覺吧。 在古時科舉,同期考生,感情的確要深厚一些,有多少傳奇的友情,都是在這樣的同期考試中結下的。 也不知道今次的考題如何? 怕是依舊 但哪怕如此,還是有這么多人通過了縣試。 人才之多,何嘗沒有井底之蛙長了一番見識的感覺。 這一次郡試的考題的確難,因為出題人都是硬著頭皮出的,再怎么也不能比縣試簡單。 考生已經開始入貢院,和上次的規矩一樣。等他們拿到考卷的時候, 不過比起上次如同無頭蒼蠅一樣,這次還是好了不少。 至少他們知道考卷會分成六個部分,除了他們平時經常學習的,還會考常識和律法。 他們這三個月,可沒少補這兩方面的課,可以說,人手一本《北涼地志括》和《北涼律》。 不得不說,將讀書無用完全歸咎與讀書人,是十分不適當的。 因為讀書人讀什么書,是朝廷引導的。 與其說讀書無用,還不如想想,改變一下考試的結構,很多人都忽略了本質上的東西,而怪罪到受害人頭上。 但,他們雖然知道要考的大致方向,但一拿到考卷,還是心中一震。 明經,詩詞,八股制藝也就罷了,考得深了不少,必是熟讀詩書之人才能保證萬無一失。 但往論策題上一看。 用語是古句式,有些拗口。 朝之政,義務而教,為何? 大概意思就是,朝廷有一政策,名義務教育,請闡述朝廷為何要實施此策。 竟然是時政。 若是不知道義務教育的人,怕是連題目都看不懂。 莫少珩出此題的時候,也說明了原由,義務教育的法令已經貼到了各縣,甚至也讓傳遞了,朝廷會在通過郡試的學子中,挑選出來一批教書先生為朝廷效力。 普通百姓也就罷了,但科舉選仕,若是連北涼發生了什么大事都不關心,如何期待他以后時刻關注朝廷動向,配合朝廷施政。 大概就是,現代學生剛好遇到了考題是新聞聯播里面的內容吧。 若是不關心的,也就看一個題的表面。 若是關心的,自然更加心有成竹一些。 甚至仔細看過公告的,哪怕只是闡述公告的內容,都能得一個不錯的分數。 當然,你要是有真本事,能引經據殿講出個一二三四五來,自然也是高分伺候。 唯一絕對不能通過的,就是反著講的。 就比如現代公務員考試,你去批評體制一樣。 義務教育,國之重器,可以質疑和提出問題,能有獨到的見解更好,但絕不允許反著來。 然后就是律法題,直接上的實案。 考試的內容,就是讓用《北涼律》去判此案。 學生: 他們也才因為上次的考試,多留意了一下《北涼律》。 其實此題還真不是莫少珩出的。 但對所有學子來說也是公平的,大家都只有三個月接觸《北涼律》。 若是有人,能用《北涼律》判案,自然能脫穎而出。 六道題中,有四道題是他們熟悉的,哪怕偏科,也未必不會有機會,依舊是平均分數乙等以上,作為標準線,然后在標準線之上,擇優選擇。 今次考題,對大部分學生來說,恐怕又是哀嚎連天。 但總有一部分學生,能夠從千軍萬馬中殺出來。 當初莫少珩用千軍萬馬來形容科舉,其實一點兒也不夸張。 整整一天的考試。 當晚霞出現時,眾學子這才從貢院出來。 莫少珩這次沒有當評卷官,自從上次因為好奇去當了一次,簡直感覺跟犯人一樣,被關三天呢。 也是在今天,莫少珩將黑板和粉筆弄了出來。 莫少珩從匠師們那里出來的時候,也正好遇到學子考試完。 有些像高考學子出校園。嘀咕了一句。 還能聽到一些學子在談論,今次不中,也只有等三年后了。 也不知道那論策題是誰出的,忒為難人,我思遍了圣賢典籍,也沒有尋得類似的句子。 莫少珩嘴角一抽,圣人要選他的題,他能怎么辦?反正出題的又不是他一個,要怪得怪選題人。 也不用莫少珩解釋,就有人直接用手指向貢院的墻壁,結果上面直接就有朝廷貼的義務教育法的公告。 紙張便宜了嘛,朝廷自然也大方了一回,將告示貼得到處都是。 這些讀書人,基本都提前了十天半個月來到了涼京,就算他們沒在他們縣里看到告示,也應該在涼京看到告示了才對。 這也公平,因為是分郡考試,當地郡的大致情況都是一樣的,現在都是同郡競爭,各郡相互之間其實沒有多大競爭。 莫少珩一笑,他也是在引導,入仕當官就要有入仕當官的覺悟,和兩耳不聞窗外事的讀書人還是有差別的。 學子們在辛辛苦苦地等待著三天后的張榜。 莫少珩也在加大黑板和粉筆的出產了。 等郡試結束,朝廷就會開始選先生了。 莫少珩想讓前去各地教鉛筆字的學生,將黑板和粉筆也帶去宣傳宣傳。 時間過得飛快。 朝廷傳了令到各郡,讓他們自行根據當地孩童需要上學的數量,挑選出合適數量的先生。 莫少珩也抱著黑板和粉筆上了朝。 諸位大人,你們覺得我這黑板和粉筆如何?莫少珩展示完教學方式后,問道。 眾人: 看著黑板上寫的粉筆字,輕輕一擦,又能重復寫上去。 都是讀書人,這種直觀教學的好處自然一目了然。 比他們以前讀書的時候,老是不知道先生講到哪里了,方便得多。 先生可以直接將要講的句子寫在黑板上,清晰明了,又讓易懂。 莫少珩這個腦袋瓜是怎么長的啊。 正要夸上一句,就見莫少珩笑瞇瞇地道,若是各位大人覺得好的話。 朝廷要不要在我這里訂上一些?各地的私塾,還有我們的義務教育的學舍,都缺黑板和粉筆呢。 噗! 莫少珩居然將生意做到了金殿上來了。 他是瘋了不成。 結果,莫少珩被一臉漆黑的禮部官員參了一本,直接被轟出了金殿。 還被罰了一個月俸祿。 莫少珩: 偷雞不成蝕把米。 以為他想啊,這不是債務壓身,趁機賺點錢嘛,再說他拿黑板和粉筆上朝,也不完全是為了生意,這么好的東西自然得由朝廷推廣開。 還好的是,朝廷最終還是訂了不少黑板和粉筆。 也不知道是不是怕莫少珩還不起錢。 又過了幾天。 涼京城,城門口。 一群馬車聚集在城門。 莫少珩也在其中。 看著即將出城的一群學生,他的這些學生將遠離涼京,去往各洲,教導那些被朝廷選拔出來的先生鉛筆的使用。 莫少珩本來覺得離別多少有些憂傷的。 結果看著一個個抱著古琴的學生,腦門直抽,你們出遠門,就不能不帶琴? 一群學生腦袋搖得跟撥浪鼓一樣,不不不,不帶琴,豈能讓各地讀書人見到臨江仙弟子的風采? 莫少珩: 得,就是想要去得瑟。 這心情他理解,畢竟是少年人,估計覺得這差事好玩。 呵,這一路的奔波,有得他們受的。 莫少珩說道,辦完事情,早些回來,別再外面逗留。 其他人他都不擔心,莫少珩看向趙御寧。 這娃現在已經融入了一群學生中,但還是不怎么和陌生人說話。 都不知道他怎么教別人。 還好的是,都是兩個學生去同一個洲,然后下郡下縣。 學生的家長也來送行,感覺微妙得很。 孩子才多大啊,居然就為了朝廷的法令,開始行走在他北涼的各地了,比他們好些人去過的地方還要遠。 正在吩咐著仆人照顧好人。 馬車開始向城外行去。 莫少珩忍不住說了一句,等你們回來之日,就是你們上金殿封賞之時。 眾人: 一群學生:吱? 如此功能,加上他們的身份,足夠得一個朝廷的封賞了。 說不定,金殿之上,要多兩個小官兒了。 古有甘羅十二為相,他這些學生年齡也十二左右了,雖不能堪比甘羅,但其中一兩個,在金殿之末,靠一下門檻應該是足夠的。 就是不知道,這么小的官兒,朝廷百官會不會懵掉。 隨著這些學生的馬車,還有帶著一點黑板和粉筆,涼京以外暫時還不會推廣義務教育,但也得讓人學會使用黑板和粉筆。 莫少珩送完學生,回了府邸。 現在他的幾個工廠,經過幾個月的加班加點,也修得差不多了。 工人也可以上工了。 沒過多久。 原本還在愁給自己孩子買不到讀書用具的百姓,突然發現,烏衣巷,還有加盟的街道,開始大批出售紙筆,課本,還有書包了。 數量之多,愣是讓人回不過來神。 又沒過多久,莫少珩的學生還沒有回來呢,涼京城中各處,開始傳來了朗朗之聲。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 涼京城的百姓,聽著隱約的讀書聲,一時之間如在夢境。 悠悠古城,滿城書香。 第65章 素質教育 涼京城,似乎少了些往日的浮躁,多了些平心靜氣。 滿城的熱鬧繁華,聽取讀書聲一片。 連朝廷的官員,路過的時候,都能撫著胡須,搖頭晃尾一番。 齊聲的朗讀,有一種十分獨特的韻味,這是涼京之韻,以后也將是整個北涼之韻。 私塾的先生,在學舍前的黑板上,寫下一個個標準的白色的字,教導著下方數量稍微有些多的學生。 學生雖然多,但有了黑板和粉筆,似乎也并不十分吃力。 每一個字也能夠教得特別的仔細。 這些先生,其實也是才通過郡試的讀書人,看著下面一個個小腦袋,他們居然已經桃李滿園。 哪怕以前有些浮躁的貴族,現在擔負起了教導北涼下一代的重任,成了修剪枝葉的園丁,竟也開始變得不一樣了。 至少在自己的學生面前,莊肅,穩重,更加的像一個讀書人了。 環境改變人,這句話是沒有錯的。 這些學生放了學,一群一群的,背著書包走在街道上,這時候也是涼京看上去變化最大的時候,不是那種表面上多了幾種新奇的商品的變化,而是整座城池的氛圍之變。 百姓都不免要多看上幾眼,因為如此多的小讀書人啊。 那種感覺是難以想象的。 路上,還能遇到豆子的廣告大隊,正抗著宣傳的布條滿大街跑。 這時,有個小學生突然對豆子行了一個讀書人的禮節。 豆子呆萌呆萌地,竟然也停了下來,還了一禮。 周圍的百姓: 豆子半響才反應過來,回頭看向小貨郎,剛才那小孩是不是騙了我一個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