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108)
書迷正在閱讀:神君爹爹:娘親是個滿級大佬、公主她拳頭硬了、南國枯木又逢春、刺撓、攤牌了!老劉家撿的女娃是錦鯉、茶藝長姐,反向帶娃[六零]、穿書后和王爺演戲保命、絕世醫妃、炮灰女和男戲子[穿書]、一篇追夫火葬場
一群小貨郎都笑歪了,估計是他們在學舍,先生剛教了他們禮節,他拿你練手呢。 讀書人,都是先賢弟子,是為同道。 讀書人,施禮還禮,是刻印在骨子里面的禮節。 社會禮節有序,人類尊禮守法,才顯得文明,窮山惡水多刁民,其實也是因為少了教化的原因。 豆子也笑出一口小白牙,世子說,我們要講文明講禮貌,要做有素質的北涼好少年。 我這不是沒忍住,直接就還了一禮。 讀書人的確和閑散的游蕩人士,有非常大的區別,哪怕在現代,你看在學校的學生,和街頭的小混混,也是區別十分巨大的。 這些學生回到家,大部分得幫家里干活。 抗些柴火等,這些活兒他們是經常干的。 只是看著臟了的衣服,趕緊跑去告訴父母,我這衣服臟了,明天沒辦法穿了。 先生說,我們的衣服可以舊可以破,但不能臟不能亂。 這是對己之禮,也是對他人之禮。 父母: 不就是讓他們洗衣服嘛,怎么還一堆大道理。 家里孩子的變化,有目可堵。 比起涼京城的這種教化上的改變,趙景澄等學生的境遇又大不一樣了。 在路上邊走邊哭,哭得汪汪的。 古時,縣與縣之間,多是泥坑路,很多地方,馬車都是無法通過的。 他們現在正抱著一塊小黑板,深一腳淺一腳,滿身的泥丁。 和出發時的意氣風發,心懷錦繡,差距不是一點半點的大。 但十一二的少年,也正是最重責任亦脫不了任性的時候。 所以,正邊哭邊往目的地走。 對于大人來說,走遍一洲的各郡各縣,都是十分辛苦的,更別說一群從未吃過苦的貴族少年。 所以才有了莫少珩告別時的那句,等他們回來,就會在金殿上為他們請功之言,多少是有些心痛這些學生的。 莫少珩的各個工廠初開工,多少也會有一些管理上的問題,所以十分的忙碌。 期間,時不時還有想起趙景澄等,也不知道吃不吃得了這一份苦,可別半途而廢了才好,難得的磨礪。 趙景澄他們這一去,竟然直接從夏初,到了秋末。 整整兩個季度,半年之久。 首先回來的,是趙景澄和趙御寧。 因為有些擔心趙御寧,所以安排著負責比較近的洲。 得到兩人要回來的消息,莫少珩和南一親自去了城門口迎接。 城門口,遠遠的馬車駛來。 趙景澄和趙御寧兩人從馬車上下來,看到莫少珩的時候,委屈得不得了。 外面的路也太難走了,還經常露宿,半夜還能聽到野獸的叫聲,前不著村后不著店的。 每天都跟在泥里面滾過一樣。 連好吃的都沒有,嘴巴都半年沒有味道了。 趙御寧還在那告狀,趙景澄半路還哭了好幾次,可慘了,路過的人還以為他是被拐賣的。 趙景澄: 這娃在說什么? 明明是趙御寧先哭的,被狼的叫聲嚇得縮成了一團,哭得嚶嚶嚶的,他才跟著哭的。 說好了回來不許提這事兒的。 忒丟人了。 看著兩人有些抱怨,但似乎又有些興奮和懷戀的樣子,莫少珩也是一笑。 有時候,當時經歷的苦,再后來看來,卻是甜的呢。 莫少珩也再打量兩人,趙景澄看上去整整瘦了一圈,估計是真沒有吃好,又苦又累。 這倒好,意外的減肥成功,光是這一點收獲,也十分不錯了。 連趙御寧都多了一絲干練。 洗去表面的塵埃,方顯珍珠的明亮。 回去的路上,遇到了豆子的廣告隊。 趙景澄愣是趴在馬車上一個勁問豆子,豆子,我們離開這半年,烏衣巷出什么新的好吃的沒有? 豆子如數家珍,有啊,很多。 我們現在多了蒸大白饅頭,蒸餃,蒸花卷。 陽春面,炸醬面,牛rou面,羊rou面。 還有酸菜魚面,這個可好吃了,來吃的人連一滴湯都不會剩下。 他們世子每弄一種新菜,都會在員工食堂,讓他們小貨郎先幫著嘗味道。 世子說,他們小貨郎都說不出自家的商品是什么味道的話,怎么說給別人聽。 哈哈。 他們最喜歡出新品了。 還有應季的青棗味道的奶茶,多加些冰,喝著又涼快又清香。 說得趙景澄和趙御寧一個勁的擦嘴角的口水。 他們苦都不怕,唯一怕的,就是沒有他們涼京的美食啊。 以前還不覺得,這出去了半年,媽呀,吃的東西都沒有了靈魂一樣。 莫少珩笑道,等其他人回來,我給你們弄一樣好東西,保證你們吃的苦都不再覺得苦了。 吃的苦都不覺得苦了? 時間到了秋末,秋收的時節了。 其他的學生也陸陸續續的回來了。 一個個半年不見,十一二的少年,正是長個的時候,好幾個都跟拔高了一節一般。 一回來,莫少珩身邊突然就熱鬧了。 一個個都在訴說著這半年的經歷,路上的見聞。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多少都是有些收獲的。 莫少珩也準備給這些學生弄點好東西接風洗塵。 看了看天色,正好時節差不多。 跟我去一趟莊子上。 一群學生: 不是說要給他們弄好吃的嗎? 不管了,反正,他們覺得跟在莫少珩身邊,那日子真的是過得跟神仙一樣,特別是和這半年的時光比起來,以前每天往烏衣巷跑的日子,實在太幸福了。 到了莊子上,一群學生,一人手上拿了一把鐮刀。 被抓壯丁了。 幫莫少珩收割甜菜。 苦哈哈的一群學生,但馬上又邊干活邊笑了起來。 哈哈,為啥回了涼京,連干活都不累了。 可不是嘛,還特別快樂。 莫少珩都給逗笑了。 苦的程度,其實也是由心態決定的。 這群同齡的學生,因為經常一起做著同樣的事情,建立起來了他們可能都還不清楚的友誼。 現在又能重聚在一起,自然是快樂的。 他鄉思故人,那才是最折磨人的。 不過,這個是菜嗎?怎么以前沒有見過。 莫少珩說道,到時候你們就知道了。 他用黃金購買的甜菜種子,現在終于長好了。 它最大的用途,就是用來制糖。 甜菜的出糖率是十分高的,在現代,都是用來制糖的最主要作物。 甜菜制糖,和其他植物制糖的工藝差不多。 第一步,榨汁。 第二步,慢煮。 第三步,提糖。 看似簡單的步驟,其實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 比如慢煮,需要耐心地將水分全部煮得蒸發掉,剩下足夠粘度的糖漿。 若是火大了,糖就會焦化。 粘度不夠,也無法凝固成快狀。 甜菜制糖,可以制作出如同晶體一樣的白砂糖,可惜現在的工藝無法達到這樣的純度。 所以莫少珩最終弄出來的糖,看上去帶著一些褐色。 莫少珩拿起一塊糖,放進嘴里,甜度完全不是北涼的糖稀能比較的,甚至可以說是天差地別。 褐色的糖塊,自然也有它的用法。 一是,可以用來做焦糖奶茶。 喜歡甜度高的,肯定會對這一款茶情有獨鐘。 二是,莫少珩準備用來做牛軋糖。 顏色剛剛好。 牛軋糖最好的輔料,其實應該是花生。 但現在沒有,只得用紅色的豆子來取代。 將紅色的豆子煮熟,弄成泥,然后混進融化的糖里面。 等糖凝固,切成一塊一塊的,包裹在牛皮紙做的糖紙里面,就是顏色純正,味道甜美的牛軋糖了。 之所以做這個,是因為北涼缺少高品質的糖,而且,諸國的商人應該對此十分的感興趣。 莫少珩和一群學生在莊子上呆了好幾天。 等準備回去的時候,莫少珩給一群學生一人塞了一大包牛軋糖。 看著牛皮紙包成的奇怪的小長方形,這是什么? 莫少珩答道,糖,牛軋糖。 一群學生: 糖不是這個樣子的啊。 取出一顆,將糖紙擰開,這糖還挺好看。 甚至可以說,實在太精致了。 因為產量的原因,莫少珩的確是準備走精品路線。 往嘴巴一放。 一群學生直接愣住了。 這是什么味道? 好甜。 媽呀,這才是糖啊。 也太好吃了。 莫少珩問道,還苦么? 一群學生一愣,這才想起,莫少珩說的,讓他們不再覺得苦的事情。 可不是,這么甜,哪里還覺得苦啊。 真的,太好吃了。 眼睛都甜得瞇成了一條縫,太幸福了。 我得拿回去給我娘也嘗嘗,讓她也感覺感覺,生活有多甜。 莫少珩笑了。 他種的甜菜是有些多的,一馬車的種子呢。 說道,要不了多久,市場上也會開始售賣牛軋糖。 一群學生一愣,他們以為,這么好的東西,就跟蜂蜜一樣,稀少得很。 但能在市場上流通,說明,量不會少。 當然,整體來說,還是少的,所以莫少珩不準備直接賣原糖,而是做成牛軋糖。 想了想,又帶了一些回去,除了給燕王府和鎮北王府外,也得讓小貨郎們嘗嘗生活的甜。 等去了烏衣巷,每個小貨郎分到了兩顆糖。 這個漂亮的小家伙,叫牛軋糖么? 看著也太精致了。 都有些舍不得吃。 等放進嘴里的時候,趙景澄等學生還在逗小貨郎,怎么樣? 是不是感覺到了生活的甜? 一群小貨郎眼睛都甜瞇了,這也太好吃了。 生活也太甜了。 莫少珩都給逗笑了。 幾日后,一種小貨郎口中,能讓人感覺到生活的甜美的牛軋糖開始上市了。 貴族家里,能抓出一大把糖來散給客人和小孩的,都算得上體面。 牛軋糖的名聲,也飛快的傳開。 沒有吃過牛軋糖,根本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甜。 東唐和外域的商人,也開始詢問了起來。 不過,他們應該是買不到的,哪怕是買到,也是零散的一小點,因為,北涼自己內部都不夠。 但名聲肯定要傳播起來,為以后售賣向諸國做準備。 此時,莫少珩已經在金殿上了。 他的學生現在都回來了,也是時候兌現,這些學生離開時他許下的承諾了。 今日的朝議,似乎和往日也沒有多大的差別。 不過,殿外等著一群貴族家的小少年,穿得十分的得體,就像精心打扮過的一樣,讓他們有些意外也有些皺眉。 金殿是什么地方,是北涼最神圣最威嚴的地方,可不是各世家自家府邸,過家家呢,這么小的少年居然帶來殿外。 不過,能來到這里,定是事先稟告過的。 疑惑的是,他們為何被允許來這里。 莫少珩早上的時候,看到這群學生一身標準的小錦袍的時候,也是一愣,跟一個個小花孔雀一樣,愛美到不行。 不過,也能理解,今日的精心準備,畢竟是第一次,正式進入金殿。 金殿上,莫少珩出列。 稟圣人,外出歷時半年,在各縣推廣義務教育的子弟已經回京,現正侯在殿外。 眾人嘴角一抽。 說實話,這些少年,這么小的年齡,居然為了朝廷推行新法,就在各地奔波了整整半年,他們也是有些刮目相看的。 每一洲下面有數郡,郡下又有數縣,他們也不是沒有去過各縣上,那路途有多艱難,他們心里自然清楚。 他們都沒像這些少年一般,跑遍每一個縣。 但依舊不足以讓這些少年直接越級上金殿才對。 只是,圣人直接開口,宣! 十五個學生,排著隊,走進了金殿。 殿上眾臣: 這一幕感覺實在太詭異了一點。 不知道的人,還以為這金殿是某府邸的大堂,一群后輩見長輩呢。 趙景澄等人,小模小樣的,愣是要裝成小大人。 看著古怪得很。 臉上又興奮又激動。 他們雖然是貴族,但這金殿上的都是什么人啊。 三師三相三公三司馬在前,六部尚書次之,百官分列兩旁。 他們走在中間,心都哆嗦。 這些人中,不乏他們家族長輩,現在表情也是微妙得很。 這般年齡,便上得金殿,實在實在也太小了點,史書上怕是都要記上一筆了。 趙景澄等學著大人的樣子,稟圣人,臣等前來述職。 鴉雀無聲。 連圣人都咳嗽了一聲。 但今日,這些小功臣,的確有資格上殿。 臣等十五人,歷時半年,走遍我北涼各縣,將義務教育中,鉛筆,黑板,粉筆的使用,傳遞到位 眾人: 居然有些,當年槐山先生推行文教,游走北涼每一個角落的感覺。 也是有這些學生,才能將莫少珩口中的國之重器的義務教育,更好的推行開來。